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周围型肺癌不同时期的ct征象。
方法搜集有ct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15例,总结其早期征象。
结果其早期征象以肺内孤立结节状病灶为主,平均直径1.5cm,ct值20~30hu;进展期以圆或椭圆形肿块为主,平均直径4.2cm,ct值为30~45hu。
瘤体内部结构:空泡征多见于早期,空洞征进展期出现率高。
瘤体边缘征象:毛刺、分叶及胸膜凹陷征象,进展期亦比早期多见。
结论肺内孤立结节,直径≤1.5cm,周边有毛刺、分叶及胸膜凹陷征,灶内有空泡征,应提示早期肺癌,且以腺癌可能性大。
【关键词】早期周围型肺癌 ct扫描动态观察
早期周围型肺癌一直以来都是影像学鉴别诊断的难点,为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笔者搜集我院5年来有ct随访资料的早期周围型肺癌15例,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病例标准:(1)ct扫描显示肺内孤立结节、斑片或空洞征象,直径≤2cm,无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胸膜及远处转移者;(2)病灶图像清晰,无伪影;(3)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4)病理结果证实。
根据以上标准,选出早期周围型肺癌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5~65岁,平均58.3岁。
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者9例,痰中带血5例,无症状者4例。
其中腺癌10例,鳞癌4例,未定型1例。
病状发生于右肺上叶6例,右肺下叶3例,右肺中叶 1例,左肺上叶5例。
使用东软c-3000螺旋ct扫描,层厚5~10mm,螺距5~10mm,并全部做增强扫描(泛影葡胺100ml,2ml/s速度,静脉注射)。
2 结果
本组按照周围型肺癌的早期标准,病灶直径≤2cm,无局部、远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等转移者归为早期征象;病灶直径&2cm ,有或无肺门、纵隔淋巴结、骨及胸膜转移者归为进展期征象。
2.1 早期征象病灶直径0.8~2.0cm,平均1.5cm,据其最初形态学特点大致分为3个类型:(1)结节型10例,软组织密度,ct值25~30hu,灶内有空泡征3例。
界限清楚,浅分叶征4例,界限不清楚,有细小毛刺3例;胸膜凹陷征5例。
(2)斑片型3例,病灶边缘模糊,呈星芒状。
(3)空洞型2例,呈中心性厚壁空洞,所有病例病灶周围均无卫星灶,动脉期强化病灶 ct值为50~80hu。
2.2 动态观察病灶增大为进展期征象,动态观察发现13例有不同程度增大,呈圆、椭圆或不规则形肿块,直径2.5~6.0cm,平均4.2cm,出现空泡征5例,有分叶征8例,毛刺征10例,胸膜凹陷征6例;瘤体增大时间1.5个月~2.8年。
其中11例病灶倍增时间分别为1.5、2.9、4、6、33个月各2例,5个月1例,平均9.1个月,余4例病灶增大均<1倍,并先后在2个月内进行手术治疗。
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大于20hu)。
3 讨论[1~4]
3.1 早期ct征象本组病例中结节型10例,占66.7%,软组织密度,ct值25~30hu,2例为结节融合而成;灶内见空泡征5例,边界清楚有浅分叶征4例,边界不清楚有毛刺征3例,有胸膜凹陷征5例。
斑片型3例,占20%,病灶边缘模糊,呈星芒状。
空洞型2例,占13.3%,病灶虽小,但仍以中心性厚壁空洞形态出现,所有病例均无卫星灶。
说明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在肺部直径≤2cm的孤立结节病灶的鉴别诊断上同样提示为恶性征象,只是病灶越小,上述征象出现的几率越小,此点在本组进展期表现中可以证实,此外,本组病例早期征象中,出现空泡征及毛刺征病理均为腺癌,空洞征病理均为鳞癌,而分叶征进展期较早期明显增多,则说明肿块越大越明显,与肺癌的病理学类型关系不大,分析上述征象所形成的病理基础:(1)空泡征多由残存正常肺组织,肿瘤内充气扩大的肺泡所致;(2)空洞正常为鳞癌易引起生长缺血性坏死所致;(3)分叶征多由肿瘤生长速度不一所致;(4)毛刺征多由瘤周癌细胞浸润及间质反应所致;(5)胸膜凹陷征多由腺癌内瘢痕收缩牵拉所致,
均符合肿瘤生物学特征性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