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和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现代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1 疾病和健康在人群中中的分布 2 疾病的发病过程 3 人与环境的关系 4 病因论 5 病因推断的原则 6 疾病防制的原则和策略3. 流行病学的实际应用:1 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确定 2 疾病防治的效果 3 突发事件的应急与处理 1 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2 疾病的监测 3 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 4 疾病自然史 疾病防治的效果评价4. 流行病的特征:1 群体的特征 2 对比的特征 3 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 4 社会心理的特征 5 预防为主的特征 6 发展的特征5. 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它主要描述疾病发生,患病,死亡的群体现象。

6. 发病率:一定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病新发生病例出现的频率。

计算公式:K*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是流行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反应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7. 罹患率:也是测量某人群某病新病例发生平率的指标,通常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计算公式与发病率相同,但观察时间更短。

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传染病的爆发与流行。

8. 续发率(SAR ):也指二代发病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续发率:100%*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应注意,进行续发率计算时,必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去除。

用于比较传染病传染力的强弱。

分析流行病流行因素及评价卫生防疫措施的效果。

9. 患病率:也称现患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时点患病率:K*某一时点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期间患病率:K*某观察期间某人群中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 影响患病率的原因:升高:1 新病例增加(发病率增高) 2治疗水平提高,患者免于死亡,但未痊愈,病程延长 3 未治愈患者寿命延长4 病例迁入 5 健康者迁出 6 易感者迁入 7 诊断水平提高 8 报告率提高降低:1 新病例减少 2 病死率增高 3 病程缩短 4 治愈率提高 5 健康者迁入 病例迁出用于表示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情况。

某病对居民健康危害的严重程度,还用于医疗规划设置,医院床位周转 卫生设施 医疗质量的评价 医疗费用10. 感染率:是指某时间内被检人群中某病原体现有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用百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100%*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11. 死亡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总死亡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

计算公式:K*某人群中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中同年平均人口数12.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急性传染病,反应医疗水平和诊治能力)计算公式:100%*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某病的病人数它受疾病严重程度,疾病诊断及治疗水平和病原体毒力的影响。

13.生存率:指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某病患者中,经N年随访尚存活的病人数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100%*随访漫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用于评价病程较长疾病的远期疗效常用于癌症心血管疾病,结核病等慢性病的研究。

14.散发:是指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发病地点上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

15.暴发:在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很多症状相同的病人。

16.流行:某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大于该病历年的发病率水平。

17.大流行:某病发病率显著大于该病历年发病率水平,疾病蔓延迅速,涉及地区广泛,短时间内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是州界形成世界性流行。

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或不同年代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多用于某时期传染病或潜伏期较短疾病的年龄分布。

年龄与肺癌发病关系特点:1 不同年代相同年龄组的发病率不同。

2 同一时期各年龄组人群肺癌的发病率不同。

出生队列分析:同一时期出生的一组人群成为出生队列。

其特点是:1,各个出生队列的人群发病率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升高。

2,同一年龄组,出生较晚的发病率高,出现高峰期早发病年龄提前。

地区分布差异:城市分布差异;时间分布四个期:1短期波动:指持续几天,几周,几个月的疾病流行和疫情爆发。

2季节性:指在一定季节内,呈现发病率增高的现象。

3 周期性:疾病频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有规律的起伏波动,每隔若干年出现一个流行高峰的现象4长期趋势:也指长期变动,指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临床特征,分布状态,流行强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15实验流行病学的基本特点:1,属于前瞻性研究2,随机分组3,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

16实验流行病学的设计原则: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按照预先确定的研究方案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组人为的增加或减少某种因素,。

1,对照,设立试验组和对照组,去除非研究因素的干扰。

2,随机化用随机化可以提高组间均衡性,使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3,盲法经过盲法处理,减少或避免因主观心理因素对试验造成的误差。

4,重复消除非研究对象的干扰,是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试验的过程。

17.对照类型:1,标准对照,又称阳性对照。

是指现行最有效的药物或临床最常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法作为对照。

用以判断新药或新疗法是否优于现行药物或疗法。

2,安慰剂对照,又称阴性对照,用没有任何药理作用的安慰剂作为对照。

3,交叉对照4,相互对照5 自身对照,18.盲法的应用单盲,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所在分组和所接受的处理,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

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

三盲,研究对象、观察者和资料整理分析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和处理情况。

18.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者鉴别开来。

是从健康人群中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目的的一系列医疗实践组成的卫生医疗活动。

19.筛检的实施原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 筛检的疾病首先这个疾病是这个地区现阶段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它是患病率水平高,对人体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有足够长的可识别临床前期。

最后,对疾病的预防效果及副作用有清楚的认识。

2 疾病的筛检试验要求试验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准确,且容易被受检者接受。

3疾病的治疗对筛检阳性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或可行的干预措施。

即,早期治疗优于晚期治疗4 整个筛检项目:经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明该筛检项目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和病死率,其带来的益处应超过临床检查和治疗引起的结果。

总之,最基本的条件是,适当的筛检方法,确诊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20.筛检评价指标:真实性,可靠性,预测性—————————————————————————————————————筛检试验金标准(患者)金标准(非患者)合计—————————————————————————————————————阳性真阳性A 假阳性B R1阴性假阴性C 真阴性D R2 —————————————————————————————————————合计C1 C2 N ———————————————————————————————————(一)真实性:又称效度,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相符合的程度。

用于评价真实性的指标有:1)灵敏度与假阴性率(互补)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实际有病而按筛检试验标准被正确的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反应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计算公式为A÷(A+C)*100%假阴性率:又称漏诊率,指实际有病,但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无病的百分比。

筛检漏诊病人的情况。

计算公式为C÷(A+C )*100%2)特异度与假阳性率(互补)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指实际无病,根据筛检试验正确的判定为无病的百分比。

反映了筛检试验确定非病人的能力,计算公式为D÷(B+D)*100%假阳性率:又称误诊率,指实际无病,但根据筛检试验被确定为有病的百分比。

筛检误诊病人的情况。

计算公式为B÷(B+D)*100%3)正确指数:正确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4)似然比:+LR 阳性似然比=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灵敏度÷(1-特异度)-LR 阴性似然比=假阴性率÷真阴性率=(1-灵敏度)÷特异度(二)可靠性:又称信度,精确度或可重复性,指相同条件下使用某种测量工具,重复测量同一受试者时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1)标准差与变异系数。

值越小,越好2)符合率和kappa值符合率又称一致率,指筛检试验判定的结果与标准诊断的结果相同的人数占总受检人数的比例。

符合率=(A+D)÷(A+B+C+D)×100%kappa 值在0.4~0.75为中高度一致。

Kappa值》=0.75为一致性极好。

Kappa值《=0.4为一致性差。

计算可用公式=[N*(A+D)-R1C1-R2C2]÷[N*N-R1C1-R2C2]3)预测值:根据筛检结果来估计受检者患病和不患病可能性的大小。

阳性预测值(PPV):筛检试验阳性者患目标疾病的可能性。

=A÷(A+B)*100%阴NPV 阴不=D÷(C+D)当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疾病患病率降低时,阳性预测值降低,阴性预测值升高。

当患病率一定,降低灵敏度,特异度将提高,此时阴性预测值将下降,阳性预测值将升高。

21.阳性结果截断值的确定:1 疾病的预后结果差,漏诊病人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又有可靠治疗方法,将临界值向左移。

提高灵敏度。

发现更多可疑病人2若疾病的预后不严重,治疗方法又不理想,临界点向右移,把非患者鉴别出来。

减少假阳性率。

3 若假阳性者的进一步诊断费用太高,为了节约经费,将临界值向右移动。

4 若灵敏度和特异度同等重要,将临界值定在病人和非病人的分布曲线的交界处。

除了以上四个,还可以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来决定最佳临界点。

曲线下的面积反映了诊断试验价值的大小,面积越大,越接近1,诊断的真实度越高。

越接近0.5,诊断的真实度越低,当等于0.5时,则无诊断价值。

22.联合试验:在实施筛检时,可以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筛检试验检查同一受试对象,以提高筛检的灵敏度或特异度,增加筛检的受益,这种方式称为联合试验。

1,串联试验:又称系列试验,即全部筛检试验结果均为阳性者才定为阳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