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贾谊礼治思想

浅论贾谊礼治思想

浅论贾谊礼治思想
【摘要】:贾谊身处秦亡汉兴之处,其思想的主题就是为新兴的汉朝提供一种理想政治,以达汉朝的长治久安。

秦亡汉兴,汉朝的主要创立者多草莽出身,心中没有理想社会、理想政治之类“东西”。

他们一方面奉行黄老无为而治,另一方面在制度方面因袭秦朝。

毫无疑问,黄老思想对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黄老”的价值取向是回归原始,它不想、也不能构建一个新的政治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汉初面临诸多的政治与社会问题,直接威胁新兴汉朝的存在,对此,黄老之道无能为力。

现实要求贾谊为新兴的汉朝寻求一种能使其长治久安的理想的政治制度--------“礼治”。

【关键词】:贾谊的礼与道礼与民本论礼与君臣观
一、贾谊论“礼”与“道”
1、贾谊的的本源论思想来自道家。

“本源”一词,最早见于《管子·水地》篇。

该篇说:“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


在道家思想中,以本源论为依托,最明显为老子。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贾谊在接受道本源论的同时,有自己的创新。

在“道”与“德”之下,他构
建了两个重要的新的概念:“六理”与“六美”。

“六理”、“六美”不仅直接创生自然万物,并且是儒家的“礼”与:“礼治”思想的直接来源。

“六理无不生也,已生而六理存乎所生之内”这是贾谊所创造的。

贾谊将“道”与“德”
落实为“六理”,再由“六理”创生万物。

3、贾谊认为“道”即为“六理”、“六美”,其生成万物之后而内在于万事万物之
中,这样,“道”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本源,而且成了万事万物的本体。

“道”
是“无”、是“虚”,即所谓的“无物无象”。

“道”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道”
是事物的本体,但这个本体是虚而不是实,即是形而上的东西,它的特征是“精微也,平素而无设施也”。

这显然是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的结果。

4、贾谊在形而上的层面接受了道的影响,将道作为万物万事的本源本体;在政
治与社会理想的层面上接受了儒家的思想,将礼治作为一种理想与政治;在现实的层面上则吸收各家可以用于实际的、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在形而上向形而下转换方面,则吸引了韩非子的思想。

与韩非子不同的是,韩非子将“道”
转化为其思想的法制,而贾谊则着重将“道”转化为其理想的礼制。

5、“道”在生化“礼”的同时,内在于“礼”,成为“礼”的本体。

这样“道”
与“礼”就成了一体两面的存在,一面为体,一面为末;一面为抽象,一面为具体。

二、“礼”与贾谊的“民本论”
1、民本思想早在夏朝初期就有了萌芽。

“民惟邦本”一语,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

《史记·殷本纪》载汤灭夏之后,警告他的臣属说:“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女,毋予怨。

”贾谊充分吸取历史上民本论的思想精华,从礼治的角度将民本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贾谊认为,礼的目的就是“使君无失其民”,即“得民”。

因为“民”是一切政治与社会活动的根本;“礼”的本质就是“爱民”,“爱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民”与“安民”。

“爱民”即是“礼”的本质,也是达到“使君无失其民”的途径。

这样,贾谊就将民本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其成为礼的终极目的与
本质。

3、贾谊的思想政治———礼治,与法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是以“使君不失其民”,即“得民”为目的,以爱、以仁为达到这一目的手段。

爱民是手段,但更是“礼”的本质。

4贾谊“养民”思想的重点在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积蓄。

认为蓄积是“天下之大命”,他说:“禹有十年之蓄,故免九年之水;汤有十年之积,故胜七岁之旱…….苟粟多而财有余,何向而不济?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柔附远,何招而不至。

贾谊养民、足民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管子》、与荀子。

5贾谊“养民”思想与先秦思想家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家,他要将养民的理论与现实结合起来,指出现实所面临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农业生产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历来受到统治者与古代思想家的极度重视,针对于此,贾谊提出以农为本,抑制末业,以增加粮食的生产与积蓄,达到养民的目的。

6、贾谊认为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是因为人民希望摆脱战乱与苦难,得到安定
的生活,这就是“安民”的思想,只有贯彻这种思想,国家才能更加的稳定,走向繁荣,不会重蹈覆辙,以礼治使国家兴盛。

因为礼治的思想,有了“养民”、“爱民”、“安民”,等的支撑,这是一种理想的统治思想。

三、“礼”与贾谊的“君臣观”
1、重视政治关系的分析、定位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

在文化上或理论上,人们总是从帝王与臣民相互关系的角度探究制度原理、统治方略及具体政策。

这样一来,界定臣民就是界定帝王,界定帝王就是界定臣民。

这也是礼治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就是所谓的探讨君臣之间的关系与定位,这也就是贾谊的君臣观。

贾谊的君臣观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贾谊思想的君臣观,另一部分是贾谊面对现实、着重解决现实问题而提出的君臣观,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但是,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其最大的特点都强调对大臣要施之以礼,施之以敬。

2、“尊君”,是贾谊“君臣观”的前提与基石。

贾谊的君臣关系是理想政治结构中的君臣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臣可以使君的师、友。

贾谊所说的君臣关系即为“无为而治”。

但贾谊这种理想的政治架构能够成立的前提是臣可以为君之师、为君之友。

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一个王朝之所以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它维持着这种接近于事实的理想;一个王朝之所以瓦解、崩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丧失这种接近于事实的理想。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贾谊礼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看出贾谊理想的君臣观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在政治等级与权力的结构中,君主处于上位,而臣处于下位。

这是一种紧张的君臣关系,秦王朝就是一个例子,秦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丧失了接近于事实的理想的君臣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接近于事实的理想政治架构。

秦王朝灭亡于此,当时的秦王朝的君臣关系极度紧张而畸形。

4、作为一个思想家与政治家,贾谊对秦二世而亡之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秦王朝的极端的尊君卑臣的思想进行严厉的批评。

所以贾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1)君臣同体,鼠器同存。

(2)“尊君”是“体貌大臣”的前提(3)不敬大臣,厉臣之节。

“体貌大臣”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

5、贾谊所处的汉初,正是社会秩序恢复与重建时期,“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更是具有积极意义。

从长远的历史意义来看,“刑不至君子”是“刑不至庶人”的前奏,因为人道主义的普世精神随时准备突破限制,以实现自身的价值。

结语:贾谊利用道家的“道”,接过庄子与韩非子的“理”,为儒家思想构建了一个超验的层面,中国思想发生了一次转向,贾谊理性的超验世界被董仲舒宗教性的超验世界所取代。

参考文献:贾谊礼治思想研究唐雄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