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对于香港电影的影响力
香港是盛产喜剧作品的地区,香港自有电影以来,喜剧片一直占据主流地位。
尽管它不时被人打上“不入流”的标签,但在市民生活中却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而作为一种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港式喜剧”也犹如“镜像”一般折射出香港不同时期人们的“情感结构”与时代症候。
谈到喜剧电影对于香港电影的影响力,不得不说两个人,一个是开创香港喜剧电影先河的许冠文,另外一个就是少数几个被成为爷的电影大师之一的“星爷”周星驰。
香港人似乎尤其钟爱喜剧,或许,喜剧样式是香港人释放现实压力的最佳方式。
上世纪70年代是香港喜剧电影的黄金时代,这时的香港喜剧电影,开始形成成熟的创作队伍、丰富的制作经验和稳定的观众群,许冠文导演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纵观当时的香港电影,无论是影片数量,还是电影票房,喜剧电影都居于首位。
这些电影的主角大都是具有人性弱点的小人物,他们自以为是,甚至作威作福,影片本身也旨在对这种性格进行善意的嘲弄,通过他们弄巧成拙的故事桥段来营造喜剧效果。
当然,这些喜剧电影与当时香港社会现实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70年代香港经济全面起飞,老百姓在这令人振奋的浪潮中经历了无数艰辛,作为社会底层,他们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
作为“打工仔”和“小人物”的香港人也渐渐凝聚起一种消极的、甚至是对社会集体怨愤的情绪。
喜剧电影便“恰逢其时”地出现了,有的利用夸张无情的世情讽刺和肆无忌惮的嬉笑怒骂正好迎合了打工仔的满腔怒火,有的利用对劳动者遭遇残酷剥削的社会现状作一番控诉,令观众在放声大笑中悟出其间的深刻社会内涵。
尽管此后的喜剧电影极大地扩展了“小市民喜剧”的创作路数,而呈现出“市民狂欢”的滑稽闹剧风格,但真正将香港喜剧电影推向高峰的还是此后的周星驰。
周星驰的出现并非偶然,80年代以后,由于作品本身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创新上的裹足不前,以及当时特殊的政治背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自信乐观的香港人终于陷入到对前途的忧心忡忡之中。
当香港市民既对西方的商业文化充满向往与渴望,同时又斩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既有的纽带,整个香港社会充斥着物欲和急功近利,相应地,文化也往往是休闲、娱乐、广告、包装的代名词,而对传统文化的牵绊,使香港市民想要发掘人生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两者的碰撞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心理,想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中发掘人的终极价值,但社会文化环境却让他们迷惘和不知所措,于是只能通过无奈的自我调侃和自嘲去掩饰内心的无措。
现实的问题又是香港人所无法解决,也不愿解决的,对此,有着天生娱乐情怀的香港人似乎更希望逃避到喜剧电影的纵情欢笑中,从而避免政治身份的艰难抉择。
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给“喜剧之王”周星驰的出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无厘头如若放置在某个具体的人身上,那么这个人一定是离群寡居,不为世人所理解。
但偏偏在香港喜剧电影当中,无厘头反而成为了力量最为汹涌澎湃的电影主流。
从70年代末期开始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将中国香港电影推进了一大步,西方电影的许多表现形式开始在电影中被大量地运用,浓烈的色彩、急速运动的镜头,刺激性场面以及爆炸性的噱头和笑料开始充斥在电影中,而无厘头正是周星驰喜剧电影最重要的风格。
许冠文和周星驰的电影皆反映人性,许冠文多为辛辣讽刺,无论观众觉得多夸张,始终以现实境况为依托;而周星驰却近乎全盘颠覆正常人性,无厘头地发癫发笑,这又与许冠文的风格有所不同。
许冠文的喜剧令观众读懂社会的丑恶实质,在笑声中领悟到人情冷暖,甚至触动落泪,而周星驰的喜剧则激起观众潜在的“疯癫”本性,再加上97前港人流露出的“不由自主”,无厘头文化更成为“香港人”身份的最佳见证!而两人最大的相同点无疑是遇上需要了需要发声的年代,许冠文崛起的年代打工仔因受不平等对待而渴望发声,为劳动阶层打气,揭露剥削阶层的残酷丑恶,同时又不断渴望闯出前路,发足社会底层人士的“白日梦”;到了周星驰崛起的年代,渴望发声的群体便扩大到香港每一位无权者身上,百年来的殖民生活令他们不甘沦为“英国人”,又不愿成为彻底的“中国人”,因此97前为展现欲“自求出路”的立场,他们便毫无例外地选择了周星驰,除了籍此排解焦虑和苦闷,亦在其无厘头文化中发掘出真正的香港地道色彩,在“倒数岁月”里为香港人威番!
在香港人心目中,许冠文和周星驰早已不是“冷面笑匠”或“喜剧之王”那么简单了,他们早已作为香港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成员而被推向神坛!从许冠文到周星驰,香港的喜剧电影经历了两个时代,而香港人的前途也走过了两个时代,而对整个香港社会而言,更是走过了两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这都是许冠文与周星驰在香港这个小岛上写下的重要一笔!
喜剧电影往往给人一种幸福感,幸福感是持久的,延续不断的。
就如回忆起喜剧电影里头某些桥段,一些无厘头的搞笑片段,心情自然而然就好了起来。
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
喜剧电影往往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在巨大反差和强烈冲突中将传统与现代、正规与反常、高雅与庸俗、新奇与陈旧等多个对立项捣毁成“痕迹”的碎片,导致了常规期待的落空和阵阵笑声的爆发。
正如周星驰所说:“生活中的我既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滑稽,也不是很沉闷而内向的人,我很普通,不是特别的人。
生活中喜欢笑,也喜欢别人笑,所以我喜欢在电影中用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虽然电影中有喜怒哀乐,有情绪的起伏,但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让观众开心,让观众感到世界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