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心态

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心态

如何看待当前的社会心态
0.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心态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焦虑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体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呈现出复杂多元的形态,给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成为新课题。

社会心态是社会状态的反映。

只有真正重视和搞好社会建设,并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目标才可能实现,人民生活才会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复杂多元的社会心态是社会转型在人心中留下的烙印
关键词: 社会心态特点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较之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现在整个社会心态的状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认为,主要有六个变化:
首先,社会心态由单一变成多元;其次,由比较静态变成动态;第三,由原来那种非黑即白,很极端、很绝对的心态变得比较模糊和混沌不清;第四,由相对僵化凝固,变成比较普遍的焦虑不安;第五,由被动接受,党和政府宣传什么就听什么,发展到现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都有一种主动宣泄的需求和表现;第六,由原来的包容性很差、很弱,到现在的包容性宽松很多。

2.当前的社会心态
第一,好心态和坏心态并存,即正常心态和不正常的心态并存。

第二,整体比较常态和局部的变态并存,整体上看,社会心态还在可控范围内,但有些局部的变态比较严重,社会负面影响也较
大。

第三,危机和机遇并存,现在的社会心态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正面化解和引导,可能会引发很大的问题;同时,引导得好,将有利于社会心态整体向好发展。

总的来看,社会心态处于发展变化期、矛盾多发期、转型关键期。

因此,高度重视社会心态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对策,非常重要。

3.当前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和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社会最主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把利益分配的旧机制打破了。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财富,往往表现出一种焦虑不安、浮躁不定、紧张不已的焦虑症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竞争加剧,焦虑不再是“弱势群体”的专利,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心态。

而且,社会心态中不公平感增强,弱势心理在社会各阶层滋生蔓延,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都存在着特定的压力感,社会诚信缺失带来的心态变化不容乐观,社会“群体性怨恨”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是新的特点。

4.产生社会心态的原因
首先来源于经济上的不公平感。

经济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当然会导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

其次,来源于社会上的不公平感。

比如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导致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不公平;公有单位编制内外身份不同导致的待遇不同等。

第三,文化上的迷茫空虚感。

主要是缺乏主流价值观,不知道哪个方向是对的,哪个方向是错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没有建立健全,且远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在这种文化空虚迷茫的情况下,焦虑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态就必然产生和蔓延。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无助感。

部分人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得不到及时帮助,找不到有效畅通的渠道来表达,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无助感。

近年来,一些地方强拆民居,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失,政府管理上一些信息、政策不公开、不透明等,当然会使部分人产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说的一概不相信,先骂了再说。

5.结束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