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息烽县石硐小学孙波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线段,谈话:熊大熊二想做一张和你们一样的课桌,但是他们不知道课桌长是多少,你们能帮助他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长吗?你们的桌上有很多物品,你想拿什么来量?
2.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量一量。

(如:数学书、文具盒、作业本、铅笔。

)选择一种物品来测量。

3. 交流测量的结果。

4. 提问:同样长的课桌边,为什么大家说的数不同呢?
讲解说明:因为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就不同。

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我们需要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直尺。

5. 认识直尺
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直尺是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并在小组里交流。

(2)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旁边都写着数,
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

“CM”代表“厘米”。

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我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内化新知
1. 认识1厘米
(1)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刻度0和刻度1,用手指一指。

指出:刻度0到刻度1的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

画1厘米:你们能不能把这1厘米画下来。

(2)各种感官感受1厘米的长度。

(3)在身边找一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

(4)相互交流: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也是1厘米。

指出:直尺上相邻两个数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

(5)小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来作单位。

2. 认识几厘米
在直尺上找一找2厘米、5厘米或者其他的几厘米。

交流:怎么看出是2厘米、5厘米的?
指出: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我们就要去数有多少个1厘米。

几个1厘米合起来就是几厘米。

3、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课件,指名学生回答。

交流思考过程。

三、活动体验,形成技能
1、教学量一量。

(1)出示一支蜡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蜡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蜡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蜡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零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出示课件“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判断哪种量法对?
出示测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用直尺量物体。

左端要和 0 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物体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提问:哪条线段长,长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量一量图形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集中交流。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估计。

(2)再测量。

(3)同学间交流数据。

四、画一画
谈话: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厘米和会测量线段了,那你们能不能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呢?现在你们画一条长是4厘米的线段。

1、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学会了量长度,再尝试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2)指名板演。

(3)小结方法:一般从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画法。

五、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直尺测量长度。

如果要知道教室的长度,你觉得怎样?看来以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和更长的测量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