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第三讲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第三讲 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 本讲主要内容: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 构 • 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流派 • 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建构
一、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 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列宁:没有伟大的理论,就没有 伟大的实践!
• (一)理论的概念与功能 • 1、何谓理论? •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 成的知识体系,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和总结。 • 2、理论的功能: • (1)描述 • (2)解释 • (3)预测 • (4)提示方法
4、“获得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可应用于社会工作的理论 在数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增长,社工的职业 知识空间被迅速地充实起来。 5、“盘点”阶段 由于理论在数量上迅速增长,到60年代末, 一些社会工作者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清点、 整理和评估。
6、“理论统一”阶段 7、“理论归类”阶段 多元理论并存被当作一个既定的事实,社会 工作者们不再去追求 “统一”的理论框架, 而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整理、归类,使理论 空间有序化,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分类 模式。
2、认知学派源自阿德勒 • 认知学派认为人的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 境的观察和解释影响。不适宜的行为产生 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所以在认知理论看 来,要改变人的行为,就要首先改变人的 认知。
• (二)主要观点
• 1、认知、情绪和行为二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 与协调的作用,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 • 2、认知的形成受到"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即人 们有时会不加思考地按照既有的模式行动。 • 3、根据认知的"ABC情绪理论框架",非理性的认 知会产生非理性的情绪和行为。 • 4、借用社会学习理论的三个要素来认识和改变人 的行为,这三个要素是前置事件、目标行为和结 果。 • 4、强凋认知在修正行为中的重要性
• 2、精神(心理)分析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 个人儿童时期的经验对现在生活的影响。 (早期更关注早期性心理与性生活经验的 影响,后期更为广泛关注儿童的早期生活 经历,尤其是特殊的生活经历) • 3、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治疗情景的建立; 治疗关系的建立;治疗性对话
• 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主要表 现为将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引入到临床社会 工作中。 • 治疗情境的建立 • 治疗关系的建立。 • 治疗性对话。 • 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
2、发展 心理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理论。在此基 础上,不断发展,如新精神分析理论、客体关系 理论等,吸收了许多新的思想,但心理分析理论 的一些核心概念和方法论观点基本上保留着。这 些观点包括:心理决定论,无意识理论,人格结 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及自我防卫机制和过程 等。 3、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60年代成为临床社会工作的主导 儿童引导运用;精神分析洪流
• 界定服务对象对问题的看法 •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与他(或她)的其 他行为一样是学习来的,所以也是可以 经过学习改变的。 • (2)服务对象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 •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
• 在实践中运用认知行为理论 •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 (2)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 立正确的认知。 •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 业关系,并鼓励服务对象形成积极的态 度,以实现助人和自助的目标。
(四)实务化原则 1、个别化原则。 2、该理论强调要与受助人签订治疗协议。 3、治疗者要为受助人提供一个安全与支持的环境, 以保证受助人能够顺利了解他隐藏在潜意识中的 经验,并要保证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会 给受助者造成新的伤害。 • 4、采用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 • 5、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要倾听和感受助人的想法 与感受,要给予支持、接纳与理解。 • • • •
六、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由来 • 1971年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理论,认为 生命有机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系 统都是一个更大系统的子系统。 • 系统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它以整体的视角 来看待人与社会。 • 在系统论看来,系统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 维持稳定和平衡,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 不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存在着多元互 动或互为因果的循环关系。
二、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一)蒂姆斯(W.Timms)的社会工作理论 结构模型 • 蒂姆斯将社会工作理论划分为理论基础 (外借理论)和实施理论两个层次。 •
• 第一层次: • 外借理论:来自其他科学,如社会学、心 理学、精神医学、医学、经济学等,它是 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 精神分析理论 • 认知行为理论 • 社会支持理论 • 人本主义理论 • 后现代理论
• (二)主要观点 • 1、潜意识理论。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意识、 前意识与潜意识构成。 • 2、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 我。 • 3、人的心理发展阶段阶段。口腔期、肛门 期、性蕾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 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 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 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 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 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它是 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三、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大卫 · 豪( David Howe ):这一过程可分为 七个阶段: 1、“调查”阶段 2、“精神分析学”阶段
“本世纪 20 至 30 年代社会工作可以说经历了 一个‘精神病学的洪水期’”(大卫 豪)
3、“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学派”并立的 阶段 20世纪30至50年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的社会工作教授奥托 兰克(Otto Rank, 弗洛伊德的学生)的倡导下,后经塔夫脱 ( Tesse Taft )和罗宾逊( Virginia Robinson )总其大成,形成了“功能学 派”。
四、精神(心理)分析取向的理论
•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 1、创立 •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 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 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 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 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 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 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 第二层次: • 实施理论:来自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 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工作实践与达成社会 工作的目标
(二)大卫· 豪的社会工作理论结构模式 • “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理论” • 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1)区别:A.内容不同:
“如何解释人与社会”的关系-“ 如何改变人与社会”
懂得设计与所面对问题相适应的解决方法及程序(社 工的目标) 懂得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及程序来解决面对的不同问 题(力不从心的社工) 懂得如何解决多种类别问题的方法及程序(社会工作 助理人员) 懂得如何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及程序(辅助人员)
工作经验
归 纳
工作指引、提示
操 作
演译
实际工作验证
归 纳
理论
• 案例:小方平时说话流畅,但一到正式 场合,面对众人说话时就紧张,结结巴 巴。社会工作者小李通过与小方的交谈 了解到,小方认为在正式场合说话必须 完美无缺,否则会被人嘲笑。小李决定 先让小方接受这样的观点:说话时难免 犯些小错误,不必过分在意。
• 案例:王某最近非常害怕汽车,不敢独 自过马路,担心汽车突然失控撞过来。 社会工作者先与王某一起把他害怕的事 情按害怕程度进行排序,然后从最轻度 的开始做起,如果他仍然感到害怕,就 做放松练习,王某对汽车的害怕程度逐 渐减轻。
2、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相互加 强的。
• (三)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功能 • 1. 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确定社会工 作者将要协助解决的问题性质和原因。 • 2. 根据其对行为与社会问题的性质与成因 所做的解释,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的工作 目标。 • 3.提出一套达到上述目标的实务工作方法、 技巧及模式。
五、认知行为理论
•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由来
1、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来自巴莆洛夫的经典条件反 射学说
• 行为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将心理 和行为分离开来。行为主义者认为,我们 只能观察和影响人的外显行为。除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些 天生的反射行为,我们大多数行为都是通 过学习获得的。因此人类可以学习新的行 为,改变旧的行为。这成为行为治疗的理 论基础。
•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 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 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 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 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 务。
• (三)精神分析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 1、人的行为受人的精神状态(心理)影响, 改善行为的关键是改善人的精神心理状态 • 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 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 系的失衡 • 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 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 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
• 描述 (1)指出关系的种类: 共变、因果、互动等 (2)描绘关系的方向: 甲 乙 丙 甲 乙 丙
(二)社会工作需要理论 1 、社会工作实物的多变性、具体性、并不排 斥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理论对于社会工作无 用或用处不大的传统存在两个错误: ( 1 )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与问题的个
性、特殊性、变异性。 ( 2 )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是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理论概括”做了不当 的理解,实际上“理论概括”有高低程度不同。
B.功能不同: 抽象的背景式假设--具体的行为指南 C.地位不同:前提地位--结论地位 D.与社会工作联系紧密程度不同 (2)联系:A.相互依存; B.逻辑上相互蕴含
(三) 皮拉利思( Pilalis)的社会工作理论结 构模型 宏观理论 中观理论:A 解释性理论 B 介入性理论 实践理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