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国家开发银行大楼绿色建筑设计说明绿色建筑是21世纪建筑的发展趋势,推进绿色建筑是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具体实践。
发展绿色建筑必须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角度,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和住区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是基于人与自然持续共生原则和资源高效利用原则而设计建造的一种能使建筑内外物质能源系统良性循环,无废、无污、能源能实现一定程度自给的新型建筑模式。
此种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亲自然性,即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使用运行、维护管理、拆除改建等一切活动中都自始至终地做到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尽可能地把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因此,在昆明国家开发银行大楼项目中,我们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整合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给排水设计、机电设备及暖通设备设计等各专业设计力量,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本项目成为真正的和谐建筑,绿色建筑。
目录一项目概况二气候环境分析三建筑设计及运营管理1 公共交通接入2 为自行车提供存放点,为低排放和节油以及合用车辆提供优先停车位。
3 降低屋面及非屋面热岛效应4 采光和视野四、结构设计及施工1 建造活动中的污染防治五、给排水设计1 雨洪设计:流量控制,水质控制2 节水绿化景观3 创新废水技术4 减少用水量六、机电设备及照明系统设计1 绿色电力2 减少光污染3 可控的照明系统七、暖通设备设计1 基本冷媒管理2 对能源消耗的测量与查证3 系统可控性:热舒适八、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存放、收集和再利用1 再生物存放和收集2 建设废弃物管理:填埋回用建筑废弃物的50%-75%3 材料再利用、循环材料、快速再生材及地方材料的使用九、室内环境质量控制1 自然通风2 环境吸烟控制3 为通风系统设置监控能力4 建设中和入住前的室内空气质量管理一、项目概况:建设单位:云南省房地产开发经营公司项目名称:开发银行大楼建设地点:西山区福海街道办事处周家社区广福路北侧主要功能:高层办公楼建筑设计使用年限:50 年高层建筑分类:一类。
地上、地下建筑耐火等级:一级。
屋面防水等级为II 级,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为15年。
地下工程防水等级为二级,配电房范围防水等级为一级,设计抗渗等级为S8 。
人防地下室为核(常)六级甲类、防化等级为丙级,二等人员掩蔽的防空地下室。
主体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 度。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净用地面积:9933.00 qm用地内总建筑面积:39520.76 qm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3428.36 qm地下建筑面积16092.4 qm占地面积:3793.64 qm容积率:2.36建筑密度:38.19%(规划指标:40%)绿地率:35.04%(规划指标:35%)主体建筑高度:36米主体建筑层数:地上9层地下2层地下机动车停车位:总计347辆地下非机动车停车位:总计350 辆二、气候环境说明云南省昆明市属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
由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纬度低,海拔高,加之有高原湖泊滇池、阳宗海调节温湿度,形成“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的宜人气候。
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属于低纬度高原城市,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6℃,极端最高气温可达31.5℃。
昆明市无论冬季风或夏季风均以西南风为主导风向。
1月、7月的偏南风相对集中,西南风的年平均频率19%,加上南(S)风、南西南(SSW)风以及西西南(WSW)风,风频可达41%;此外,昆明盆地静风频率高达31%,故其它方位的风频很低。
昆明市风玫瑰图从昆明市风玫瑰同样可了解到,该域属于主导风向区中的全年多西南风区。
由风的性质和天气状况看,昆明地处西南季风区,常年盛行西南风。
其11月至次年4月的冬季风多源于南支西风带,风向偏南,性质干冷,水汽含量低,带来一年中的干季;5月~10月的夏季风则为来自印度洋暖湿洋面的西南风,水汽丰富,形成雨季。
昆明城市空间狭小,建筑密度大,风速流场在通过中心城区时强度明显减弱,使得城郊上风侧的风速大于下风侧。
中心城区昼间平均风速介于0.7m/s~1.3m/s,夜间减弱至0.3m/s左右,而城郊昼间平均风速约为2.9 m/s~4.2m/s,夜间降至1.8m/s。
城内外地面风速差最大可达6.3 m/s;城郊下风侧比上风侧风速约减小40%。
昆明城区日最高气温往往比城郊提前1~2小时出现,晴天城区于15:00左右达最高值,热岛强度为1.2℃。
三、建筑设计及运营管理1 公共交通接入为了降低因使用汽车产生的污染和土地开发。
建议建筑物周边八百米以内拥有计划中的轻轨或地铁车站,或者在四百米内有两条或更多条公共汽车或班车路线可为建筑用户所用。
对于本建筑用户的交通需求,可考虑在建筑物周边引入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或者为办公人员提供一定量的班车。
2 为自行车提供存放点,为低排放和节油以及合用车辆提供优先停车位。
同样本着降低因使用汽车产生的污染和土地开发的目的。
我们在地下停车场内设置了专门的自行车停车位(350辆),对于本办公建筑中5 % 以上用户提供安全的自行车存放设施,同时为使用低排放和节油汽车的用户提供优先停车位,将场址中停车容量的5% 优先提供给低排放和节油汽车,并且将停车容量的5%优先提供给合用/共用车辆。
同时建议业主使用低排放和节油的公务用车,引导用户使用这些健康低能耗的交通工具。
3 降低屋面及非屋面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地面的热岛效应,以尽量减少对区域气候,城市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建筑场址中尽可能通过景观绿化及高反射材料遮蔽构筑物表面及地面,建筑屋面保证50%的面积做为种植屋面,通过以上方式防止建筑及场地吸热。
4 采光和视野光气候是影响建筑场地和室内采光条件的重要因素。
采光系数是一个相对值,反映了整个场地内地面的采光情况。
我们通过专业光环境分析软件对建筑光环境的模拟了解到,在全阴天时,整个场地外围采光条件良好,主要是因为其不受或较少受到其他建筑的遮挡,数值大概分布在80%~100%之间,且分布较为均匀;在整个区域内部由住宅围合的空间中,建筑物之间的并未互相遮挡,完全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内部采光的要求。
分布也较均匀,没有明显的暗角。
建筑室内光、热环境直接影响建筑内部的自然照明和热舒适性。
必要的光和热进入建筑内部,对于调节建筑内舒适度,降低人工照明,减少设备采暖十分有利。
但过多的光和热进入室内,又会产生对人体的不舒适性,同时增加夏季对降温设备的需求。
通过建筑内部的光热环境模拟来看,建筑在无任何遮阳措施的情况下,建筑内部均可以满足日常的采光需求。
同时玻璃幕墙位置采光系数明显高于普通开窗位置。
而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的峰值已经达到1000千瓦时(在玻璃幕墙转交处),最低值即走廊内部的辐射量也达到140千瓦时。
通过对建筑各个立面的窗墙比计算来看,立面开窗口面积过大,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内遮阳系统来减少室内的热辐射。
由于在项目地址周边场地空旷,地块中的建筑物之间并未互相遮挡,且建筑立面大量采用大开窗和玻璃幕墙,因此建筑室内的办公人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对外视野。
四、结构设计及施工1 建造活动中的污染防治:在本项目的施工建设活动中要求施工方控制土壤侵蚀、水道沉积和飞尘产生,而减少污染。
基于此目的对于工程建设相关的所有建设活动建立并实施一个侵蚀和沉积防控方案。
次方案需符合国家及昆明地方关于于侵蚀与沉积的控制标准、规范。
该计划应包括并实施以下措施:1:防止建设过程中由于雨水和地表泾流冲刷/或风化引起的水土流失,包括保护表层土堆储以便再利用;2:防止由于雨水排放或冲积使受体造成沉积;3:防止扬尘和颗粒物造成大气污染。
在工程设计阶段可考虑采用向永久性播种、铺护盖物、筑土堤、淤泥栅栏、沉积坑和凹地等相关措施达到上述要求。
五、给排水设计1 雨洪设计:流量控制,水质控制为了减少不渗透地面、增加场址渗透率,以限制对自然水文的扰动,减少或消除由于雨洪径流带来的污染。
在建筑场址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过滤措施保持自然的地面雨水。
在建筑设计中通过种植屋面和透水道路尽可能减少地面及屋面非透水性,降低不透水率和过滤来降低污染压力。
将收集的雨水作非饮用水利用,如景观浇灌、厕所冲洗和贮存它用,集成自然和人工系统进行雨水处理。
2 节水绿化景观对场址中或邻近绿化景观的浇灌,限制或取消采用自来水或其它自然地表、地层水资源。
按夏季基准,浇灌的自来水减量计算达到50%。
减量由下列情况综合而得:植物种类因素;浇灌效率;使用收集的雨水;使用再生水;采用公共机构提供的处理水,专门替代自来水。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建议进行土壤/气候分析以选择适合的植物设计景观绿化,采用地方化或适合植物,减少浇灌要求。
当进行浇灌时,采用高效设备,并且/或者根据气候进行控制。
3 创新废水技术减少自来水需求和废水产生,同时增加当地地层补水。
对于废水排放输送所用的自来水,减量 50%,采用节水器具(便器、小便器)或采用非自来水(收集的雨水、再生灰水、和当地或市政处理废水)。
同时指定采用高效器具和干式器具较低废水产生量,如制肥便器系统、无水小便器。
考虑采用雨水、灰水进行废物输送排放、或就地废水处理系统(机械式或自然式)。
4 减少用水量建筑中最大化节水,以减轻市政供水和排水负担。
通过采用高节水洁具、干式器具,如制肥便器系统、无水小便器、人体感应器以降低自来水用量。
考虑利用非自来水例如再生雨水和灰水,如便器、小便器冲洗、及一般冲洗。
通过以上措施将总用水量下比用水量计算基准减少20%-50%。
六、机电设备及照明系统设计1 绿色电力为了鼓励和开发使用基于零污染的再生能源与电网技术。
建议引入绿色电力,建筑所用电能中35%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购买昆明当地产自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能、环保水电的绿色电力。
2 减少光污染为了最小化建筑和场址中灯光外泄,减少天空眩光,提高天空可见和透视率,改善夜空环境,减少对夜行环境的影响。
在建筑照明的设计中,对于室内照明要求室内每个灯光的最大照度角应与室内不透明的墙体呈垂直正交,并不会通过窗户溢出室外。
或者所有室内非紧急照明在非办公时间应能够自动控制关闭。
在工作时间外提供手动控制措施。
对于室外照明仅对需要保安和舒适的区域照明。
室外照明功率密度不超过需要的80%,建筑立面和景观有50%不配置背景照明。
最小化场址照明,通过使用全截角灯具、低反射表面和小角度点式灯降低光污染。
3 可控的照明系统在建筑设计、机电设计及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用户的照明控制。
考虑采用灯光控制和工作灯,将灯光系统的控制性整合在整个建筑设计中,可采用工作灯和背景灯,同时控制建筑的整体能耗。
为90%的用户或多用户空间中(如会议室、接待室、多功能会议厅)的团体提供照明系统控制,以促进工作效率、健康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