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城市配送体系现状与趋势研究摘要:城市配送作为我国城市中一种新兴的物流服务方式。
发展迅速,合理高效的城市配送体系对于提高城市道路的运输能力、构建现代化城市物流系统、整合城市运输及仓储资源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针对宁波市配送体系的现状以布局和运营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理论及方法、宁波市城市配送体系Abstract:This city distribution which is a new servic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is developed rapidly. Its rationalization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developing the ability of city transportation and resources of storage.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ingbo distribution system in layout and operation are analyzed. Keywords: city distribu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theory; Ningbo city distribution1 引言城市配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以经营装卸、包装、保管、加工、运输、信息服务为主体,通过集成化和规范化的物流活动将货物运送达目的地的服务方式,城市配送要求的是准确性和及时性。
城市配送体系是指城市范围内所有城市配送资源的集合,包括各种配送经营主体、配送中心、配送运营道路、配送车辆及相关设施设备、配送物资的流量流向、配送模式等。
2 城市配送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理论2.1 城市配送体系的构建所谓城市配送体系,指在城市范围内,通过一定的联系和规划,由多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根据用户的要求行使使城市末端物流集成化和规模化运作职能,从而构成的有机整机,同时涵盖城市配送的相关信息系统、政策平台。
也可以表示为在城市范围内,所有的配送子系统的集合。
城市配送体系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各个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组织协调、沟通连接、仓储配送等环节,完成一定的城市配送任务,一般来说,每个配送子系统又包括城市配送网络系统、城市配送运营系统、城市配送管理系统和城市配送信息系统。
2.2 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理论城市配送体系具有集合性、目标性、相关性、层次性和环境适应性。
对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对城市配送体系的功能和目标定位,其次要考虑在城市配送体系优化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城市配送体系进行优化。
系统优化的基本方法如下:传统方法,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网络优化技术、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法、分析定界法、时间序列分析、马尔柯夫过程等;现代方法,如启发式算法、系统仿真法、改进算法、层次分析法、对策论与决策论方法、经济理论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
在城市配送体系的优化过程中,首要的两个问题是配送体系布局合理化和配送运作高效化。
前者是通过对配送体系的整个规划,优化系统内各种资源,为高效运输、快捷配送创造条件;后者是在已有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包括运输车辆、人员、物资等资源,通过对城市交通路线的分析和优化,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运作模式。
在对配送中心的重心法选址、配送中心选址和线路优化问题上。
文献[1]分析了重心法在用于城市物流中心选址中的意义及存在问题;文献[2]介绍了在运输费率非线性变化时,应用重心法选址的计算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数据的循环性质和结果以及循环性质对初始迭代点的敏感性。
文献[3]-[4]提出了单点PMX交叉方法及有针对性变异的思想,并对传统精英个体保留策略进行了改进。
又根据配送中心的主要职能,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确定配送中心选址的理论原则。
文献[5]-[6]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特点,通过两种方法优点的有机融合考虑物流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特点,提出了模糊层次分析法。
其中文献[7]对供应商、客户和物流企业多方的群体决策等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应用性的研究。
3宁波市城市配送体系现状与发展趋势3.1宁波市城市配送发展现状2008年,宁波市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的结构如图3-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3964.1亿元,第一产业比例是40.6%,第二产业比例是4.2%,第三产业比例是55.4%,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4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2196.7亿元,增长10.0%,其中工业增加值1990.5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600.0亿元,增长11.0%。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4%,上升0.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4.4︰55.3︰40.3变为2008年的4.2︰55.4︰40.4。
人均生产总值为69997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79美元)。
图3-1 2008年宁波市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的比例图2009年,宁波市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的结构如图3-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年全市实现GDP 4214.6亿元,第一产业比例是42.3%,第二产业比例是4.4%,第三产业比例是53.3%,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升7.6、4.0、2.0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增速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47.8亿元,增长5.4%,回落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006.6亿元,增长4.1%,回落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3.0亿元,增长13.3%,上升2.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4:53.3:42.3,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为73998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833美元)。
图3-2 2009年宁波市三大产业所占生产总值的比例图通过以上2008-2009的对比,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稳稳占据了总生产值里比例最高的产业这个名额。
虽然没能在宁波市统计局得到2010的最新数据,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第三产业还是创造宁波市生产值的最有利助手,所以要发展宁波的经济,那么必要要加强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配送隶属于第三产业的物流业,优化宁波市城市配送体系对宁波市经济的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宁波市现有配送类型大多是企业自建虚拟物流系统和实物配送系统。
这里所指的企业包括拥有实体超市、便利店的连锁企业。
企业可以通过组建自己的虚拟物流系统和实物配送系统,来实现企业统一采购、内部物流,更重要的是满足城市居民对配送的需求。
3.2 宁波城市配送发展趋势与建议宁波市的配送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没有大型的正规的配送中心,没有合理的配送路线和配送布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宁波市的配送工程势必严重增加宁波市的交通压力,而且配送体系的效率也是极为低下的。
随着物流热的逐渐升温,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我国的城市物流配送业作为城市经济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新的时期呈现三大特点。
首先,从城市物流配送的运作方式来看,协同配送逐渐成为新的运作方式;第二,从城市物流配送的新业务点来看,社区配送将逐渐成为新的配送热点;第三,从城市物流配送的环保节能来看,绿色物流将逐渐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
我认为要发展宁波市的物流配送体系,那么首先要建立几个大型的配送中心,然后根据宁波市现有的城市道路状况来合理安排配送的运营路线以提高配送的效率。
要建立配送中心。
首先,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第二,配送中心的建设成本预算;第三,配送中心所需要得设备预算;第四,配送中心的业务预计。
配送中心并不是胡乱的随意建设,一个好的配送中心必然是能和周围几个甚至整个城市的配送中心相互之间呈现一种合理的布局优势,这是在建设城市配送中心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城市配送体系布局优化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功能定位、系统类型、相关政策和建设成本,其中,功能定位、相关政策可以根据经营企业主管意见和专家意见进行定性分析,建设成本可以通过模型分析的方法初步确定。
在宁波城市配送系统范围内,系统的配送需求和客户分布已知,相互之间的最短距离可求,配送中心的建设成本可求,假设配送系统成员之间的信息充分共享,需求关系及时获得,系统库存分布位于配送中心和配送网点,不考虑供应库存和成本。
由此建立相应模型,对可能的选址点进行初步验证。
模型的主要指标可概括为:(1)城市配送中心的建设费用;(2)配送过程相关的运输费用,与配送中心与客户的距离、运输费有关;(3)库存费用,与供应商、配送中心与客户的库存策略,库库存费有关。
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制约。
整个城市合理的配送布局是建设城市配送体系的前提,但是一个优秀的城市配送体系还需要一个合理优化的运营线路以及对配送车辆的选择。
在通过配送中心向众多客户配送货物时,因为时间、距离、配送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配送车辆是必须的。
不仅仅是选择合适的配送车辆,配送的路线也是应该经过合理的计算的,最佳路线应该是车辆高效运行、配送线路最短、所需时间最少的线路。
除此之外,在对城市配送线路进行优化时,需要满足如下条件:(1)配送要满足所有顾客需求;(2)各配送线路的货物不得超过车辆的有限载量;(3)按照配送时刻表进行配送,不得超过规定时间。
就宁波市目前的这种缺乏大型的物流配送中心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大力发展整个宁波市的城市配送体系。
这必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近几年,政府的一些文件中,我们也不乏看到那些大力要求发展宁波市物流的文件。
由此可见,宁波市的配送体系必然会有一个飞跃发展,新型的社区配送模式可能会成为宁波市选择发展的物流配送模式。
4 结论本文描述了城市配送体系及相关系统优化理论及方法,对城市配送体系优化进行了归纳和评价。
城市配送体系是一个复杂的、集成的、开放的系统,它由各种配送子系统构成,并且依托于信息技术、政府政策规划、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存在。
城市配送在我过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理论及方法上对配送体系的支持不够,同样包含政府政策因素和企业因素在内。
未来城市配送发展的方式不仅仅是单一式的发展,而是一种协同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发展,共同配送和智能配送势必带动城市配送业发展的革命。
参考文献[1]鲁晓春,詹荷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06):1-3[2]王家聚.基于重心法的配送中心选址研究及应用[M].长江大学学报,2008(04):12-14[3]王云会,肖建禄,刘登泰,张中发,韩云.基于遗传算法的配送路线优化[M].后勤工程学院院报,2008(04):1-3[4]吴坚,史忠科.基于遗传算法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M].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04):1-3[5]郑勋等.配送中心选址的理论原则与优化方法[J].交通科技,2001(06):2-3[6]陈照辉,王艳玲.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配送中心选址[M].商场现代化,2008(8):4-5[7]范丽芳,江浩斌,陈昆山.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配送中心选址研究[M].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01):3-4[8]陆俊强,戴勇.系统动力学方法在超市配送中心库存策略中的运用[J]物流技术,2001(06):3-4[9]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J].武汉理工大学,2005(11):2-4[10]熊颖.物流配送系统模型与优化[J].广西工业大学,2007(05):1-3[11]综合处.2009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信息网,2010[12]综合处.200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信息网,2009[13]徐根强.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长安大学,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