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古罗马建筑

浅析古罗马建筑

浅析古罗马建筑摘要:罗马人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伊特鲁里和古希腊风格的延续,是体现了君主权力的伟大宏伟建筑。

斗兽场、万神庙等汇集了这一时期罗马建筑的精华。

罗马建筑对后期欧洲建筑乃至世界建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古罗马建筑特征赏析构图绪论了解古罗马建筑有助于了解现代建筑的罗马式的精髓的运用,有助于更好的欣赏古代罗马建筑的宏伟和建筑意义所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再设计中运用罗马式精髓。

古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发展,主要的成就是万神庙和巴西利卡类的建筑。

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

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

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随着罗马霸主地位的确立,具有鲜明罗马风格的建筑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才逐渐形成。

直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使用的仍是当地容易得到的石头,屋顶铺着陶瓦。

对于大面积的建筑外表和台阶,建筑者开始使用一种砂粒和灰浆混合物,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混凝土,这种混凝土在罗马的建筑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一至三世纪是古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它的建筑风格产生在亚平宁半岛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而发扬光大,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延续和发展。

古罗马的建筑分为三个时期:一、伊特鲁里亚时期(公元前8-前2世纪),伊特鲁里亚曾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强国。

其建筑在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方面有突出成就。

罗马王国与共和初期的建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罗马共和国盛期(公元前2世纪-前30年),罗马在统一半岛与对外侵略中聚集了大量劳动力、财富与自然资源,有可能在公路、桥梁、城市街道与输水道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建设。

公元前146年对希腊的征服,又使它承袭了大量的希腊与小亚细亚文化和生活方式。

于是除了神庙之外,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浴场、巴西利卡等十分活跃,并发展了罗马角斗场。

同时希腊建筑在建筑技艺上的精益求精与古典柱式也强烈地影响着罗马。

三、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公元前30年罗马共和国执政官奥古斯都称帝。

从帝国成立到公元后180年左右是帝国的兴盛时期,这时,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成为建筑的重要任务,建造了不少雄伟壮丽的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名字命名的广场、神庙等等。

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

3世纪起帝国经济衰退、建筑活动也逐渐没落。

以后随着帝国首都东迁拜占庭,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建筑活动仍长期不振,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止。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

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

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

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

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

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

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

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

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

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

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

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

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

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高。

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凝土。

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

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

罗马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

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可容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

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米,底径2米,都是用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

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1。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

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

据维特鲁威记载,“剧场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2”。

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

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罗马最古老的建筑均属于宗教建筑。

供奉朱庇特、朱诺和密涅瓦的神庙就建筑在奥林匹亚山上。

从展出的模型可以看出该神庙比较宽阔,但并不高大雄伟,有坡度陡峻的屋顶。

它继承了罗马人祖先--埃特鲁斯坎人的建筑和装饰传统。

同时开始借鉴希腊人的建筑风格。

罗马广场是罗马市民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

它地处城市的中心地带,通常位于两条交通干道的交汇处,是一片开阔的长方形空地。

城市越大,广场规模越宏伟。

空旷的广场周边,分布着城市官方奉祀的神庙和公众生活相关联的法院、市场这样最重要的建筑,每座建筑前均有一排覆顶卷形廊柱。

正因为如此,罗马广场是城市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

随着城市的发展繁荣,众多纪念性建筑的修建使广场得到扩展和装饰,并成为展示中央权威的一种显著标志。

自从罗马成为疆域覆盖从西班牙到小亚细亚的帝国首都后,诸位皇帝,尤其在公元1世纪施行统治的从奥古斯都到图拉真等皇帝,均扩建了罗马广场,他们所建的每个广场都比其前任规模更加宏大、装饰更加精致。

在罗马帝国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发展的成就。

然而,最能展现帝国风采的莫过于罗马的神殿和议会大厅。

罗马帝国作为当时已知世界的统治者,位了彰显其帝国的威武和庄严,在罗马城大量的修建神殿,其规模和豪华程度都是同时代其他地区的建筑无法比拟的。

为了凸显帝国的物产丰盈,统治者大量征集各地建筑材料,来修建神庙,以体现统治者对申的敬仰。

神庙大多是轴对称建筑,依照主轴中心线修建,两边对称。

给人以不可侵犯的感觉。

古罗马的另外一个传奇性建筑就是斗兽场。

它也是遵循对称的典范,充分体现了帝国的强大国力。

斗兽场----呈椭圆形,长直径187公尺,短直径155公尺。

从外围看,整个建筑分为四层,底部三层为连拱式建筑,每个拱门两侧有石柱支撑。

第四层有壁住装饰,正对着四个半径处有四扇大拱门,是登上斗兽场内部看台回廊的入口。

斗兽场内部的看台,由低到高分为四组,观众的席位按等级尊卑地位之差别分区。

在斗兽场的内部复原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工程的浩大和壮观。

但今天人们所能见到的已无完整看台的形象,只是原来支撑看台的隔墙尽管破败不堪,但甚高、甚大、甚巧,仍让人为往日的辉煌啧啧称奇。

万神庙穹顶直径43米的记录直到20世纪还未被打破3。

如此规模的穹顶通常需要一些支撑物,但古罗马人精通如何建造拱形层顶而不需要柱子支撑的技术。

虽然古罗马人不是拱门的首创者,但他们是最早认识拱门用途的人。

穹顶的圆眼,直径为8.2米的采光圆孔,使阳光泻入万神庙。

庙内的地面和城墙远离用钯彩鲜明的大理石建成。

自从万神庙落成以来,它几乎保持着原状,给人们留下古罗马建筑风貌的最佳印象。

当初的万神庙比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要华丽得多,在壁龛和彩色天顶上都刻有法规条文。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

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深空间。

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古罗马的拱券技术也达到一定的高度,为石材建筑的大跨度提供了条件,同时对古希腊柱式进行了改进,出现了券柱式这在今后欧洲的建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古罗马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

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

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券柱式构图。

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

公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和成就,是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

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法、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风格、功能和规模等,都同拱券结构有紧密联系。

罗马人继承了大量的希腊建筑遗产,通过运用拱券技术,改变了建筑遗产的形制、形式及风格,如一些依托于梁柱结构的古老建筑形制和艺术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梁柱结构不可能创造出宽阔的内部空间,而大跨度的拱顶和穹顶则可以覆盖很大的面积,形成宽阔的建筑内部空间。

万神庙就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制形式,它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

万神庙主体平面是圆形,穹顶直径为43.3米,顶端高度为43.3米。

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是象征天宇的,它的中央还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相融相通。

十字拱和拱券平衡体系的成熟,为罗马建筑增光添彩。

十字拱实际上是为了摆脱承重墙的束缚。

十字拱只需要四角的支柱,从而增加了建筑物的内部空间。

卡拉卡拉浴场就是十字拱建筑的代表之一。

卡拉卡拉浴场长为55.8米,宽为24.1米,它的核心温水浴大厅就是横向3间十字拱,其重量集中在8个墩子上,墩子外侧有一道横墙,横墙之间跨上筒形拱,既增强了整体性,又增加了大厅面积。

温水浴后面是热水浴大厅,穹顶直径为35米,这在罗马也是不多见的。

火山灰是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天然混凝土。

罗马建筑体现的是帝国的强盛,同时也体现了在共和体制下,国家人性化的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