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项目合同不规范问题浅析(一)
PPP项目合同是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在长达10年到30年的重要的法律文件,通过对双方的权利、义务的约定实现双方的利益。通过PPP项目合同,可以实现政府方的利益需求,即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等,对于社会资本方而言则实现了其利益需求,即投入资本获得收益。纵观笔者审核的系列PPP项目合同,不乏许都可圈可点的亮点条款。但在实践中,同样存在许多不严密和漏洞,现就不规范的合同条款或约定,做简单梳理,以供参阅。
一、合同条款之“总则”
该条款包含合同签订的背景、相关术语的定义和解释等条款。该条款在许多项目合同中被忽略,仅仅对以往合同中的相关约定进行照搬,甚至有出现其他项目主体情形的出现。此条款的约定,为整个PPP项目合同的履行奠定履行基础,如果约定不清楚或者约定偏差,则将会导致合同内容的理解错误,致使履约矛盾,增加履约成本。
近期,笔者审阅的一份PPP项目合同中,就有一个关于“项目总投资”的定义和解释。结合项目约定,该定义并未包含项目前期费用,但是合同关于总投资条款中却将其列入“项目总投资”,显然存在矛盾。经我们与客户沟通,政府方的意见是,该费用应当列入项目总投资,因为该费用涉及征迁等费用,金额比较大,而客户确实不能支付,故需要列入“项目总投资”,同时经过人大审批流程,列入财政中期预算和长期预算,由政府方根据合同约定,按照约定的投资回报方式逐年支付给项目公司,以实现社会资本方的利益诉求。
在此,我们也提醒PPP项目参与方(含咨询方、采购代理机构、实施机构
(政府方出资代表)和社会资本方),应当重视此条款的约定,减少履约障碍,实现各方合理诉求。
二、关于PPP项目的签约主体
现行PPP项目合同通常的做法是首先由中选的社会资本方与政府方授权的实施机构签署PPP项目合同,在项目公司成立后,由项目公司承继社会资本方的权利和义务。但笔者审阅的合同中,发现诸多问题,最为突出就是项目主体的混淆。
(一)社会资本方与项目公司的权利义务混淆
PPP项目中的一般设计是设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开展项目的建设、维护运营等事宜,故均涉及到项目公司设立事宜。
PPP项目合同项下,均有关于项目公司设立的条款,此时的签约主体为中选的社会资本方和政府方的实施机构。但如果项目公司设立后,承继项目合同,该条款显然多余。
同时,在PPP项目合同中,较多的条款均指向乙方和项目公司,导致其中的权利义务约定较为混乱。
(二)实施机构与政府方出资代表权利义务混淆
PPP项目合同中,一般由政府方指定出资代表代政府方出资,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项目公司。实施机构的权利义务与出资代表的权利义务显然不同。但在实践中,确有许多因为主体多元化而导致权利义务不清晰。
我们提出的建议是,通过两份文件(PPP项目合同和备忘录)的方式,将上述问题予以解决,梳理清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