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

胃脘痛中医的临床分型治疗与调护李文理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是临床脾胃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其疼痛性质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灼痛或痛连胁背等。

常伴有胃脘胀满,嗳气或反酸,恶心呕吐,纳呆,便秘或便溏,神疲乏力,面黄消瘦,甚至呕血,便血等。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并首先提出胃脘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胆道疾患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皆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

胃脘痛发生的原因:1.) 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皆可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其中尤以寒邪为多。

如《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能散,小络急引,故痛”。

2.) 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如《医学正传·胃脘痛》“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

3.) 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胃痛,邪干胃脘病也。

…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久痛入络,可致胃络血瘀。

如《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4.) 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及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一胃脘痛的分型治疗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胃脘痛的临床治疗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关键词:胃脘痛临床分型治疗调护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2(一) 肝气犯胃型:胃脘胀痛,攻窜不定,连及胸肋,得嗳气或矢气稍减,遇恼怒或抑郁则复发或加重,胸闷纳呆,泛吐酸水,口苦,大便成形而排出不畅,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或沉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情志失调,肝气犯胃,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

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胃脘攻撑作痛,胸闷嗳气,喜叹息。

胁为肝之分野,故其痛连胁。

气机郁滞,肠腑传导失畅,故大便不爽。

病在气分,故苔薄白,病在里,其痛因肝郁气滞所致,故脉弦或沉弦。

本证以胃脘攻撑作痛,其痛连胁,胸闷嗳气为辩证要点。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 白芍10g 枳壳10g 川楝子6g 陈皮10g玄胡索6g 砂仁6g 制香附10g 半夏15g 炙甘草5g茯苓10g 郁金10g(二)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症状加重,空腹痛重,得食减轻,稍食即饱,食后脘胀,口淡不渴,纳呆,时吐清水,身倦乏力,神疲懒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或先硬后溏,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迟或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脾胃虚寒,失于温养,络脉拘急为基本病机。

脾胃阳虚,中寒内生,故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中焦虚寒,水饮内生,饮邪上逆,故时而泛吐清水。

脾胃阳虚,健运失司,故纳食减少,大便溏薄。

中虚求食,故进食痛减。

中阳不振,失于温运,故四肢不温,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迟均为中焦虚寒之象。

本证以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四肢不温为辩证要点。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20g 桂枝10g 生姜3 片芍药15g 茯苓10g炙甘草8g 大枣5 粒制半夏10g 陈皮10g(三) 胃阴不足型: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3胃脘隐隐灼痛,空腹时重,似饥不欲食,口干喜饮,消瘦乏力,大便干燥,或见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见花剥苔及裂纹,脉细数或弦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热盛伤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为基本病机。

胃热素盛,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灼伤胃阴,胃失润降,故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

胃虚不能受谷,故饥而不能多食。

阴虚内热,则渴不欲饮。

津液耗伤,肠道失润,故大便干结。

舌红少苔,或光剥无苔,乏津,脉细数或弦细,均为阴虚液耗之象。

本证以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为辩证要点。

治则: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养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沙参15g 麦冬15g 生地10g 川楝子8g 天花粉10g芍药15g 甘草8g 玉竹15g 生扁豆8g 杞子10g(四) 气滞血瘀型:胃痛屡发,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较甚,入夜为重,或见黑便,时嗳气,舌质紫暗或有瘀点或唇黑,脉沉涩或细涩。

证侯分析:本证以气滞导致血瘀,或久痛入络,络脉瘀阻为基本病机。

胃痛日久,反复发作,气滞血瘀,络脉阻滞,故胃痛如针刺刀割。

瘀血为有形之邪,故痛有定处拒按。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血不循经,上溢则呕血,下溢则便血。

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

本证以胃痛如针刺刀割。

痛处固定为辩证要点。

治则: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丹参20g 黄芪20g 桃仁15g 红花8g 莪术8g五灵脂10g 蒲黄10g 砂仁10g 三七10g 檀香6g(五) 寒热错杂型:胃脘痛胀,灼热感,心下痞满作痛,按之不舒。

心下恶寒。

大便时结时溏,泛吐清涎,嘈杂吞酸或牙龈肿痛,食冷则痛作,口苦心烦,舌尖偏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弦。

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4证侯分析:本证以脾脏虚寒,胃腑郁热为基本病机。

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情志与火相并,致胃纳脾运功能失调,故见胃脘胀痛,灼热感,大便秘结,牙龈肿痛,吞酸嘈杂。

脾气虚弱,脾运不化,故见大便溏泄,食冷则痛作,泛吐清涎。

舌尖偏红苔白厚腻,脉滑数均为胃强脾弱之象。

本证以胃脘痛胀灼热,大便时结时溏,泛吐清涎为辩证要点。

治则:辛开苦降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制半夏15g 干姜15g 苏梗15g 砂仁10g 大黄10g黄连10g 黄芩12g 蒲公英15g(六) 饮食伤胃型: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则病减,纳差厌食,大便不畅,得矢气后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弦。

证侯分析:本证以食滞胃脘,气机不得通降为基本病机。

因暴饮暴食,食滞胃脘,致气机阻滞,故胃脘胀痛拒按,食积胃脘,和降失司,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

得吐则宿食得出,得矢气则食滞下行,故见痛减。

食滞中焦,腑气不畅,故大便不爽。

舌苔厚腻,脉滑,均为宿食停滞之象。

本证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为辩证要点。

治则:消食导滞,和胃止痛方药:保和丸加减山楂15g 神曲15g 莱菔子15g 制半夏10g 陈皮10g茯苓10g 连翘6g 枳壳9g 厚扑9g 槟榔9g(七) 脾胃湿热型:胃脘灼热,脘内嘈杂,胀满疼痛,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不爽,小便短赤不利,口干不欲饮,舌淡红,苔薄黄或黄腻。

脉弦数或滑数。

证侯分析:本证以湿热蕴结,胃气痞阻为基本病机。

因饮食不节,嗜食醇酒厚味,助湿生热,或外感湿热之邪,或素体湿盛,湿郁化热,蕴结脾胃,升降失调,而致脘腹满闷,食少纳呆。

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5湿热蕴结之象。

本证以脘腹满闷灼热,呕恶厌食,口干不欲饮,肢体困重为辩证要点。

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止痛方药:清中汤加减黄连9g 制半夏9g 茯苓12g 草豆蔻6g 陈皮9g甘草3g 苍术12g 黄芩10g 大黄6g 苡仁12g栀子9g(八) 肝胃郁热型:胃脘灼痛,热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侯分析:本证以肝胃郁热,壅阻气机为基本病机。

肝郁气滯,日久化热犯胃,故胃脘灼痛,泛酸嘈杂,烦躁易怒。

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夹胆火上乘,故口苦而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胃郁热之象。

本证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口干苦为辩证要点。

治则:泻热和胃方药:左金丸加味黄连5g 玄胡索9g 蒲公英10g 瓜篓9g 制半夏9g枳壳9g 大黄6g 黄芩9g 川楝子6g 吴茱萸2g(九) 痰浊中阻型:胃脘胀满闷痛,病势较缓,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呃逆呕吐粘液,纳呆神疲,嗜睡多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而濡细。

证侯分析:本证以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壅阻中焦为基本病机。

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厚腻,或肝郁气滯,横逆犯脾,使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聚成痰,脾失升清,故见胃脘胀满,头重如裹,嗜睡。

痰浊停胃,胃气不和而上逆,故见呃逆呕吐,纳呆。

脾主四肢,痰湿内阻,困遏脾气,故肢体困重。

痰邪蔽阻,心窍被蒙,故嗜睡多梦。

苔白腻,脉滑而濡细为痰浊中阻之象。

本证以胃脘胀满闷痛,头重如裹,肢体困重,呕吐粘液纳呆为辩证要点。

治则:健脾化痰,芳香化浊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6方药:温胆汤加减陈皮9g 制半夏6g 竹茹6g 枳实6g 茯苓6g白术9g 远志6g 佩兰9g 黄芪6g 麦芽9g石菖蒲6g(十) 胆胃不和型:胃脘疼痛,痛及胸背,恶心欲吐,口苦口干,泛吐苦水痞满,小便黄,舌红或淡红,苔薄黄或黄,脉弦滑。

证侯分析:本证以胆胃失和,胃肠壅滞为基本病机。

饮食失节或情志抑郁,以致胃肠壅滞,故胃脘痞满疼痛,恶心欲吐。

肝胆疏泄失调,胆汁淤滞,胃气上逆故泛吐苦水,口苦口干。

舌红苔黄,脉弦滑为胆汁淤滞,胃肠壅滞之象。

本证以胃脘痞满疼痛,泛吐苦水,恶心欲吐为辩证要点。

治则:清胆利湿,和胃止痛方药:柴平散加减柴胡12g 云苓10g 制半夏9g 陈皮9g 白术10g当参12g 黄芩9g 厚扑6g 甘草4g(十一) 寒邪客胃型:胃痛暴作,疼痛剧烈,得温则减,遇寒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侯分析:本证以寒邪客胃,气机凝滞为基本病机。

由于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常服凉药,而致寒邪客胃。

寒为阴邪,其性凝涩,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伸展,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且疼痛剧烈,得温则减,而遇寒痛增。

胃无热邪,故口和不渴。

喜热饮,舌苔薄,亦为有寒之象。

脉弦紧,乃气滞痛甚所致。

本证以胃痛暴作,得温则减,遇寒痛增为辩证要点。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0g 制香附10g 吴茱萸3g干姜3g 木香9g 陈皮10g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第一届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士毕业论文精选7二胃脘痛的调护胃脘痛经过正规的治疗后,虽然其临床症状和客观指标已得到改善和恢复,但是胃病具有慢性病程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常在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作用下而诱发,甚至加重病情,如生活起居不慎,精神过度紧张,过食辛辣食物或饮食不节等,往往导致胃病复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