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

案例韩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墨西哥的原因本世纪60—70年代,墨西哥和韩国两国经济都取得了较快增长。

但进入80年代后,两国却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态势:墨在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困扰下,80年代成了“失去的十年”,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030美元;而韩对国际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了很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经济继续快速发展, 1991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高达6253美元。

究其原因,当然有内外诸多方面,但从它们遵循的不同发展模式上看,主要原因有:一、冲破了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经济发展理论墨西哥在19世纪初独立后,同其它拉美国家一样,一直致力于经济独立,但殖民统治遣留的经济结构影响很大,国民经济高度依赖初级产品出口。

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使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从而逐渐放弃初级产品出口发展模式,奉行一种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深受西方现代化理论和发展学影响,是以结构主义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理论,即强调国家干预,利用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及汇率高估等政策工具,实现国内市场需求的进口工业品的国内替代生产。

从50年代初开始,在日常消费品国内市场基本饱和后,墨西哥就逐渐转向耐用消费品和资本货的“进口替代”生产。

但随着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该国在直接向“进口替代”高级阶段发展,遇到了工业部门缺乏国际竞争力,农业发展滞后,失业增加,对外依赖进一步加深等问题。

墨西哥政府在激进的“依附论”和民族民主运动普遍高涨影响下,力图以进一步国有化和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控制和直接干预的方式寻求出路,并求助于70年代丰裕的外部资金,大举外债,发展石油工业,以继续强化“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

80年代初,当世界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国际利率扶摇直上时,该国以丰富的石油资源和筹借的外部资金支撑起来的泡沫经济被彻底冲跨。

1982年,墨西哥终于爆发了债务危机。

韩国战后初期同墨西哥相比,经济要落后得多,而且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基础十分薄弱,国际上所处地位不利。

它虽也走上了类似墨西哥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道路,但遵循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完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很少受西方经济发展理论的影响,也几乎没有结构主义者所倡导的“只有取得经济独立,才能获得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认为首要的目标是千方百计地把经济搞上去,只有经济上取得繁荣,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生存,并增强其政府的合法性。

它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及在政治和经济上争取双翻身的特殊民族主义精神。

因此,韩国于60年代中,当“进口替代”初级阶段生产发展达到极限时,没有像墨西哥那样,为争取“经济独立”而继续奉行“进口替代”高级阶段内向发展模式,而是根据当时发达国家产业转换的有利时机,转向了“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模式。

它冲破结构主义“中心—外围”理论构架,以动态比较利益学说和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出口导向”外向发展,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实现工业化,因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开发等因素的作用,可打破原有资源的静态格局和局限性,裂变出新的比较优势。

在追随动态比较利益过程中,一国的产业结构能得以升级,经济得以发展。

发展中国家只要坚持面向世界市场的开放原则,及时抓住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就有可能优化自己的产业,并可进一步凭借廉价劳动力资源,形成后发优势,使其某些产业赶上发达国家。

另外,由于技术市场和消费偏好等原因,新产业技术往往出现在发达国家,并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其垄断地位,但当生产不断扩大,引起销售额增长率递减,及成本因工资等增加而上升时,该技术便会向世界广泛传播,发展中国家可利用低劳动成本优势大量生产,并向发达国家出口,这种“生产→出口→进口”的产品生命周期,使发展中国家有可能紧随发达国家产品生命周期,调整本国经济结构,建立和发挥自己的比较利益优势。

韩国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密切关注日、美的产业输出,结合本国劳动力素质较好,成本较低的特点,把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经济主导部门,加入国际竞争,并在许多行业中形成自己的相对比较优势。

70年代,随着其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当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遇到困难时,它也没有受发展中国家普遍流行的“依附论”和国有化运动影响,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捕捉发达国家提供的各种“机遇”,进一步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

二、根据本国比较优势适时地调整了发展战略墨西哥继续以高保护方式推行“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战略,主张通过“进口替代”向高级阶段发展来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现代化。

自60年代末开始,当进一步推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进口替代”生产遇到诸多困难和问题时,墨西哥采取加强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和直接干预,掀起国有化运动高潮,并积极发展公共部门,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同时乘国际资金充盈、利率低下,大借外债,重点发展石油、电力、化工和交通等行业,以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韩国适时地转向“出口导向”外向发展战略后,利用其在国际分工中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以纺织、成衣、木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部门为“出口导向”的带头产业,将廉价劳动力和外国先进技术相结合,以低成本为基础,确立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地位。

为使其产品打入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市场,它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1)放宽贸易和外汇限制,降低关税和保护壁垒,缩小国内价格和进口价格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调整利率和外汇比价,使之接近市场实际水平。

(2)采取诸种促进出口的措施,不断增加企业的出口能力。

(3)根据企业出口实绩,提供各种优惠,以鼓励企业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上下功夫。

(4)建立出工加工区,改善投资环境等。

当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遇到困难时,它及时利用国际上各种有利的“机遇”,进一步发展新的比较优势产业,继续在国际市场上寻求出路。

墨、韩实施不同战略措施的结果,展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前景。

墨西哥由“进口替代”工业化直接向高级阶段发展,虽使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但因其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国内市场为依据,利用贸易壁垒人为地将国内外市场割裂开来,造成成本高、质量差,新产品得不到及时开发,因此形成了势力强大而无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利益集团,并刺激了生产资料的大量进口。

因此,工业越向前发展,进口的原料和机器设备等越多,收支失衡越严重,反而加深了对外依赖,同时造成超前消费严重及公共开支不断扩大〔5〕。

由于墨西哥跨过了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导向”阶段,其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造成就业水平和收入分配状况明显不及韩国。

韩国首先由于经济增长的主力是具有广阔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能吸收更多剩余劳动力,减少城市失业和半失业人口,并使职工收入不断增加。

其次,能促进农业人口的转移,减少农村潜在失业人口,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迅速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到70年代初,韩农业加工品和工业品出口均大幅增长,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80%以上,彻底地变了以农产品出口为主的传统结构。

第三,“出口导向”外向发展不仅能增加外汇收入,为其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而且使其经济面向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内外两种资源,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际分工深化,世界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息息相关。

第四,由于企业始终面临国外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企业主为改善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必须紧跟现代技术的发展,努力使自己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第五,企业为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引进灵活经营机制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韩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工人素质,从而为形成新的比较利益优势创造了前提条件。

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后,为进一步扩大出口,于70年代也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进口替代”工业(被人们通称为“双替代”阶段),但这种“进口替代”同墨西哥直接进入高级阶段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已大不相同:(1)发展的目标不是首先为了满足国内市场,而是为了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把国内市场作为培训企业迅速投身于国际大市场的基地。

(2)基本摆脱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不利局面,“进口替代”所需资金主要靠发展初级工业品和部分耐用消费品出口获取外汇。

(3)对“进口替代”工业的保护程度要比墨低得多。

(4)大部分企业都已经通过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它们的企业家和工人素质远非墨同类企业的可比,因此,“进口替代”生产一段时间后,其产品很快就能转向出口。

(5)由于韩把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紧密联系在一起,“进口替代”工业采用国际衡量标准,在国际分工中扬长避短,从而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三、充分发挥政府干预的作用墨、韩作为后进的发展中国家,因经济落后,市场发育不全,又面临市场发达国家商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比发达国家更需要政府干预。

事实上,两国都运用法律、行政、财政和金融等手段,对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经济领域进行了调控。

成效不同的关键在于:两国对经济干预的着眼点不同,采取的政策措施有别,结果也就不同。

墨西哥首先在“进口替代”向高级阶段发展时,继续采取强烈的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措施,到1982年,墨1.1万种进口商品中有8100 多种需要许可证,制成品的进口限制比例也非常高,并为降低生产资料进口成本,1956至1976年墨比索对美元的比价一直高估在12.5∶1的水平。

其次,继续致力于运用国家资本维护经济独立。

70年代,进一步通过国家投资和国有化,大量兴建基础设施和公共部门,以增强国营企业体系。

到70年代末,国家基本控制了矿业、石化、电力、钢铁等国民经济关键部门和行业。

第三,在主要由国营企业、民族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构成的混合经济体制中,国家以国营企业为主杆,制定发展规划,配置资源、控制生产价格,并通过各种优惠,直接干预经济生活。

墨西哥各种非市场化发展取向的国家干预和国营企业的扩大,限制和阻遏了民营资本的发展,严重阻遏了广大小手工业者,包括大量手工工场向现代产业转化;阻止了广大农民小生产者经由市场发展而走向城市、工厂和现代农业,形成了发达城市和落后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而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增加了财政负担。

1978年,仅27家大国营企业的赤字就占当年财政支出的45%。

同时政府机构庞杂臃肿,公共开支巨大。

这些都阻碍墨西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韩国在转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后,政府干预侧重于市场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干预的目标不是限制私人资本和市场的作用,而是培育和发展市场,它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1)迅速改变“进口替代”阶段所造成的诸种价格扭曲。

从1968年起,就有步骤地实行商品进口自由化,自由化率从1968年的49%上升到1985年的87.7%。

韩元与美元的比价由1964年的130∶1降至1991年的700.5∶1;对非耐用消费品的实际保护率到60年代中期已为负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