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罪浅析(一)
提要:我国1979年刑法只有诈骗罪的规定,而没有专门规定金融诈骗罪。
1995年全国人大常委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该决定规定了集资诈骗罪等有关金融诈骗罪。
修订后的刑法肯定了《决定》的一些情况,增设了很多新的罪名,并在分则第三章中专设一节规定了金融诈骗罪。
笔者通过对金融诈骗罪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司法界线、犯罪预防等方面的阐述,提高对金融诈骗罪的认识,从而更为有效地打击和预防金融诈骗罪。
主题词:论金融诈骗罪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金融、证券行业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级银行机构已由原来的“钱库”职能,逐步转化为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杠杆”。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各种金融、信贷、证券机构应运而生。
过去主要的由政府承担的一些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整的职能,已逐步由金融机构来承担。
然而在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加重,金融机构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器和稳定器的同时,围绕金融活动的各种经济犯罪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有效地打击和制止犯罪,保障社会主义金融秩序,保障《保险法》、《银行法》、《票据法》等法规的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7年3月14日审议通过的新刑法,增加了对金融诈骗罪的规定。
本文就金融诈骗罪的有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一、金融诈骗罪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的金融诈骗罪,是指在金融活动中违反金融法规,进行欺诈,严重破坏社会主义金融秩序、致使国家、社会或公民的利益遭受重大危害的行为。
金融诈骗罪与其他刑事犯罪一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的基本特征。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切犯罪行为,之所以要被界定为犯罪,首先是因为严重的危害了社会。
金融诈骗罪所危害的是国家的金融秩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担负着调整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金融秩序如果遭到破坏,对我国市场经济来说,无疑等于釜底抽薪。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将会从根本上被动摇,进而威胁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我国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果将会付之东流。
(2)刑事违法性。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构成犯罪的必要前提,但并不是所有具备刑事文化危害性的行为都是犯罪,因为犯罪行为在严重的上社会危害性之外,还应当具备刑事违法性的特征。
刑事违法性是指违反刑法规范,具体到金融诈骗罪,不仅严重违反了《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金融法规,也直接触犯了刑法,是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统一。
(3)应受刑事处罚性。
犯罪与刑罚具有必然的联系,刑法法规对于犯罪的调整手段即刑事处罚。
同对待其他刑事犯罪一样,刑事处罚将依法适用于金融诈骗罪的主体,包括自然人与法人。
金融诈骗罪除了具备一般刑事犯罪的基本的特征外,还具备一些自己的特征。
(1)行业性。
金融诈骗罪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
金融诈骗罪发生在金融活动中,几乎在金融行为的各个领域,如货币、证券、信贷、票据、保险等,都有金融诈骗罪的发生。
(2)欺诈性。
各种金融诈骗罪尽管变化多端,表现各异,但其本质上都离不开一个“骗”字。
(3)复杂性。
金融诈骗罪属于智力型犯罪。
犯罪人除了利用金融方面的知识之外,还利用高技术、高科技作案。
作案手段、方式较一般刑事犯罪更为复杂。
二、金融诈骗罪的构成
在犯罪构成要件方面,金融诈骗也和其他刑事犯罪一样,由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四个要件构成,四个要件缺一不可。
1、金融诈骗罪的主体。
金容诈骗罪的主体较一般犯罪的主体要复杂些,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两种。
我国刑法中大部分金融诈骗罪都是有一般主体构成,例如贷款、集资诈骗罪等。
任何自然人,只要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都可以构成这类犯罪。
在金融诈骗罪的个罪中,只有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由特殊主体构成,即必须是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
人,且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成为犯罪主体。
修订后的刑法在三个条文中规定了单位犯罪,它们分别是第192条,金融票据诈骗罪、第193条,集资诈骗罪,第195条,信用证诈骗罪。
2、金融诈骗罪的客体。
金融诈骗罪的客体大多是单一客体,如贷款诈骗罪,金融票据诈骗罪等。
金融诈骗罪的客体,如集资诈骗罪,犯罪行为同时侵犯了出资人的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对金融活动的管理制度。
3、金融诈骗罪的主观方面。
金融诈骗罪的主观方面,只有直接故意,具有获取钱财或非法经济利益为目的,才构成犯罪,而过失不能成为金融诈骗罪的罪过形式,也就是说过失不可能构成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修订后的刑法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要有两个条文: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
其他金融票据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和保险诈骗罪没有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4、金融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诈骗数额较大的行为。
金融诈骗罪的行为都是以作为方式上实施的,都是以“骗”为其实资内容的。
“骗”是描述金融诈骗犯罪现象的结论,也是解释诈骗犯罪原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