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港务区六大产业组团研究(初稿)西安国际港务区依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筹)、西安公路港等三大支撑项目,打造国际陆港,构筑起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园区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已逐步清晰,初步确立六大产业组团(国际贸易组团、国内贸易组团、临港产业组团、信息产业组团、生产服务业组团、生活服务业组团)的产业发展模式。
但是,如何打造六大产业组团,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结合园区的发展战略和项目情况,通过产业发展环境分析,经发局初步论证我区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六大产业组团的发展路径。
一、园区产业发展概况(一)产业发展条件一是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综合保税区(筹)、西安公路港等三大支撑平台构筑起园区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形成了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良好条件。
二是园区位于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规划区,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作为具有国际陆港功能的片区,需要选择具有国际化特征的产业。
三是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符合省市政府的产业发展布局,物流商贸应当成为园区的基础产业。
四是园区的产业发展应充分依托区域资源禀赋,聚集西安及周边区域的优势资源,形成园区产业发展的基础。
五是园区的建设及主导产业发展受到中央,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六是园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发展对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条件。
(二)产业发展战略西安国际港务区按照“港-区-城“的发展战略,优先完善国际陆港的服务功能,实现“以港兴业、以业兴城”,逐步将国际港务区建设成为国际陆港、现代服务业城、国际化大都市新区。
目前,国际陆港的功能已基本实现,园区开始进入“以港兴业”的阶段。
园区产业发展战略:走“整合区域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聚集、构建产业体系”之路,充分利用国际陆港功能,实施“1236产业工程”,突出“一核”——生产性服务业,紧扣“二特色”——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力推“三拓展”——高端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产业,打造“六大组团”——国际贸易组团、国内贸易组团、临港产业组团、信息产业组团、生产服务业组团、生活服务业组团;将园区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国际商贸聚集、高端制造业聚集、新兴产业聚集的特色园区。
二、环境分析西安国际港务区在设立之前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大趋势、相关产业政策、区域产业布局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因此,理清园区产业发展的大环境至关重要。
(一)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第三产业强劲发展。
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一般会顺次出现“一、二、三”模式,“二、一、三”模式,“二、三、一”模式到“三、二、一”模式。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服务业发展迎来了广阔空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呈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在第三产处于快速的背景下,国际港务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定位符合产业经济学的规律。
二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雁阵模式”,产业转移势在必行。
雁阵模式是指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
改革开放30年来,以“沪京津浙苏粤”为代表的东部地区,积极承接海外产业转移,率先发展起来。
而广大的中西部腹地,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对于陕西来讲,2008年陕西人均GDP为18246元,居19位,为上海的25%。
根据产业转移的规律,西部地区尤其是交通便捷的区域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
通过选择性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壮大园区的产业基础,成为国际港务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相关产业政策一是《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是园区物流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规划中提出“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规划将西安定位为国家物流节点城市并支持物流结点城市的物流园区建设,规划指出国家将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
规划的出台对国际港务区现代物流商贸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在第五章产业发展第六节现代服务业中指出“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研究设立西安陆港型综合保税区,着力打造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内陆港口岸和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物流新格局”。
规划也确认了国际港务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现代物流,也将促进园区物流业的发展。
三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将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产业的方向。
国家将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等手段培育、加快促进这些产业发展。
到2015年,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四是《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指出“在中西部条件较好的地方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同时,国家为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引导和支持产业有序转移和科学承接,在财税、金融、投资、土地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培育和建设一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对加工贸易重点企业给予贷款支持。
加大对“大通关”建设和口岸建设的支持力度,推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省份的区域通关改革。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将成为国际港务区承接产业转移,夯实园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三)区域的产业布局一是陕西产业状况。
陕西已形成了以机械、航空、航天、电子、纺织、医药、化工、能源、食品等为主体、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果业、畜牧业、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业等六大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陕西迅速崛起的特色产业。
农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果业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坚持“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农村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果业、畜牧业成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支撑点。
第二产业在陕西省经济发展中的占有主导地位不断增强,增加值由2002年的1007.5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4312.11亿元,年均增长15.7%。
第二产业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由2002年44.7%上升到2009年52.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强劲,围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陕西形成了以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工业、纺织服装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工业等为主体的优势产业,八大支柱产业占全省工业的80%以上。
从第三产业发展来看,2003年至2009年年均增长11.5%,虽然比第二产业增长速度低,但仍处在较快的发展阶段,且呈现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是陕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产业。
近年来,陕西省服务业获得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
总体情况:规模不断扩大。
200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700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6.9%。
服务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19位,在西部处于第4位,比1998年增长4倍,年均增长11.6%。
投资快速增长。
2008年全省服务业完成投资2947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60.7%,是1998年的8倍多。
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创新高,房地产、教科文卫等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力度加大。
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安浐灞金融商务区、西安软件产业园、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综合服务体系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
结构逐步优化。
2008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250.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6.3%;分别比1998年提高了1052亿元和6.7个百分点。
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技术、房地产业和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成为全省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布局日趋合理。
已形成以关中为核心、陕南和陕北为两大辐射圈的布局。
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快速起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区的装备制造业服务平台、高新技术服务平台初具规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商丹循环工业经济园区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较快,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就业明显增加。
2008年全省城镇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462.2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59.9%,比2004年增加13.7%。
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较快。
存在的问题:整体实力增长缓慢。
几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一直慢于全省GDP的增速,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一直在3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40%的水平。
200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为2.02%,低于GDP和人口所占比重。
人均服务业增加值5928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74.6%。
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中,关中、陕北、陕南地区分别占78%、10%和1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关中、陕北、陕南分别占43.4%、18.6%和39.7%。
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陕北跨越发展、陕南突破发展的任务很重。
产业结构急需优化。
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中,传统服务业占比依然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增速缓慢。
2008年,全省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达到53.7%,生产性服务业比整个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低3个百分点。
市场化程度不高。
现代服务业市场发育不足,资源优化配置不够,生产要素的市场定价机制和途径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发展不充分,产业集聚程度较低,阻碍了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面临机遇。
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为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为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带来更多新的机遇。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给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服务业创造了较好的发展环境。
大力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机遇。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工业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增长,对信息、物流、技术、金融等服务产生了巨大需求,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大力发展围绕农业、装备制造业和能源化工业的现代物流、公共研发、会展交易、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已迫在眉睫。
进一步扩大需求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扩大内需成为保持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