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调查及体质辨识

高校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调查及体质辨识

基金项目:山西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30313023-5);山西省高校哲学社科研究项目(编号:2012SZ0002)。

作者简介:史俊芳(1972—),女,副教授,山西中医药大学(榆次 030619);师建梅、田文婧、王平、于晓强,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师建梅,E-mail:zysjm@163 com高校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调查及体质辨识史俊芳 师建梅 田文婧 王 平 于晓强 摘要:目的:探讨某医学高校在校大学生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以及与体质的相关性。

方法:使用SDS量表对703名在校大学生展开筛查,针对其中SDS≥50分者,借助HAMD表、依照ICD-10和CCMD-3中抑郁症发作的诊断标准进行抑郁症临床诊断。

对确诊患者,遵照中华中医药协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施行体质辨识。

结果:703名被调查者中,抑郁症患者56名,占人群的8 0%;按体质分型气郁质者15名,占26 8%。

结论:该医学高校在校大学生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8 0%;体质与抑郁症患病密切相关,气郁质是该人群的易感体质。

关键词:抑郁症;体质;大学生;医学高校;气郁质中图分类号:R749 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2018)05-0050-03 近年来,由于精神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在高校中频频发生。

在造成自杀行为的心境障碍性疾病中,抑郁症首当其冲。

对该病发病率和相关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精神医生、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关注。

现代医学发现,该病的发生除了与遗传、性别、年龄、季节、负性生活事件等有密切关系外,在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也不尽相同。

祖国医学认为,遗传、性别、年龄、地域、职业等因素使得人们具有了不同的体质特征,而体质不仅决定着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还常常影响着证的形成,成为“隐性阶段的证”[1]。

目前国内学者对高校大学生罹患抑郁症状况的调查,大多集中在抑郁症症状,而非“抑郁症”该病本身[2]。

鉴于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同时段都可能有抑郁症状出现,有抑郁症状并不能诊断抑郁症,故而这些调查结果的参考价值也就相当有限了。

无论对于临床精神心理医生还是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建立一个完整的预防医疗体系,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该病带来的危害。

对于易感体质者提前做出干预,将能有效降低抑郁症的发病。

因此,本课题组对某医学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抑郁症患病率及易感体质调查。

1 对象及方法1 1 调查对象:某医学高校在校大一到大五学生,按照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每个年级选取3个班,共选取15个班703人。

回收有效问卷691份,有效回收率98 3%。

其中男生285名,女生406名;年龄最大26岁,最小17岁,平均20 2岁。

1 2 调查方法:调查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使用SDS自评量表,对703名学生进行调查。

考虑到部分被调查者会出于个人隐私、不愿自己的心理状况被熟人获知而影响到数据的真实性,课题组聘请校外从事临床心理专业的主治医师施行量表的发放和数据采集。

现场除调查者和被调查者外,无其他人员参与,且每份量表都做密封处理。

筛选出SDS总分≥50的学生,进行第二阶段调查。

第二阶段:由两名精神病学主治医师,借助HAMD量表,对SDS总分≥50的学生进行抑郁症的临床诊断,诊断依据为ICD-10中抑郁症发作诊断标准,同时符合CCMD-3中的标准,并根据学生入学体检档案排除所调查对象患有继发性抑郁症。

两名医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 76)。

第三阶段:对确诊抑郁症发作的学生及健康对照组学生进行体质辨识,辨识依据为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考虑到被调查者均为医学专业学生,对于调查表中涉及到的临床症状之内涵具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所以,本阶段调查表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没有其他人员介入。

1 3 统计分析:全部数据输入SPSS19 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

统计总分确定可疑抑郁症者、确诊抑郁症者病情轻重,采用χ2检验分析患病与体质的相关性。

2 结果2 1 第一阶段:SDS总分≥50的学生共测出385名。

2 2 第二阶段:在385名可疑抑郁症患者中,确诊56名。

其中HAMD≥17分者21名,HAMD≥24分者2名。

由调查可知,该高校在校大学生抑郁症时点患病率为8 0%。

2 3 第三阶段2 3 1 健康无抑郁症组及抑郁症患者组体质分布特点:见表1。

抑郁症主体质为气郁质者15名,占所有患者的26 8%。

其他7种偏颇体质者41名,无平和质者。

97名健康无抑郁症者平和质者34名,气郁质者10名。

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双侧渐进Sig 为0 000,即P<0 01)。

提示健康无抑郁症人群与抑郁症人群体质分布明显不同。

·05· 山西中医 2018年5月第34卷第5期 SHANXIJOFTCM May 2018Vol 34No 5表1 两组体质分布情况比较[例,%]组别n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健康9734(35 1)10(10 3)15(15 5)11(11 3)4(4 1)8(8 2)10(10 3)3(3 1)2(2 1)抑郁症560(0)7(12 5)8(14 3)12(21 4)5(8 9)5(8 9)15(26 8)3(5 4)1(1 8)2 3 2各种体质与患病相关性比较:健康无抑郁症组与抑郁症组中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8种体质与患病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中气郁质者与患病的相关性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确Sig 双侧为0 012,即双侧P<0 05,精确Sig 单侧为0 008,即单侧P<0 01),见表2。

表2 两组气郁质与患病的相关性比较[例,%]组别n气郁质非气郁质健康9710(10 3)87(89 7)抑郁症5615(26 8)41(73 2)3 讨论3 1 医学生抑郁症高发病率:大学生涯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

仅仅在一所规模不大的医学高校的部分人群中,有56名大学生生活在抑郁症的阴影中。

“56”不是一个小数字。

曾强等[3]使用SDS自评量表所作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率为50 24%,其中医学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率为53 29%,高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47 39%)。

张泽武[4]发现在暨南大学医学生中抑郁症状发生率为79 9%,而曾琳娜[5]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是:该专业大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率仅为13 25%。

虽然调查者、调查时间、被调查对象所处的地域和学校不同,但医学专业学生抑郁状况显著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

即将走上治病救人岗位的医学生们,自己却罹患着比普通人群更高的抑郁情感障碍。

3 1 1 沉重的课业负担:虽然赵伟[6]提出“白求恩医科大学学生学习负担较为适当”,但是在同一篇文献中,作者仍然道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负担与其他类型的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习负担相比始终是较重”的实情。

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门数更多、学制更长,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合格职业人所需攻读的时间更久。

掌管生老病死职业的特殊性,注定了医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要达到更大的精准度和广博度。

这些都使得医学生的学业负担要远重于理工文史等大部分专业。

过重的学习或工作负担所带来的压力是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3 1 2 持久的负性职业情感体验:当今全社会都在强调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却很少有人关注医学专业本身给医学生带来的持续的负性情感体验。

每日沉浸在溃疡、肿瘤、坏死、衰竭等病症案例中的医学生们,频繁地感触着生命中灰暗的色彩,专业带给他们的是长期持续的负性情感体验。

加之医学院校专业单一、内容相对枯燥,很难形成能够有效调动正性情绪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缺乏有效的心理调适支持系统,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促发着医学生抑郁症状的形成。

此外,部分敏感的医学生们还会在学习各种病症的过程中,出现疑病现象,将自己身体的小小不适,误认为是很严重的疾病,产生“医学生综合症”,因之而忧虑、抑郁,这种现象在医学生中也相当普遍[7]。

3 1 3 对职业前途的担忧:医生职业的特点是高技术、高风险,所以,在许多国家,医生历来是高收入人群。

而在当今国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之下,大部分医生却收入平平。

2014年11月10日《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中指出:该省2013届高校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较低的前3位专业中,临床医学应用心理学赫然在列!高风险、低收入,是当今国内大部分医者所处的境况。

医学生们在经过比其他大部分专业都要付出更多时间的专业学习后,迎来的却是投入和回报明显不成正比的未来。

医患冲突、医疗纠纷中,医生受伤、甚至致残的事情不绝于耳。

目睹着走上岗位的同行们在医闹频发的时代里令人堪忧的生存现状,想到成才之路曲折漫长,而前途却未必光明,医学生们忧心忡忡。

3 2 抑郁症大学生的体质分布:同病异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

相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不同个体,产生的是不同的证候。

其根本原因是患病个体体质不同。

体质不仅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的内因,偏颇体质常常是病症的潜伏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病症的发展和转归以及疾病最终呈现的证候。

抑郁症常见的证候有哪些呢?王红艳[8]认为抑郁症中医证候分布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是:抑郁症的基础证型是肝气郁结证。

王晓玲[9]研究发现:抑郁症证候频数最多的是肝郁气滞。

从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开始向全国推广应用的《中医内科疾病治疗指南·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位于前列的是肾虚肝郁和肝郁脾虚。

虽然研究者们都有各自不同的观点,但仍然能够看到其中的共性内容:肝气郁结普遍存在于抑郁症病机中。

既然肝气郁结是抑郁症中最基本的病机,气郁质也就应该是抑郁症的易感体质了。

本次确诊56名抑郁症者中,气郁质者15名,占26 8%。

与疾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

这个结论与王琦教授指出的气郁质者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是吻合的[10]。

然而,并不是所有针对抑郁症的体质分布所作的调查结果都支持这个结论。

全东明等[11]在对3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时发现,气虚质的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最高;薛丽飞[12]对566例老年抑郁症患者调查发现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是老年抑郁症患者的主要致病特质。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易感体质,·15·山西中医 2018年5月第34卷第5期 SHANXIJOFTCM May 2018Vol 34No 5 是阳虚质、气虚质还是气郁质?进一步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全东明所调查的30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40 8±3 4)岁,薛丽飞所调查的566例患者年龄全部≥60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