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其目标是科学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2、罗斯第一次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对待,并专门讨论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与范围。
3、系统的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诞生。
奥尔波特提出,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强调不存在群体心理问题。
因为心理是脑的属性,而群体没有脑的存在。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因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行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P21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中的实质是人与人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
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命题:A、成功命题:行为重复的频率决定于行为获得奖赏的频率和及时性,一种行为获得奖赏的几率越高,奖赏越及时,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B、刺激命题:相同刺激将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后果,现有刺激与过去引发特定行为的刺激越接近,则引发同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C、价值命题:一种行为后果对一个人价值越大,则行为对个人的奖赏也越高,其重复同样行动的可能性也越大。
D、剥夺—满足命题:相同奖赏的重复会导致满足的递减,间隔越小,递减越大;而长时间间隔形成的剥夺则会提高一种奖赏的价值。
E、攻击—赞同命题:行动没有得到预期奖赏或者得到未预期惩罚,则个体可能被激怒,使行动的方向是攻击。
反之相反。
F、理性命题: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成功和价值这两个因素。
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结构、交换过程。
P236、认知失调理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当同时经历多种彼此间不协调的心理过程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便是认知失调)P277、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2)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人永远处在遭遇失调和寻求协调的过程当中。
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
8、角色必须具备的四种社会心理要素:(1)作为主体的个人;(2)作为建立社会连带和社会约束的社会地位或社会身份;(3)作为指向特定社会身份占据者一般特点和倾向的行为方式;(4)作为相应行为方式内在基础的心理根据—态度和价值观。
角色: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色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包括角色间冲突(由于多种社会身份引起的角色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同一种身份存在不同角色期望所引起的角色冲突)9、文化反哺:在急剧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
10、再社会化:原来已经学习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不能适应新情况,个体需要通过吸收新的角色、价值或知识来建立新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生活目标。
11、再社会化发生在以下情况中:(1)较大的角色变换需要再社会化;(2)社会化不完全或称顺应不良者,需要用再社会化矫正其原先社会化的不足和对主流文化的错误偏离;(3)物理性反社会产生的有害社会进步者需要再社会化。
P8512、态度的构成要素:认知成分(基础)、情感成分(核心)和成分要素。
P8813、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的关系p9014、态度与行为的关系p10015、总体印象形成的方式有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和加权平均模式。
P11916、由于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进而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了总体印象形成的现象,被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17、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成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18、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
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法去估价他所有的特点。
19、认知启发: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
一、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二、可用性启发:哪些信息容易被回忆和联想,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的现象被称作为可用性启发。
三、调整性启发或称锚定启发:指先抓住某个锚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的判断方法。
20、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21、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太度。
22、歧视:指不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的压迫、强制、剥夺对方的行动合理化,造成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不平等。
偏见与歧视的成因:社会化历程,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吸收并内化作为文化传统一部分的偏见;认知因素,强调消极刻板印象在其发展中的作用;动机因素,偏见可能源于知觉者的紧张、情绪、恐惧和潜在的需要;社会分层,如果群体间对比鲜明,会使社会分群更加突出,造成更强的内群体身份意识,并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23、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1)对抗刻板印象,在人们认识特定对象的过程中,如果被提示特别注意对象的个人特性,可以成功降低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的效应;(2)平等接触,增加、鼓励个体间的平等沟通有利于人们获取新信息,进而改变原有的看法;(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24、海德的归因理论归因三步骤1、对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人的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p152韦纳认为成功、失败的原因包括两个维度:一个是成败的原因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一个是决定成败的因素是经常发生还是偶尔发生。
25、凯利的三维理论:分别是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个人)、背景(情境或条件)p15526、凯利的三维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区别性、一致性、一贯性p15527、基本归因偏差是指在对他人进行归因时,往往倾向于把别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因素,而低估了情境因素的影响。
P15728、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倾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P16029、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自我服务偏差:由于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人们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自己而否认对失败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P17230、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P17831、习得无助是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P17832、自我决定可以使人增加自我控制感,进而减少习得无助。
P17932 、沟通结构的要素: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馈和背景。
33、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和互补。
34、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1)熟悉与人际吸引:熟悉引起喜欢;熟悉对象的性质与喜欢。
(2)居住环境邻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35、为什么居住环境的相邻能引起人际吸引呢?(1)居住环境的接近增加了熟悉程度;(2)接近常常和相似联系在一起;(3)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一相似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4)基于认知一致性,如果和我们住在一起或者一起工作的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焦虑。
P254 人际吸引与个人特征:(1)才能,在一定程度内,才能越高越受人喜欢,超出这个范围会使人倾向于逃避或者拒绝。
(20)美貌与外在吸引力:漂亮是一种很强烈的刻板印象。
(3)个性品质: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定和持久。
互补规则:指双方在交往时所产生的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爱情三角理论:亲密、激情、承诺。
36、奥尔特曼和泰勒经过对人际关系长期研究认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及情感的由浅入深,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般要经过交往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P27937、建设性争吵是指坦诚开放,公平的争吵,这是一种很健康的心理沟通方式,它可以使人们彼此协调,更加了解相互间的差异。
p28338、人际关系的原则: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功利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情境控制原则。
人际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和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于疏远是相互的。
39、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根据动机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
另一类是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
P29939、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面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在整体上,三者都是有关对社会有利的行为的描述,但行为越是向利他行为靠拢,个人的目的就越少,社会的目的就越多。
P29940、责任分散: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原因可能是: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p30241、助人行为的培养:(1)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2)示范作用;(3)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移情能力培养、动机提升;(4)助人技巧的学习;(5)价值取向的教育p31742、侵犯行为的分类:(1)从侵犯方式看,侵犯可以分为言语侵犯和动作侵犯;(1)从侵犯动机看,侵犯可以分为报复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3)根据侵犯的指向性,侵犯可以分为公然侵犯和关系侵犯p32343、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高温(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药物(用于治疗亢奋的镇静剂具有与酒精相似的作用)、酒精(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唤醒水平、“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