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肾性骨病及治疗

肾性骨病及治疗

维生素D3是脂溶性维生素,在人体主要来自饮食 中;部分来自皮肤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而 形成。
肾性骨病——病理分型
病理分型
Ⅰ型,高转化型肾性骨病: 发病机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病理变化——纤维性骨炎与骨吸收增加; 动力学变化——骨吸收,破坏与骨的生成处于高 动力 (高转化) 的平衡状态;
肾性骨病——病理分型
Ⅰ型,高转化型肾性骨病 (续):
– 高转化型骨病中,骨面积增加,并有骨内纤维 化为主要病理特征时使整个骨小梁以至骨髓腔 均产生纤维化,则称为“骨硬化”。
– 骨动力学显示:既有细胞数增多,又有矿化 延迟,矿化迟滞时间延长,骨小梁与骨样组 织面积均增加。
肾性骨病——病理分型
骨病与甲状旁腺功能情况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70% 患者表现为甲旁亢性骨病 / 纤维性骨炎 ±30% 患者表现为无动力性骨病 / 低转运性骨

(Malluche et al. 1992, Hercz et al. 1993, Pei et al. 1995, Ballanti et al 1996, Salem 1997, Reichel 1999)
(5)PTH的分泌调节异常:PTH分泌的调节,一般
还受
1,25(OH)2D3与 钙调定点的影响。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刺激
正常情况下: PTH
1羥化酶活性 ↑
1,25(OH)2D3 ↑
PTH分 泌
反馈 Pro-PTH-mRNA合 成
反馈抑 制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CRF时钙磷代谢及其调节激素的异常可总结如下 图: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二)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CRF时常伴甲状旁腺增生,为慢性肾衰患者提供 了血PTH增高的病理基础。
CRF时PTH增高的原因:
(1) CRF时低血钙、高血磷可刺激PTH分泌增加,
其中
低血钙可直接刺激甲状旁腺增生
和PTH分泌增加。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CRF时PTH增高的原因 (续): (2) CRF时1羟化酶不足,使1,25(OH)2D3生成 减少, 肠道对钙吸收障碍,此两变化
(一)血钙、血磷
高血磷:在CRF早期,肾血流量减少,磷由肾脏滤过, 排出减少,造成短暂血磷增高。在CRF中、 后期,肾组织大量毁损,磷的排出进一步减 少,致持续的高磷血症。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低血钙:
(1) 血磷增高,相对磷从肠道排出增加,后者是磷与 钙相结合成磷酸钙的形式排出,故血钙下降;
(2) CRF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内1羟化酶形成及活性 减低,故形成1,25(OH)2D3减少,后者使肠道吸 收钙减少;
(2) 高血磷也抑制1羟化酶的活性,也可使 1,25(OH)2D3形成减少,血钙下降;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低血钙(续): (4) 肾小管对钙的再吸收下降; (5) 骨对PTH的抵抗; (6) 饮食中钙的摄入不足或透析液含钙量低;
– 相反,若骨的吸收大于生成,骨面积减少,再 加上严重的骨钙化不全,骨盐缺乏为主要变化 时,则称为“骨质疏松”。
肾性骨病——病理分型
Ⅱ型,低转化型肾性骨病:
– 发病机制——活性维生素D缺乏,血钙降低,
量元
素铝的沉积;
– 病理特征——软化, 又可分为两种不同组织类 型
(1) 低运转性骨软化;
(2) 无力型或再生不良型骨病;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全段PTH(iPTH)测定:
当Ccr降至20-10ml/min时, PTH的浓度为正常上 限的1-2.5倍
iPTH65 pg/ml, 提示低转化骨病; iPTH200 pg/ml,提示甲旁亢;
iPTH介于65-200 pg/ml之间时, 骨转化可能正常, 也可能存在各种骨病类型。
当GFR下降至正常的50%时, 半数以上 的CRF患者可出现骨组织学异常; 当 GFR下降为40 ml/min时, 开始出现骨矿 化异常; 当GFR低于40 ml/min时, 骨矿 化异常伴骨动力学改变;
肾性骨病——概述
骨组织学变化
骨吸收增加; 纤维性骨炎; 骨改建活跃, 骨生成亢进; 未钙化的骨样组织增多; 骨硬化; 骨质疏松; 铝的沉着;
(3) 骨对PTH的对抗:骨钙释放减少,故为了纠 正低血 钙 , 务 必 使 PTH 过 度 分 泌 , 更 促 使 PTH增高。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CRF时PTH增高的原因 (续):
(4)PTH分解下降:因肾脏是排泄血中C端PTH和
全段
PTH降解的主要器官,CRF时PTH的
排泄降解减少更 有助于血PTH增高。
肾性骨病——病理分型
Ⅱ型,低转化型肾性骨病 (续): – 骨动力学显示:骨小梁面积减少,骨矿化减 少伴骨形成减少,以成骨干细胞减少为特征。 – 此类骨病常可见骨铝染色阳性或骨铝沉着, 骨铝含量增加。
肾性骨病——病理分型
Ⅲ型,混合性骨病:
– 很常见,具Ⅰ、Ⅱ型两型的病理变化,而在 不同病例中有不同组合。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Reichel et al 1991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PTH的作用
对肾脏的作用:
– 抑制肾小管磷和碳酸氢根重吸收 – 促进钙重吸收 – 刺激1,25-(OH)2D3产生
对骨骼的作用:
– 动员骨钙, 骨磷入血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三)活性维生素D3的变化
慢性肾功能不 全
磷潴留
1,25(OH)2D3 水平下降
肝肾PTH↓
低钙血症 继发行甲旁亢 钙调定点改变
骨抵抗 胃肠吸收钙↓
肾性骨病——生理、生化变化
甲状旁腺激素 (PTH)
完整的PTH由1—84片段(氨基酸)组成的单链 多肽;
全段PTH(iPTH)的测定:
轻度肾功能不全 (Ccr为60-30ml/min) 时, iPTH 多不超过正常值的上限(60pg/ml)
肾性骨病及治疗
肾性骨病——概述
慢性肾衰尿毒症期肾性骨病发生率甚高;终末 期肾衰和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发生率为90100%;
尿毒症血透患者100%有肾性骨病的病理变化;
CRF患者的骨病症状,通常发生于疾病的晚期, 但骨组织学的变化可以很早出现;
肾性骨病——概述
CRF早期,出现甲状旁腺激素(PTH)升 高和甲状旁腺主细胞肥大, 这些是引起 骨病的病理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