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多材料作文专题训练

高考多材料作文专题训练

高考多材料作文专题训练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里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经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则材料作文。

可以多角度立意,以小见大。

本材料属于生活类的小故事,修船工超越自己的工作职责,给船刷油漆时顺手补上了船的漏洞,让船主的孩子避了灾祸,躲了劫难,得到了船主的赞赏和感激。

可立意的角度有:①我们的举手之劳,可能会为他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为他人着想,为他人造福,是我们当今社会应该倡导的一种道德风尚。

②及时修补漏洞。

船上的漏洞及时修补,才能扬帆远航,顺利抵达彼岸。

一条船的道理如此,人的道理亦如此。

我们的学业、生活、习惯、交往、工作、思想等方面出现漏洞,更需要及时修补,才能趋利避害,减少损失,赢得成功。

小到个人,大到团队,再到民族或国家,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影响甚至阻碍我们的前行,比如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直接关系到民生、民运的不少问题的解决还不够得力,腐败的惩治还不够彻底,对于这些“漏洞”,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是刷漆工,都应该自觉地行动起来,为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③从船主与修船工的关系,我们不难想到主从关系、用人者与劳动者的关系。

修船工顺便及时修补漏洞,只是举手之劳,却显出了他做事的认真与细致,体现出工作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没有满足于就事论事,见事思事,见事做事,而是创造性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因而得到了船主的赞赏与感激。

船主毫不吝啬,充分肯定、赞赏修船工的劳动,这为我们处理与解决上下关系、主从关系提供了范例。

互助共利、和谐相处,是人际关系、工作关系的最高境界。

此外,防患于未然、关注细节等也可作为下笔作文的落脚点。

【参考例文】举手之劳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举手之劳,一念之间。

枝繁叶茂,胡杨树一枝一叶点缀黄沙漫天;入木三分,王羲之一笔一画书写世间妙字;绕梁三日,贝多芬一音一符描绘音乐盛世;举手之劳,修船工一举一动见证世间真情。

举手之劳,温暖你我心。

拾荒者陈贤妹,一个弯腰,一个屈膝,一个伸手就能将小悦悦送入社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最美妈妈吴菊萍,一次奔跑,一次心动,一次伸手就能挽救一个含苞待放的生命……无数的人,用他们的双手挽救着生命,用他们跳动的心温暖着我们的心。

而如今的社会却使一部分人的人格开始扭曲。

一位好心人将一位老人扶起,却被诬告为肇事者。

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人们的举手之劳却换来种种欺骗,难道这不令我们心寒吗?社会是个大家族,需要我们一起建造,举手之劳,拯救生命,温暖你我心。

举手之劳,成就伟业。

修船工的举手之劳,换来了一家人的幸福,想必他的为人也将被他人知晓,日后的生意定会蒸蒸日上。

大雨倾盆,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妇步履蹒跚地走进费城百货商店,所有售货员看到她狼狈的姿态和简朴的衣裙后,都对她视而不见。

这时一位小伙子搬出一张椅子让老妇休息。

这个年轻人叫菲利,老妇则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后来菲利到卡内基公司,以他一贯的诚实诚恳,成为“钢铁大王”的左臂右膀。

菲利的举手之劳成就了他的伟业。

举手之劳,是一种美德,是人性闪闪发光的地方。

举手之劳,是一种快乐,是人生漫长旅途中的一处停靠。

举手之劳,是一种温暖,是人们心中那团燃烧着爱的火焰。

举手之劳,温暖人心,拯救生命,塑造人性,让这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让这亚洲大陆上的雄鸡仰天长鸣。

2.(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

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

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对于本题中的价值观问题,只要能正确理解音乐家说的“人,要隐于音乐背后”,就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这段材料中的很多方面都透露了作文的主题:第一个是衣着简朴对应衣着华美;第二个是音乐家说“人,要隐于音乐背后”;第三个是“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再联系现实生活,当今社会中有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和利(这就是材料中的衣着华丽),而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所以该作文题目的主题就应该是:人不应该追求那些虚的、表面的东西,而应该追求像音乐一样有价值的东西。

本作文题目适合写作议论文,要想写得出彩,首先得有观点、有看法,其次是得关注社会。

如果作文中能够引用一些紧贴主题的社会热点,相信定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3.(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

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孙中山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提示】这个作文题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紧密联系时代,凸显时代性与现实性。

2013年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又是改革攻坚年,从孙中山这句话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了时代的脉搏。

“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不能以困难而缩步”“世界进步之潮流”等等这些关键语句,尽管是孙中山在上世纪说的,俨然如今天说的一样。

二是审题难度不大,但选材相对有一定范围。

从这段材料看,文章的观点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那就是“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

当然这个句子内容很丰富,后文的意思是要矢志不渝,要百折不回。

只要围绕“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这个观点,展开全文,就不会跑题。

当然,围绕这个观点的材料很多,如新中国成立前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黄兴、秋瑾、李大钊、鲁迅、闻一多等等,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如何理解“失败”“困难”呢?这里我们可以回忆到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面临的困境,还可以联系当前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境。

但写这些的目的是“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

重点表现人们勇于战胜困境的精神与“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的境界。

当然,古代的为“中国改革发展”而努力的人和事也可以适当联系运用。

因为材料中有“中国”二字,就限制了其他材料的介入,这也是本题的限制性。

三是比较利于议论文的发挥。

本题是偏向于议论文写作的,因为观点很明确,且十分具体,不易记叙文的发挥。

如果要写记叙文,只能写回忆父辈或爷爷一辈的文章了,且观点也要扣到材料上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擅长写记叙文的考生要吃点亏了。

所以学生在高中阶段,两种文体都要训练,不可偏废。

山东这几年的作文命题有时代性、简洁性、关系性,审题难度不大,利于考生发挥。

同时,高考作文也在告诉考生,一定要关注时代的脚步,聆听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呼唤。

4.(2013·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该作文题是对往年广东高考作文出题方式的一次重要突破,完全开放式的命题方式让考生耳目一新。

材料中的核心内容是“生活在哪个时代(时期)好”,也就是说,考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或者飞向未来,或者“活在当下”,只要能写出“某时代特征以及时代魅力”,那么文章的立意就完成了。

审题的难度也相对较低。

构思方面,考生可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将个人的志趣充分表达出来。

可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

此外,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思考。

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

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试题沿用了往年“提示语(材料)+题目”的形式,但有一些变化,材料不是对命题中有关概念的解释或解说,而是引用了古今中外有内在关联的三则材料,从中引出题目。

而这三则材料又有明显的提示、引导作用,实际上降低了审题的难度。

前两则材料考生都很熟悉,一是出自孟郊的《游子吟》,二是出自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第三则出自罗曼·罗兰的《巨人传》。

这三则材料实际上是在暗示写作“忧与爱”可以从哪些具体的角度入手。

第一则讲的是母亲对儿子的担忧与怜爱,第二则讲的是作者对祖国对大地的忧戚与深爱,第三则讲的是伟人心灵中那种博大的忧患与至爱。

忧,指担忧、发愁。

它是对外界事物担心的一种程度,表现为双眉紧锁、额部肌肉收缩、思维定向(只思虑他所考虑的问题,不想其他)。

爱,是对人或事物亲近、关切、扶助、投入的心理取向。

当被某事物感动,或者被深深地感动时,这种心理取向体现得尤为强烈。

“忧与爱”,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性的,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忧源自爱。

1.本题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可以写作一般的议论文,也可以写作叙议结合的散文、杂文。

有人认为这一类带“与”字的题目,不适宜写记叙文,其实不然,“忧与爱”是一体两面的,爱之深,忧之切,如果考生能从《游子吟》联想开去,完全可以写出有深厚的情感内涵的记叙文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