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言论自由及其界限

论言论自由及其界限

摘要言论自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参与政治方面的权利中的政治自由权利的一种。

言论自由,是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各项问题,有通过语言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

其位于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之首。

这个自由,其法律意义在于凡法律所明文禁止之外的言行,公民们均可去做。

因此,言论自由是有法律限制的相对的自由,公民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关键词:言论自由;权利; 界限第一章言论自由1.1言论自由的含义言论自由是宪法自由权利中的重要内容,是人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

”①“在西方法学理论和宪法学中,言论自由被看作公民‘最根本的权利’或‘第一权利’是其他自由权利的‘源泉’,又是其他自由的‘条件’。

”①因此,言论自由从一开始并且始终是受到宪法学家各国宪法和宪政实践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时至今日,言论自由对于中国人民群众而言已然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对此词的含义的理解却莫衷一是。

我国学者甄树青曾对言论自由的含义作过归纳,认为学界对言论自由大致有以下10 种解释:(1)狭义说。

即言论自由只是以语言论思想、意见的自由。

(2)中义说。

即言论自由的外延囊括出版自由和狭义言论自由。

(3)说话、聆听自由说。

(4)说话、聆听自由与内容不受干预说。

(5)基本广义说。

包括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自由(6)广义说。

包括书写、印刷、艺术形式和广播、电视、电影等现代传播媒介形式出现的言论。

(7)更广义说。

言论的形式包括谈话、演说、通信、投稿、写作、表演、设计、研究和出版。

(8)政治言论自由说。

言论仅限于政治法律用语。

(9)言论内容不受干涉说。

(10)言论目的与内容不受干扰强调说。

①在我国加入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0 条第2 款中, 就这样表述了言论自由:“人人享有言论自由, 该权利应该包括以口头、书面或印刷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不分国界的追求、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和思想的自由。

”综上所述所谓言论自由, 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及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而在近年来, 它通常被理解为包含了充分表述的自由, 包括创作及发布电影、照片、歌曲、舞蹈及其它各种形式的富有表现力的资讯。

1.2言论自由界限的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制定了四部宪法,虽然其中的许多内容都发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变动,但它们都包括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的规定。

现行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为了保证公民言论自由,中国国务院1990年代以来先后颁布了《音像制品管理条例》(1994年)、《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年)、《印刷业管理条例》(1997年)、《出版管理条例》(1997年)、《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1997年)、《娱乐场所管理条例》(1999年)等。

在这些条例中,都重申各级人民政府保证宪法所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

并且同时规定,公民在行使这些自由和权利时,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些条例中所包含的限制性规定大体包括下列一些内容:(1)反对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的;(2)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士完整的;(3)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4)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5)泄露国家机密的;(6)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7)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这些条例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另一部分是侵犯他人权利和名誉的,而所有这些内容都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限。

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宪法和法律对公民言论自由的规定是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的规定相一致的。

综上所述言论自由并不是个人和社会所追求的唯一美好的事物。

承认言论自由是一种基本权利,给予其保障,并不意味着言论自由是无所界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朱景文人民日报2004第二章言论自由界限权利与义务相伴随且人具有社会性,生活在社会中,利益之间是有重叠和冲突的。

因此,界限言论自由成为一种必要。

一个人有权把自己的思想以一定的方式言论出来,实现自己的某种欲望、目的或心理上的要求,与此同时这种“自由的言论”很肯能会妨碍甚至侵害了其他正当、合理的利益。

言论自由无疑是一种有限的自由,是在宪法尺度内的自由,而不是一种恣意妄为的自由。

“自由”与“界限”在形式上是对立的,实质上却是自由的一体两面。

每种“自由”都是有限的。

在自由和界限的关系中,自由的价值是第一性的。

没有为“界限”的“界限”,只有为“自由”的“界限”。

界限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保障“自由”。

法律对言论自由划分界限亦成为一种必要。

2.1自由需被课以责任:言论自由界限的逻辑起点哈耶克认为:“坚信个人自由的时代,始终亦是崇尚个人责任的时代。

”①他在《自由秩序原理》一书中专章讨论了责任与自由的关系。

哈耶克指出:“自由并不仅意味着个人拥有选择的机会并承受选择的重负,而且还意味着他必须承担其行动的后果,接受对其行动的赞扬或谴责。

自由与责任实不可分。

”①洛克认为,包括言论自由在内的人的原始性权利都是建立在人的基本需求之上。

因此,个人的原始权利的实质在于课以他人(特别是国家和政府)义务,以保障基本自由的充分实现。

如果不能保障个人排他地行使自由权利的话,那自由将无从谈起,国家也将永无安宁与稳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向认为,权利和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自由与责任并存,权利与义务统一。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由美国学者和新闻出版界人士提出的社会责任理论也强调自由与责任的相伴性,主张享有言论自由必须相应地履行一定的责任。

“……..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限的。

控制报刊是法律的任务。

”为何自由和责任不可分?自由必须被课以责任?哈耶克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一个自由的社会很可能会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社会都更要求做到如下两点:一是人的行动应当为责任感所引导而这种责任在范围上远远大于法律所设的义务范围;二是一般性舆论应当赞赏并弘扬责任念。

当人们被允许按照他们自己视为合适的方式行事的时候,他们也就必须被认为对其努力的结果负有责任。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生活.读书.新知识三联书店,1997.7②[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上)生活.读书.新知识三联书店,1997.832.2 解决权利冲突的需要:言论自由界限的直接原因尽管人们对权利有着多种定义和理解,但大多数的定义都肯定权利是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合法利益。

因此权利冲突的实质就是利益冲突。

①利益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关系范畴,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对社会共有利益的分享才能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所追求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相同的和互益的。

但在特殊情况下,一个人的利益追求同他人的利益会发生碰撞和冲突,相互之间形成一种对立和紧张的关系。

每个人享有不同的需求,都在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

利益多元化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是导致利益冲突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在法律的限度内追求和获取自己最大利益的正当权利,每个人追求的利益是不同的,因此出现了利益追求的多元化。

所谓利益多元化是指:“社会主体为追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多元的社会结构中所呈现出来的多元的利益需求和表现形式,即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客体多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多样性的利益分化、利益冲突及利益整合。

”①多元的利益需要包容和忍让,人自私的天性没有为包容和忍让创造足够大的存在空间,于是各种利益冲突变应运而生。

合法利益的冲突带来的必然后果是权利冲突。

权利冲突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国家应该建立一套理性的规制来化解权利冲突和社会纠纷,使得每个人的各种利益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合理实现。

解决权利冲突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权利进行界限。

德沃金认为对权利进行界限的最正当的理由是: “一个国家可以根据其他的理由取消或者界限权利,而且, 在否定的观点之前,我们应该清楚,这些理由是否可以适用。

这种界限不是对的权利不会受制,那么与之冲突的权利就会受到破坏。

”这种界限不是对应该享有的权利的剥夺,在相互冲突的权利之间划定一条界限使得每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英]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 (上)生活.读书.新知识三联书店,1997.103-105②张明楷.法益出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169③尹奎杰.利益平衡论[J].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第二卷.科学出版社,2003.95权利得到正当的行使并不干涉到他人。

2.3言论自由的流弊:言论自由界限的现实需要言论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流弊。

由于受商业主义的影响,有些人置公共利益与道德风俗于不顾,屈从于素质低下者对金钱、性和犯罪的低级、盲目追求,大量出版、报道、发行、销售、表演以及播放低级趣味、伤风败俗的图书和电影。

新闻、出版界煽情主义思潮严重。

美国报界将这种现象在新闻界的表现归结为:“新闻即是女人、金钱和犯罪。

”一些新闻媒体进行虚假报导报道,歪曲真相;无论是个人或是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侵犯他人隐私,泄露机密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在司法审判领域,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言论有时会严重影响审判,造成司法不公;一些人假借言论自之名,对他人进行诽谤、侮辱,对人的尊严造成极大的伤害;在特定的时代和环境中,一些煽动性的言语会带给社会混乱甚至是战争。

言论自由流弊的总结是:1、混乱思想、混淆视听;2、瓦解政治共识,泄露国家秘密,降低国家机关权威;3、损害个人之名誉、隐私、威信等利益;4、扰乱社会安定,削弱道德凝聚力。

5、导致产生低俗下流的文化等等。

①基于言论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各种负面效应,对其进行界限即成为对法治的一种要求。

基于道德的界限。

在保护道德与保护其他的权利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

对社会道德的腐蚀,如裸体游行、淫秽出版物等对社会所公认的道德标准和道德信仰构成了挑战,可能导致道德水平的下降,伤风败俗。

自由从来就不是没有边界的,界限,是自由的属性之一。

没有界限的自由不能被称为自由。

自由必须被课以责任。

言论自由在现实生活中的滥用,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和谐。

对其进行界限不失为一种必要。

而法律是界限自由的唯一形式,除法律之外,任何形式的界限都是不合法,不被允许的。

个人言论自由的行使,不以伤害他人为前提,即使造成伤害,当这种伤害无伤大雅时,也不能成为划分言论自由界限的理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