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文化小论文(辅导教师:封丘一中 付亚菲)

河南文化小论文(辅导教师:封丘一中 付亚菲)

大河之南文化摇篮河南省封丘县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10)班孙建闯滚滚黄河水,巍巍太行山,哺育出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成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仓颉造字到大禹治水,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平原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择水而居”是文明发祥的前提,在水一方的河南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河南成了古老中国的一个缩影。

大河之南,华夏中原;大河之南,文化摇篮。

一、龙兴中原神龙文化炎黄儿女号称是“龙的传人”,而河南则是龙的故乡。

被称为人文始祖的太昊伏羲,在今周口淮阳一带“以龙师而龙名”,首创龙图腾,实现了上古时期多个部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被称为又一人文始祖的黄帝,在统一黄河流域各部落之后,为凝聚各部族的思想和精神,在今新郑一带也用龙作为新部落的图腾,我们今天的中国人被称为“炎黄子孙”和“龙的传人”,便是由此而来的。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来看,河南发现的龙文物不但历史久远,而且最为正宗。

濮阳蚌龙距今6400年,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象,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在“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距今至少3700年,被学者命名为“中国龙”,等等。

这些龙文化的遗存从夏、商、周到汉唐、明清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源头,在形态上可以说都是北京故宫里各种龙形象的祖先。

从中原大地产生并完善的龙形象,目前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中华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的精神支柱。

二、炎黄故里史前文化当整个世界仍处于孤寂而缓慢发展的状态时,在河南这方沃土上已经孕育并诞生了斐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些绚烂的史前文化。

原始社会晚期的繁荣,让中原大地显得更加神秘。

远古时期那号称“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就在这里诞生;能够先后吸引20多个朝代建都、迁都的地方也是您——河南;而你竟能集中国七大古都中的三个——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于一身。

正是因为你拥有富饶的土地、浓厚而和谐的人文气息,才吸引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开创出一代又一代的精华文明。

三、文明载体汉字文化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由原始洪荒迈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在世界著名的四大古文字中,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楔形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早已被历史湮灭。

唯有中华汉字凭借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直延续,演变至今。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溯源,滥觞河南。

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在河南;第一套完善的汉文字系统---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帮助秦始皇“书同文”、制定规范书写“小篆”的李斯,是河南上蔡人;编写世界第一部字典、归纳汉字生成规律、统一字义解析的文字学家许慎是河南漯河人,他在家乡完成了《说文解字》这部汉文字学巨著,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至今我们还在使用的规范性字体“宋体”字就产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活字印刷术也发明于这里。

汉字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对朝鲜、韩国、日本等国文字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血脉相连姓氏文化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由姓氏而对生命个体来源出处的追究,对民族始祖的景仰与崇拜,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景观。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

《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姓氏总数的38%,它所包含的人口则占到了今天汉族总人口的84.9%以上;在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植根于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

近年来,河南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

五、千古风流名人文化河南是中国文学的发祥地。

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尚书》,是经过东周洛阳的史官整理成书的。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属于今河南省境内的作品有100多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以上。

鲁迅说过,在秦代可称之为作家的,仅河南上蔡的李斯一人。

汉魏时期,有“汉魏文章半洛阳”之说。

洛阳贾谊开骚体赋之先河,张衡《二京赋》则为汉大赋之极品,贾谊、晁错将西汉政论推向巅峰。

汉魏时期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应玚都是河南人。

左思的《三都赋》名动天下,留下了“洛阳纸贵”的佳话。

宋词的故乡在开封,“梁园文学”的主阵地在商丘,都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东晋以后,河南大族南迁,以谢灵运的山水诗、江淹的抒情赋为代表的中原文人作品,推动了江南文学的繁荣。

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中,河南有其二。

“诗圣”杜甫是河南巩义人,他以沉郁顿挫的笔锋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其诗歌被赞为“诗史”;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诗人白居易是河南新郑人,他创作的《长恨歌》《琵琶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文起八代之衰”的孟州人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作品达到了中国散文的高峰。

岑参、刘禹锡、李贺、李商隐等河南人,也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跻身于著名诗人之列。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河南,我们河南以自己奇异的土地,让多少文人墨客,奇才异士点燃了自己人生的烽火,又创造了多少异彩纷呈的文化盛世!文学家杜甫、李白、李商隐走在诗歌队伍的前列,让唐诗走上了诗坛的颠峰;政治家、军事家中的杰出人物李斯、岳飞,让自己的治国、治军的思想影响了后人;科学家有张衡,医学家有张仲景:各个领域的前人都创造出了种种的奇迹,促进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举世皆知,中国功夫的故乡是我们河南的少林寺,陈氏太极拳更增添了河南无限的魅力。

我们河南既有如西子湖般少女的清纯宁静,同样有成熟女子的优雅与深邃,而那站在风口浪尖处的巨人的刚毅情怀又何尝不是她展现的完美呢?“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河南,人杰地灵,英雄辈出,千百年来,从中原大地走出来的千古风流人物如滔滔黄河之水,他们在不同的领域引领着中华文明的进程,也以不同的方式诉说着河南昔日的荣光。

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文化名人有5700余人,其中河南籍的历史文化名人为912人,占总数的15.8%。

六、百家争鸣思想文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中原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核心。

伏羲在河南淮阳一带演八卦,后来周文王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在河南安阳羑里城监狱里写成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

老子、庄子、墨子以他们的哲学思想浸润着后代的追随者。

诸子百家大多是河南人,而且活动区域主要在河南。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是河南人,他们分别在河南写成了影响深远的《道德经》和《庄子》。

孔子是儒学的开山人物,虽然出生在山东,但祖籍河南商丘,而且孔子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商鞅和申不害,都是河南人。

此外,墨家的墨子、纵横家的苏秦和张仪、兵家的吴起以及杂家的吕不韦,也都是河南人。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原,以河南为中心向全国传播,并迅速成为有重要影响的思想流派,最终与儒家和道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内核。

东汉王充在洛阳写成的《论衡》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巨著。

南北朝时河南人范缜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少林僧人将儒、释、道三者相融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禅宗。

洛阳人程颢、程颐开创的宋代理学,又把儒学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成为宋元明清以来居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总的来看,中原思想文化传达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中庸尚和的生活哲学,不仅隐含着“日新”的变革进取精神,而且也体现了友好共处、向往和平的精神境界。

这些思想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形态和性格,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七、风味独特饮食文化河南,地处中原这块风水宝地上,连上天也似乎对她颇为眷顾。

山灵水秀的她,或许是仙界一不小心掉下来的一颗明珠幻化而成。

不过她确实用自己的勤劳换来了丰饶物产,她利用绝对可称第一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加上她那温厚的心灵,养育了多少无家可归的游子,安抚那些饥渴的心灵。

这里温和的气候带来了一个个丰年,那别有风味的土特产——信阳毛尖,灵宝大枣、濮阳金针菜,黄河鲤鱼,也在市场尽享“霸主地位”。

她心怀传统、不爱张扬。

即使餐桌上的菜肴也显示着她的质朴与纯美:只重实用,不重花样,调味适中,素油低盐。

玉珠双珍,滋补烩面、糖醋鲤鱼、清汤荷花莲蓬鸡,绝美的手艺尽显在家家户户平常的饭桌上;开封笼包、洛阳水席,信阳烤鱼,道口烧鸡……色、香、味、形具美的豫菜饮食在各地人们的眼中尽显着它们的魅力。

也正是这独特的饮食养育出了厚重的河南……八、唱响中国戏剧文化提起河南文艺,民众首先想到的就是豫剧。

豫剧与京剧、秦腔、黄梅戏并称为“中国四大地方戏”,它唱腔圆润、节奏鲜明、吐字清晰、表演细腻。

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宝岛台湾到鸭绿江畔,豫剧以其朴实无华、雅俗共赏的风格征服了国人的心,无处不有“豫剧迷”,时时可闻“河南腔”。

中原大舞台,群星璀璨,俊采星驰。

戏剧大师常香玉在全国家喻户晓,“豫剧四大名旦”之一的阎立品就是我们封丘人,她以自己独特的唱腔创立了阎派艺术。

牛得草的关门弟子金不换也是我们封丘县人,他将豫剧雅俗共赏的传统发扬光大。

河南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让豫剧走向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河南。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河南,是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河南,是古老中国的一个缩影;河南,是解读中国文化的一个“密码”。

世界文明看中国,中国文明看河南。

大河之南,华夏中原;大河之南,文化摇篮。

【教师评语】:五千年文化中原,八百里锦绣河南。

河南地处中原,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辈出,自古以来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样的说法,河南在中国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用“大河之南,文化摇篮”这句话来概括厚重的中原文化一点儿都不为过。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拥有极为珍贵又为数众多的文物古迹,历史学家称河南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正是因为悠久,所以才让人觉得有点儿无从下手;正是因为丰富,所以才让人感到无法涉足。

要将河南几千年的文明呈献给世人,要使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河南厚重的人文底蕴,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引导学生真正了解我们厚重的河南文化的精髓,我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河南。

本文作者在此次活动中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而且还上网搜集有关河南的人文地理、风俗人情,甚至专门乘车到省会郑州参观河南历史博物馆,到古城开封探访河南历史古迹,到农村向村民寻访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