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南历史

广南历史

广南历史广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已发现,出土鉴定的文物、古迹、化石、墓葬、生产生活用具等证明,万年前就有人类在广南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

公元前三世纪境内九个句町部族组成句町国,西汉元鼎六年置牂牁郡,在广南、富宁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三国蜀汉至东晋随属兴古郡;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叶,隶岭南西部邕州为僚子部,自立200余年;宋为特磨道;元为广南西路宣抚司、宣慰司,明朝洪武十五年设广南府;清代仍然设广南府;民国2年废府改为广南县,隶蒙自道,民国10年废道改为云南省直隶厅,民国31年隶文山专区,1958年4月l 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亩县随属至今。

广南境域古属“西南夷”的一部分,居住着濮人、侬人、山僚、沙人等少数民族。

宋仁宗五年,宋朝将领枢密副使狄青和杨文广率部征讨“南天国”仁惠皇帝侬智高,大批宋朝军队尾侬智高进入特磨道(即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

公元1055年,侬智高败走大理国后,大部宋军在此地领命从俗,逐步变为封建领主,宗支繁衍。

明朝初期在云南建立二十二卫,三衔十八所,广南为二十二卫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镇守云南,这些戍守边疆之兵及家属子女就地屯田,就这样逐渐落籍下来。

汉族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开荒垦田,兴修水利,戍边卫民。

洪武十六年,沐英到南宁征招了大批工匠到云南,分配到二十二卫,调集江西、浙江、湖南、河南等四个都司兵到云南各地守边置屯。

汉族军民屯田戍边,对开发广南发挥了积极作用。

明朝后期,军屯制度渐废,诸多军户落籍云南州县为民,明清时代,朝廷在广南实行土司和流官并存制,朝廷官员的到任,加强了对广南的开发和治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明显加快。

清宣统三年之前,广南商贾往来较多,市场繁荣,人丁兴旺。

随着改土归流的变革更是吸引了很多籍少地无地或生产、生活无着的汉族移民源源而来,或殖垦,或用工,或做小买卖。

内地汉族不断涌入广南,传入先进的文化、技术和铁农具、工具,促进了农业、商业、手工业、文化教育的发展。

民国期间,广南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边纵部队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广南的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广南属多民族杂居地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有唱沙戏、古乐演奏演唱、舞蹈、民歌等。

壮族唱沙戏:沙戏统称为壮剧,属中国六大剧种之一。

唱沙戏主要流传于壮民族沙支系中。

沙戏自称“相依”,他称沙戏。

广南沙戏有北路和东路之分,清代从外部传入,形成于光绪年间,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一般情况下,沙戏只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于广场上垒土台或用石条、木板搭起临时戏台演唱,有的戏班也有固定专用的房屋戏台,演唱时间一般都为三、五、七、九天,各戏班根据情况而定,各取所需。

传统的表演程式是:“文不离扇,武不离刀,侧身出场,台中亮相,先礼后唱,拜揖入场”。

北路音乐为“依阿妮”、“乖哥来”曲调,委婉抒情;东路以“哎依呀”为主,搀杂“乖嗨咧”或广西“西隆调”等曲调。

沙戏唱词多为五字、七字句,参杂少量的十字句,演唱时均用民族语。

唱沙戏期间,熙来人往,热闹非常,气氛热烈隆重,能够产生出“锣鼓一敲戏台开,勒少勒冒(姑娘伙子)得得来”的效果,吸引本民族和其他民族观众成千上万人观看演唱,百看不烦,百听不厌,把观看表演视为一种吉祥,接受美好的祝福。

句町古乐:句町古乐属地主民族音乐与中原洞经音乐相结合的产物,韵古朴、动听,是广南地方民族音乐的一块“瑰宝”,被有关媒介誉为“化石”音乐。

句町古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表现手法和演唱风格上,与中国古代《诗经》雅乐有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曲调旋律古朴,节奏、节拍变化自由,句式不太规则,音程跨度较大,乐曲短小,富于叙述性歌唱。

长期以来,一直在民间传唱不衰,凡遇民间重大节庆或红白喜事,都要组织演唱,载歌载舞为乐。

演唱的主要曲调有《拆桂令》、《老挂调》、《仙家乐》、《清河颂》等几十个调子。

民族舞蹈:广南的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不同的舞蹈,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大体上分为祭祀性、自娱性两种。

祭祀性舞蹈主要表现对原始神灵的信仰、万物崇拜、道德训示、祭奠始祖、丧葬祭祀等;自娱性舞蹈表现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战争、狩猎、吉庆、婚娶等众多方面。

各民族的舞蹈汇集起来,壮族有拢牙歪(牛头舞)、拢马哈(纸马舞)、拢阿曰(手由舞);苗族芦笙舞;彝族弦子舞(纵弦子)、铜鼓舞等。

这些舞蹈得到长时期的保存流传,倍受各民族的喜爱,凡遇节庆或有客人到来,可以不分时间,不讲地点和条件,翩翩起舞,达到召之急来,来之能跳,使用权人沉浸在赏心、欢快、愉悦的氛围中。

民歌对唱:从历史以来,广南就素有歌的山、歌的海之称。

各民族都喜欢唱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曲种有壮族侬支系的“伙楞”、沙支系的“温瑞”、“果奋”和汉族民歌。

唱民歌和开展民歌对唱是广南农村各民族中最普遍的文娱活动内容,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无论生产劳动、赶街路上、传统节日期间,娶亲嫁女等任何场合下都可以唱,可以独唱、合唱、对唱。

特别是对唱,有时通宵达旦,甚至几天几夜不停歌声。

这种以歌代言,借歌传情的民歌演唱,类容丰富多彩。

民歌的内容有古歌、情歌、酒歌、生产劳动歌等,触景生情,见子打子,脱口而出。

如汉族男女未婚青年的情歌调:男唱:上一坡来下一坡,有脚踩着蜜蜂窝;蜜蜂出来煽翅膀,哥请小妹唱山歌。

女唱:一路唱歌一路来,一路买花一路栽;好花一年开一次,哪有一年四季开。

各民族对歌择偶,可以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对歌找到意中人,结为连理,在农村是一种普遍现象,彼彼皆是。

“三月三(),赶花街”是壮家多年流传下来的最热闹、喜庆的传统习俗之一,花街节是壮族姑娘小伙的情人节。

花街节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旧历三月初三,主要盛行于那伦、者兔和珠琳等3个壮族侬人聚集的壮乡。

据说这是过去人们为冲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而起的习俗。

每当节日临近,姑娘们便忙碌起来:飞针走线绣花鞋垫、做黑帮白色毛边的布鞋、织布做衣准备送给心上人,而小伙则忙着购买漂亮的头帕、绣花线、银手镯、项链等传情的信物,过节那天还要杀只大公鸡带着鸡腿到花街上与心上人共享;而长辈们则要为自己的女儿蒸花糯饭,染红鸡蛋等食品,让女儿带到花街上送给意中人。

节日当天,姑娘小伙们一大清早便起床梳洗打扮,换上节日的盛装,打着花伞,带上准备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呼朋引伴,兴高采烈地从十里八村赶往花街集市。

一路,欢声笑语,歌声不断。

到达街场后,便成群结伙,纵情对歌,直唱到夕阳西下,互相中意的情人便成双成对,或坐在大树下,或逗留在小溪旁,或漫步在田间小道上,窃窃私语,互吐爱意……待月上树梢,街场上又沸腾成情歌的海洋。

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

今天广南的花街节,已经成了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的一个内容。

在五一黄金周期间举行。

在2006年第六届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上,文山州荣获“2006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花车巡游暨广场民族歌舞展演”二等奖,并选送3名选手参选云南旅游形象大使,获得较好成绩。

旅游节期间,作为分会场的丘北、广南举办了三月三、花街节、花山节等节庆活动。

广南县人民政府驻地莲城镇距省会昆明485公里,距州府文山167公里,距广西南宁560公里,是云南省通往广西、广东及沿海的重要通道,323国道和建设中的衡(湖南衡阳)昆(云南昆明)高速横穿县境。

2007年广南壮族花街节5月2日上午,广南铜鼓广场上空彩球飘荡,广场中央的舞台装扮得花团锦簇,从四面八方赶来欢度2007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广南壮族花街节的壮族同胞和各地游客万余人欢聚铜鼓广场,观看花街节开幕盛况。

州政协主席王云凌、副主席侯强出席开幕式。

王云凌举锤敲响铜鼓,宣布2007年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广南分会场暨广南壮族花街节隆重开幕。

为举办好这次展现广南民族风情的文化盛会,广南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早与云南电视台共同编排了丰富多彩的开幕式文艺节目。

开幕式文艺表演由欢聚桃源、情满花街和多彩壮乡组成,除了由当地演员演唱的壮族歌舞《当帕来》、《拢梅叮》、《拢恩碗》和《敬酒欢歌》等富有地方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文艺节目外,来自云南电视台特邀的演员也先后上台献艺。

田枫表演的《口技》和雷一枫演唱的《经典摇滚串烧》,把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推上了高潮。

此次节庆活动,除了2日举行隆重的开幕式文艺演出活动之外,从5月2日至20日,县民族宗教局、县体育局、县招商局、县灯展办、莲城镇、旧莫乡和坝美镇等,还分别举行“莲郡宵灯”灯展、铜鼓广场文艺演出、广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展销、坝美景区壮族民歌大赛和旧莫昔板村牛王争霸赛等活动。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

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

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

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把都不灵验。

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

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

人们认为,祭了地蚕,既可使它们迷糊,又能封住它们的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虫害。

后来将三月三定为“歌会节”。

贵阳南部郊区布依族把“三月三”称为“仙歌节”。

节日内容与乌当区新堡乡大体相同,但他们是用唱歌的方法来祈求天神免灾,这天男女青年上山对歌。

传说谁唱的歌最动听,天上的歌仙听了,便会赐你一副金嗓子。

你劳动到哪里,哪里就会听到金嗓于唱歌,害虫听到这声音就不敢伤害庄稼了。

“三月三”是贵州罗甸县布依族的“扫墓节”。

此日以二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鸡,摆设酒菜和花糯米饭祭奠。

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娱乐、打猎和野餐。

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带,“三月三”又称“枫叶节”。

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

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

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

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

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

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

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