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第12章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10第12章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首先要满足适形,另外要满足靶区内及靶区表面的剂量处 处相等,要求每个射野内诸点的输出剂量能按要求的方式 进行调整。
IMRT基本概念



1.最小射线束单元,用于强度分布优化或计算 剂量时分解调强射线束,是分割出的最小单位 2.剂量限制的确定:将临床要求用各个体积的 剂量要求表达出来;设定各剂量限制条件的权 重或优先度即优化时各个条件的重要程度 3.目标函数:从大量解中搜寻最优解的过程 4.最小化的求解 5.照射野角度的确定
靶区的确定
①GTV70是总的肉眼或其它影象检查可见的原发肿瘤 和转移的淋巴结区,外放3-5mm作为PTV70; CTV60是高危淋巴结区,它的体积应在三维方向上 完全包绕GTV及亚临床病灶,并至少外放5mm的 边界作为PTV60,即使紧靠脑干也不应小于1mm。 CTV50.4是低危淋巴结区或淋巴引流区,基本上就是 颈部淋巴结预防性照射的区域。PTV一是作为摆位 及呼吸运动可变性的补偿,二是用所外放的5mm 来考虑半影计算时的影响。二是避免靶区漏照要严 格控制靶区边缘。

4.多剂量水平同步照射:可在一个计划里同时实现大 野照射及小野的追加剂量照射,在每次照射中不同靶 区可以获得相应所需要的剂量而正常组织受照的剂量 较低,有重要的放射生物学意义。

优点:精确定位,精确计划,精确照射。高精度、高 剂量、高疗效、低损伤。 结果有四最特点:靶区的剂量最大,周围正常组织受 量最小,靶区的定位和照射最准,靶区内剂量分布最 均匀。
头颈部肿瘤IMRT需要做的工作




诊断——确诊(病理类型,分期,肿瘤侵犯范围) 治疗前的准备:患者的准备;医生的准备;评价患者 综合情况 确定靶区范围(GTV1,GTV2,CTV1,CTV2) 了解本科的系统误差和摆位误差的范围和平均值 定义危及器官及限定剂量体积 PTV的设计 计划的评估(定量DVH评估,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品质 评估)
IMRT中Step and shot技术

Step and shot是静态子野技术,每个 子野间是不出光的,它的剂量是一格一 格的,它要求叶片位置的精度和加速器 的小跳数性能。它需要加速管的栅控技 术,否则快速开关将使射线束剂量不稳 定。静态子野技术以西门子为代表。治 疗质量易保证,但效率较低。
两种技术对机器的要求都很高, 需要做大量的QA和QC
头颈部肿瘤的特点




由于美容及器官功能的原因,约75%~80%头颈部肿 瘤需要放疗 头颈部承担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说,听,视觉, 味觉,嗅觉,进食,呼吸,美容等 鳞Ca居多,对放疗中度敏感或较敏感 易出现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率相对较低,局部肿瘤控制即有获得长期生 存的可能 由于其解剖特点,靶区极度不规则,常规照射技术的 高剂量区很难与靶区适形且正常组织受量高
位置验证问题


通过日常的重复验证,头颈部肿瘤的位置验证 的符合率最好,胸腹部肿瘤由于CT和模拟机采 集的是呼吸瞬间的定位情况,误差大一些,在 5mm-1.5cm左右。 在用模拟机和电子射野影象系统(EPID)射野验 证时,通过调整窗宽窗位看结构,头颈部看得 较清楚,胸腹部基本能看清轮廓和骨影。通过 图象叠加(Blend和Split)即拍摄的图象和DRR 重建的图象进行同中心调整,比对就可看出误 差,如有误差,可实时纠正,也可在下次治疗前 纠正。


对于靶体积用两种剂量体积标准限制靶区冷热 点的出现。优先度的设定应根据GTV和CTV的 不同体积要求以及为达到目标剂量的重要程度 确定。 对于串型器官脊髓的设计用1%的体积小于40 Gy,优先度高于其他组织,其余优先度按脑干, 晶体,腮腺等依次递减,但不能过度降低脊髓 脑干的目标剂量,否则腮腺难以达到目标。


SMART-IMRT技术:(Simultaneous Accelerated Radiation Therapy Boost, 同步分段加速照射技术):前程IMRT鼻咽和 下颈分开照射;或常规技术大野照射后,后 程IMRT小野补量。 缺点:全程采用两个放射治疗计划,无法避 免放射野的衔接问题。无法体现出IMRT保护 正常器官的优势。
限定射野边界大小的问题



为了避免靶区在X轴方向的宽度超出多叶光栏在动态照 射时的最大叶片移动范围14cm,必须限定射野边界, 再增加一个角度相同而部位不同的野. 而纵轴Y方向上的Y1和Y2各不能超出20cm,否则MLC叶 片运动受限,治疗无法进行。这些系统原因引起的问 题,只有在应用中才会发现并解决。 床的长度系统默认147cm,照下腹时要注意如前列腺 和直肠治疗时,中心尽可能往头端,且长度也会超出 系统限定的长度147cm,治疗无法进行。还要注意后 野的投影是否会落在横杆上,。
CT模拟定位技术



①体模选择:头颈、上胸段用热塑体模固定。激光标志线 尽量用纸胶布贴牢,防止滑脱。胸、腹盆腔用真空体模或 热塑体模。 ②体位:所有病人均为仰卧位。如头颈及胸上段肿瘤则将 手平放两侧,而胸下段、腹盆腔肿瘤则手抱头。 ③扫描层厚及范围:在含有靶区的区域最好3mm,靶区 上下层可以为5-6mm。建议用螺旋扫描,速度快。基本 要求:轮廓必须完整。射野范围上下外放10cm以上,这 样可以方便设计非共面野。 ④增强与否:病人如有最新诊断片,包括CT、MRI可参 照,就可不增强。胸腹部增强注射时会改变体位,要注意。 ⑤激光线中心尽可能定在靶区中心。如有条件可先进行模 拟机定位,选择同中心点,避免多次移动中心而出现误差。
第十二章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及调强放射治疗
3DCRT简介
普放
调强
IMRT概念
1.适型放射治疗 (CRT,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使肿瘤靶区的高剂量分布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病变的形状 一致,满足此条件称为经典适形治疗。
2.调强放射治疗 (IMR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
IMRT的实施步骤


患者的选择:
1.发生在敏感组织的肿瘤如脑瘤,脑膜 瘤,听神经瘤等; 2.解剖位置复杂且治疗计划复杂的病 变。如头颈肿瘤,鼻咽 Ca等 3.发生在敏感组织周围的肿瘤如中心型 肺Ca,食管上段Ca,前列腺Ca等 ;


头颈肿瘤最适合做IMRT



具备精确放疗的基本条件:大部分头颈部肿瘤对放疗 较敏感 具备精确放疗的可行性:头颈部器官移动小,易固定 具备精确放疗的必要性: 要害器官多切密集 靶区极度不规则,GTV与CTV的形状不一致性较明显, 且变化大 常规照射技术的高剂量区很难与靶区适形 局部控制率与剂量成明显的相关性 正常组织的剂量限制成为提高肿瘤剂量的主要因素 患者生存期长,对生存质量要求高
X线或CT成像原理
IMRT原理
⑴调强原理: 利用X射线横向CT成像的逆原理,得到类似CT横断层 影像的适形分布,是常规计划的逆过程,称逆向计 划设计。主要根据预期的治疗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案, 按设计好的强度分布在治疗机上采用调强 ⑵实现方式: 1.逐层旋转治疗:步进式逐层治疗和螺旋断层治疗 2.固定机架角度多野治疗: 分步治疗多叶光栅(静态调强)、 移动滑窗式多叶光栅(动态调强)等
IMRT时间剂量分割策略




单次照射剂量与时间剂量分割为: GTV70(2.18Gy/28f+2.24GY/4f=44d) CTV60(2.15Gy/28f/38d) CTV50.4(1.80Gy/28f/38d)。这样所有的靶区均 在32次44天内完成治疗。 如果按Alpha/Beta比值来计算BED(生物效应 剂量),则PTV70的BED值相当于常规放疗2Gy 照射时的75Gy(2.0Gy/37.5f/50d), IMRT治疗 的放射生物学优势显而易见。
IMRT的优势



1.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好:优化配置射野内各线束 的权重,使高剂量区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靶 区的实际形状一致。剂量分布更均匀。 2.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受高剂量辐射的体积显著减 少,从而可以较大幅度的增加肿瘤剂量和减少正常 组织的受量。提高肿瘤控制率(TCP)和降低正常 组织并发症的发生率(NTCP)。 3.潜在的治疗效率高,除计算机控制的多叶光栅 (MLC)外,无需其他的射野形状修饰装置。
敏感组织的确定
②勾画正常器官,不要画得太小,通常情 况下也要在正常组织周围外放一个散射 半影,以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尤 其是脊髓40一般要大于1.5cm直径、脑 干54应比它原来的结构外放1mm。按 规程要求,正常器官要画14个包括喉45 及垂体35(内耳/中耳50,颞颌关节75, 部分舌65,下颌骨75,颞叶65,)
动态调强MLC叶片运动方式图
IMRT中sliding window技术

Sliding window是滑窗技术,是在射线 不断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叶片运动速度和 剂量率来实现调强。叶片运动完成经过 验证后才出光,所以它的剂量是连续的, 它要求叶片位置的精度和速度。滑窗技 术以瓦里安为代表,特点是调强实现速 度快。

动态调强:应注意叶片间和叶片弧形端面的
穿透射线,叶片间的漏射,辐射头的散射,每 对叶片间的正常最小缝隙的效应,采用预定的 剂量率。

静态调强:应注意叶片的位置精度,叶片的
射线穿透性,叶片间的漏射线,叶片端面半影, 小跳数时剂量率的稳定性,射野的均整性、对 称性等。
IMRT核心技术


SIB-IMRT技术(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同步整合推量加速照射技术)在同一个计划 中能够把所有靶区包括锁骨上区涵盖在同一照射野 中,同时实现大野照射及小野的追加剂量照射,即 原发灶区给予高剂量照射的同时亚临床灶或选择性 治疗区予以较低剂量的照射。所以同一进程中不同 靶区的分次剂量是不同的,必须采用新的分割策略。 优点:整个治疗过程仅用一个治疗计划。简单,效 率高,不易出错,适形度好,剂量分布满意,具有 物理和生物优化的优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