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7例手术治疗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7例手术治疗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97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值较术前显著下降(P < 0.01),83例患者(85.57%)术后听力提高,并发症发生率为3.09%,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改善,随访期内无复发病例。

结论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标签: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常由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没有得到根治而迁延发展而成,患者常伴有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若不积极治疗,还可能出现颅外及颅内并发症,如外周性面瘫、迷路炎、硬脑膜外脓肿、耳源性脑膜炎及脑脓肿等,使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危害。

本文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08年6月~2011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97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38例,年龄20~68岁,平均(43.23±13.98)岁,病史5个月~33年,平均(22.42±4.30)年。

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或间断性耳流脓或黏液以及听力下降病史,部分患者伴耳鸣及耳痛,无药物过敏史,无鼻窦炎和慢性扁桃体炎等其他疾病。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颞部CT以确诊及分型,同时予以耳内镜、纯音测听、咽骨功能检测及气导骨差等检查,根据病变部位和咽鼓管情况制定手术计划。

对于听骨链未完全破坏的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患者采取改良乳突根治术,在全麻下切除病变组织并仔细清理病灶,然后采用鼓室成形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或改善患者听力;对于听骨链完全损伤的骨疡型及胆脂瘤型患者,则采取开放式鼓室成形术,通过开放上鼓室、鼓窦与面神经隐窝,并磨低面神经嵴,以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并放置引流管以排出渗液。

所有患者伤口均于术后7~9 d拆线,术后14~18 d去除外耳道填塞纱条,并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术腔及外耳道清理。

出院后第1个月,每1~2周门诊随访1次,其后根据前一次随访情况决定2周~2个月随访1次,随访时间为1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及听力改善程度作为判定标准[1],其中听力改善程度以术前及术后6个月纯音测听结果对比作为标准:术后较术前比较纯音测听结果升高超过10 dBHL为听力提高,降低超过5 dBHL 为听力恶化,升高小于10 dBHL为听力无改善。

此外,记录患者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选97例患者手术前纯音测听均值为(51.46±7.72)dBHL,手术后6个月
为(39.92±6.75)dB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83例(85.57%)患者听力提高,10例(10.31%)患者听力无改善,4例(4.12%)患者听力下降。

术后6个月共有3例(3.09%)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出现面瘫,1例出现伤口感染,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得以缓解。

所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术后复发情况发生。

3 讨论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通常指中耳黏膜、骨膜,甚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2-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单纯型、骨疡型及胆脂瘤型,其中单纯型病变较轻,又称非危险性中耳炎,而骨疡型和胆脂瘤型比较严重,尤其是胆脂瘤型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如炎症扩展可发生严重的颅内外并发症,有时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而言,及时正确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手术治疗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4]。

手术治疗的根本原则是完全清除病灶部位的病变组织,特别要把具有新生能力的肉芽组织彻底清除,以消除复发概率较高的解剖结构,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外耳道和中耳的生理结构和听觉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病变类型、病灶部位、咽鼓管功能情况来选择手术方法进行治疗[5-6]。

但关于高分辨CT结果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目前依然存在争议,有研究指出[7],高分辨率CT对中耳乳突腔内是肉芽组织还是积液的分辨率较差,因此对于对中耳腔有高密度影者,应动态观察其变化,同时依据临床特征等其他检查决定手术方式。

本文根据不同病变类型及鼓膜穿孔部位,结合听骨链情况,采用改良乳突根治术和开放式鼓室成形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术后纯音测听语言频率气导听阈值较术前明显下降,大部分患者听力都得以提高,同时经相关治疗后并发症均得以缓解,并无复发病例。

表明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而言,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Lampikoski H,Aarnisalo AA,Jero J,et al. Mastoid biofilm in chronic otitis media[J]. Otol Neurotol,2012,33(5):785-788.
[2] Kabir MS,Joarder AH,Ekramuddaula FM,et al. Pattern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Mymensingh Med J,2012,21(2):270-275.
[3] Sattar A,Alamgir A,Hussain Z,et al. Bacterial spectrum and their sensitivity pattern in patients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J Coll Physicians Surg Pak,2012,22(2):128-129
[4] Silveira Netto LF,da Costa SS,Sleifer P,et al. The impact of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on children’s and teenagers’ hearing[J]. 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09,73(12):1751-1756.
[5] Bakhshaee M,Rajati M,Fereidouni M,et al. Allergic rhinitis and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1):87-91.
[6] Ebenezer J,Rupa V. Preoperative predictors of incudal necrosis in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0,142(3):415-420.
[7] Bayazit YA,Ozer E,Kanlikama M,et al. Bone cement ossiculoplasty:incus to stapes versus malleus to stapes cement bridge[J]. Otol Neurotol,2005,26(3):364-36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