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研究摘要:河南省是文化资源大省,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对于增强河南省的文化软实力,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分析河南省存在的文化资源,然后对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进行整体上的把握思考,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转变;经济发展优势;一、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会大幅度提高,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也会随之增大。
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
2005年河南省人均GDP达到11346元,已突破1000美元大关,到2008年已突破2000美元大关。
从2005年开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已达到30%。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省文化消费潜力很大,文化产业进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河南省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河南省既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又有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既有丰厚的革命文化,又有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
几种文化交相辉映,显示出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1、古代文化。
河南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从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夏王朝的建立,到公元13世纪金代灭亡的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在河南。
河南省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地上文物保有量居全国第二,地下文物保有量居全国第一,被史学家誉为“中国历史自然博物馆”。
全国有八大古都,河南省就占了四个,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红色文化。
河南革命史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二七大罢工”、万里长征路经之地、淮海战役战场等等都展示着河南革命文化的璀璨光芒。
建国以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成为全民族优秀的时代精神;史来贺、常香玉、任长霞、李连成、赵明恩、王宏斌、张荣锁、吴玲等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典型。
3、戏曲文化。
河南省的戏剧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和蒲剧、坠剧、宛梆等20多个小剧种。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不仅在舞台上久演不衰,而且被拍成电影、电视,在全国广为流传。
河南省戏剧界涌现出了很多艺术大家,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马金凤、牛得草等,曲剧表演艺术家张新芳、海连池、胡希华等,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毛爱莲等。
新编历史剧《程婴救孤》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荣获文华大奖第一名。
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河洛风》、大型歌舞剧《清明上河图》都已经公演,反响超群。
河南省的杂技艺术可谓世界知名,尤其是濮阳、郑州、漯河杂技团,常年坚持在美国、英国、东南亚演出,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中原人文精神。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四通八达,自古以来就成为各种思想观念、学术流派的交汇地,道教、儒教均发源于此。
深厚的文化渊源、文化传统和文化积淀,赋予了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培育了弥足珍贵的人文精神和品格。
河南人民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勤劳善良、淳厚节俭、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的、不怕困难、爱国爱家、竭诚奉献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5、现代文化。
河南省的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河南日报》发行量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大河报》进入“全球日报发行百强”,《漫画月刊》被誉为“中国漫坛第一刊”。
河南电视台播出的《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等栏目在广大观众中享有盛誉。
河南报业集团、河南新闻出版集团以及河南省电影总公司、中原国际文化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正发展壮大起来。
河南艺术中心、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省广播电视发射塔等一批高起点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省的文化综合品位和实力。
三、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的几点思考1、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为经济发展优势。
据统计,2009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19367.28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4.3%、56.6%、29.1%。
显而易见第二产业对经济的影响仍占据第一位臵。
全省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仍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仍较弱。
这标志着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尚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了行政区划代替了文化区划、资源管理者变成了资源拥有者、开发项目缺乏统一规划等一系列的问题。
二是开发者在文化产品资源的开发上片面追求数量效应,造成文化产品品位低下、质量低劣。
三是一些所谓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真正的品质,成为一种短期的经济效应,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开发利用。
3、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变的方向。
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经济文化并重、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致力构建和谐河南。
二是开发利用河南省的文化资源,必须注重与当代社会的结合,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古为今用,使之为当代社会服务。
三是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落实到文化消费需要的文化产品上,精炼文化资源的产品功能、产品质量和产品品牌。
四、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对策建议1、营造优良文化发展环境,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规模化趋势日益明显,兼并、购买、联合已成为新的潮流。
可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兼并联合规模较小的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有机结合,为形成文化产业规模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2、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可设立像工业园区、科技园区那样的“文化园区”。
比如构筑以郑州、洛阳、开封为中心的郑、汴、洛精品文化产业集群。
着力打造具有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努力把郑州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发挥郑州对全省及中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
同时,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以各省辖市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群,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区块,向基地化方向发展。
建设覆盖全省的文化服务网络,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提升文化竞争力。
3、实施项目品牌带动,加大文化资源挖掘、开发利用的力度。
依托文化资源优势,策划一批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高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区块和文化旅游路线。
比如充分利用河南省古代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现代文化等资源优势,构建一批以历史文化名城游、红色文化游、民风民俗文化游、现代工农业文化游等为主题的一批新的文化旅游线路,并提升品位和档次,建成世界级品牌。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拉长文化旅游的产业链条,带动交通、餐饮、旅馆、商业、娱乐等行业的全面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带动力。
积极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
比如整合已有的武术、杂技等精品对外展演项目,精心策划,形成名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
确保在保护好资源的前提下开发,在发展中促进资源保护。
4、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河南省文化消费水平。
通过舆论引导、兴趣培养和素质教育等渠道,培养和提高居民文化消费观念,从而促进河南省的文化消费。
通过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人民群众潜在文化需求转化为现实文化需求,以达到推动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目的。
如大力开展青年人喜爱的文化活动,开发群众喜爱的现代体育休闲项目,繁荣书法、绘画、摄影、工艺品等艺术品市场,用创新的文化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5、依托农业品牌,大力发展农村文化。
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河南特色的世界级、国家级名牌农产品。
要深度挖掘农业的旅游功能,走出过去单一的生产功能,形成产销衔接的区域农产品会展服务链。
宣传绿色理念,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
政府部门还要为农产品的营销搭建良好的平台,举办诸如“苹果节”、“桃花节”等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农产品节”促销宣传活动,使农业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6、创新人才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高等院校和各类职业学校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
积极培育河南省文化人才市场,促进文化人才的合理流动。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激励机制,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吸引省外优秀文化人才到河南发展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1] 丁晨.洛阳文化资源优势分析及文化产业转化[J].市场论坛,2010(2).[2] 朱耀先.河南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的若干思考[J].学习论坛,2010(11).[3] 刘慧娟.河南省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问题研究[J].大众商务,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