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


空泡征:
以瘤径<3cm的周围型小肺癌多见,常见 于瘤体中央区.少数近边缘,呈点状低 密度影,直径多为1—2mm,—个或多个, 边界尚清。多个者呈蜂窝状,单个时肺 窗不一定能显示,多个空泡因时连续几 个肺窗均可见.尚可见于瘤一肺交界区 域。该征多数系瘤灶内未受肿瘤累及的 肺支架纳构如肺泡、扩张扭曲的细支气 管,少数为含黏液的腺泡结构。据文献 报道其显示率可达到21%。但是检查方 法不当或认识不够可能造成假阳性,如 将空洞的一部分当成空泡,或将与扫描 层面垂直的含气支气管误判为空泡。(图
❖肿瘤邻近结构改变的CT表现:
肿瘤邻近结构的改变主要包括胸膜、 瘤周血管及支气管的改变。
胸膜的改变最常见的为胸膜凹陷征, 其次为肿瘤的胸膜浸润和播散。
瘤周血管及支气管的改变主要表现 为癌灶周围血管、支气管互相聚拢。
胸膜凹陷征:
一般认为其病理基础为瘤灶内纤维 瘢痕组织收缩,收缩力通过瘤体邻 近纤维网架传递到脏层胸膜面,将 脏层胸膜拉向瘤灶。凹入处与壁层 胸膜形成空隙,内为生理性液体充 填。凹入中心周围肺组织具有弹性, 以及凹入处在凹入过程中所收阻力 不一致,使得凹入区呈现为不规则 的多条沟槽。凹陷中心和周围沟槽 共同构成胸膜凹陷征的完整影像。
钙化的机制主要为以下及方面:a.营养 不良性钙化,肿瘤供血障碍,癌细胞变 性坏死,局部酸碱度改变,钙盐沉积;b. 瘢痕或支气管软骨钙化为肿瘤包裹;c. 在瘢痕或肉芽肿基础上发生的钙化。钙 化多位于肉芽肿内。d.与肿瘤内分泌有 关,即肿瘤本身的钙化,如黏液性腺瘤, 其内分泌因子促进肿瘤钙盐沉积。
图5
癌性空洞的典型表现为厚壁或壁厚薄不均,内 壁凹凸不平,成结节状,外壁成波浪状或分叶 状。多为偏心性。
产生的原因有以下3种可能: a.真性肺大泡或 支气管囊肿内发生肿瘤;b.肿瘤广泛坏死;c. 肿瘤压迫或堵塞邻近支气管致肺气肿、肺大泡 形成,以后癌组织靠大泡壁生长而成。
空洞壁的厚度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一般认为,壁厚≤4mm偏向于良性,而壁厚 ≥15mm偏向于恶性。不论壁的厚薄,如显示内 壁不规则,尤其是当有壁结节时,则为癌性空 洞的重要依据。
棘突征:
在CT影象上表现为病灶边缘长2— 6mm,宽2.5—6.6mm的棘形突出, 其顶端尖锐或钝圆。病理大切片可 见从肿瘤病灶向肺组以认为其为肿瘤生 长的尖端部位,是向邻近肺组织浸 润的肿瘤组织。(图10-12)
肿瘤-肺交界带的非典型表现为肿块近 胸膜一侧的病灶边缘模糊,可能与淋巴 逆流致胸膜和小叶间隔增厚有关。发生 率可达23%。
斑片状钙化多发生在肿瘤的中心部 位,是因肿瘤供血障碍坏死后而发生, 肿瘤直径多在6cm以上。
图6
结节状钙化密度较高,多位于肿瘤边缘部 位,是因肿瘤生长增大过程中将肺原有钙 化包裹到瘤体内。年轮样钙化、爆米花样 钙化基本排除恶性。
右上肺错构瘤
图 15
右上肺结核钙化, 钙化灶为斑点状。
空洞:
鳞癌空洞的发生率高于其它类型。
图13
图14
图7
若肿块中心部坏死,经支气管排除后可呈壁厚薄不均 匀的偏心性空洞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图16空泡征
图17
图18支气管充气征
图19
同例术后标本扫描,使支气 管走行与扫描层面平行
右下肺外 基底段支气 管充气征
图20胸膜凹陷征
图21
图23
看标本
图24
总之,肿瘤-肺交界带的形态学改变主 要取决与肿瘤的生长方式和宿主的反应。 通常在纵隔窗上我们重点观察分叶征和 棘突征,而在肺窗上重点观察毛刺征。
对肿瘤-肺交界带显示强调高分辨率CT 的优势,其对肿瘤-肺交界带显示与大 体肉眼所见相仿。分叶、毛刺为可靠肺 癌征象。
❖ 瘤体内部CT表现:
多数肿瘤的密度均匀,为软组织 CT值;当肿瘤内部发生坏死时密 度不均匀(图4),有时甚至可以 形成空洞;肿瘤可有钙化,CT检 查时.其发生率约为7%—10%, 而平片仅为1%。这是由于CT有较 高的密度分辨能力,可显示平片不 易发现的钙化。CT显示钙化多为 斑片状或结节状。
图2
当肿瘤边
图3
缘光滑无分
叶,且密度
均匀,肺癌
征象不典型
时,应当考
虑穿刺活检
明确诊断
肿瘤内
图4
部有坏
死,密
度不均。
肿块后
界生长
受斜裂
阻隔而
显得较
为平直
与光滑。
病理证
实为鳞

钙化:
多数人认为,肿瘤钙化的有无对良恶性 病变的鉴别以及原发与继发性肿瘤的区 分均无帮助。相对重要的是肿瘤内部钙 化灶的形态。
瘤体的边缘多毛糙见毛刺征或棘突征。
毛刺征:
从肺窗观察,毛刺征表现为自瘤灶边缘 向周围肺野伸展的呈放射状、无分支的 细、短线条影,近瘤体处略粗。但并不 是所有层面或整个一周都能清楚看到。 往往以远肺门处显示概率最高。
产生该征象的主要原因为病灶邻近2— 3cm范围内,肿瘤细胞浸润瘤体周围肺支 架结构,并见炎性反应及肺气肿。肺泡 壁、小叶间隔相互聚集靠向瘤体,呈收 网状。 (图8、9)
临床表现:
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咯血、喘鸣、
胸闷等。
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胸痛、呼
吸困难、声嘶等。
由癌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头痛、呕
吐、局部疼痛、腹水、淋巴结肿大等。
癌作用与其他系统引起的肺外表现:
副癌综合症。
周围型肺癌的CT检查:
CT的优点在于能发现普通X线检查 不能显示的解剖结构,特别对于 心脏后、脊柱旁沟和在肺尖。近 膈面下及肋骨头部极有帮助。CT 还能辨认有无肺门和纵隔淋巴结 肿大。CT亦能显示肿瘤有无直接 侵犯邻近器官。另外它还有利于 胸内转移瘤的发现及鉴别诊断。
图25胸膜浸润
图26
图27邻近血管支气管改变
肺门与瘤体间见血管集束征
图28 支气管到达肿瘤表面后被阻断
图29 支气管进入瘤体内部
图30肿瘤的 强化
肿瘤均匀强化
图31 肿瘤边缘带状强化
图32
肿瘤结节样强化
胸膜浸润:
胸膜浸润见于胸膜下肿瘤或肿瘤 增大直接浸润壁层胸膜。常表现 为肿块与胸壁间胸膜线消失,与 胸壁广基底相连,交角变钝。甚 至可以形成胸膜播散。(图25,26)
邻近血管、支气管改变:
周围型肺癌周围血管和支气管可相互聚 拢,当血管、支气管走行与扫描层面平 行时比较明显。形成机制多认为与肿瘤 内成纤维化反应有关。
当凹入中心与扫描层面平行时,见 典型胸膜凹陷征,即瘤灶与邻近胸 膜间见喇叭口,其与瘤灶线影相连。 当扫描层偏离凹陷中心时,线状影 分成两条或多条,有时见其与瘤体 渐分开,喇叭口影由大变小,甚至 一分为二。
不主张将胸膜与瘤体间的所有线状
影均视为胸膜凹陷征。否则会削弱 其特异性,降低其诊断价值。
(图20-24 )
16,17)
支气管充气征:
多见于小肺癌,典型表现者为瘤灶内管 状低密度影(气体密度),长短不一, 有的可见分支。非典型表现者为单个圆 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出现于相邻的几 个扫描层面。该征象多见于附壁式生长 的肿瘤,癌细胞沿细支气管和肺泡表面 生长,而管腔仍通畅。
支气管充气征虽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不 是肺癌的特异性表现(肺泡细胞癌出现 率最高),曾有研究表明局限性机化性 肺炎该征的出现率为44%,故因结合其 它征象综合判断。(图18,19)
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
周围型肺癌的主要CT表现为肺内孤立 性肿块或结节。一般认为早期周围型 肺癌标准定在肿瘤直径2cm以下。而 进展期肺癌瘤体直径多在4cm以上。 我们下面从周围型肺癌的瘤体内部、 肿瘤一肺交界面、肿瘤邻近结构改变 等,综合叙述其CT表现。
❖ 肿瘤-肺交界带的CT表现
分叶征:
病灶边缘呈凹凸相间,似分叶状,此 为周围型肺癌最主要的征象。但也有部 分肿块的边缘呈浅分弧状或光滑的球形。 在病理上分叶外凸部分和切迹部分均为 肿瘤细胞浸润生长及间质反应。由于肿 瘤细胞生长速度不均衡及邻近的支气管 或血管暂时及局部地阻碍癌细胞发展造 成的肿瘤边缘浅弧状凹凸不平及切迹, 形似分叶状。支气管、血管进出肿瘤及 胸膜陷入的部位可形成明显的凹陷。 (图1-3)
分类:
周围肿块型肺癌
周围肺炎型肺癌
周围肿肺块炎型肺癌为可肺占内据肿—块个性肺病段变的、大边部缘分呈、 分 一叶个状完或整整肺齐 段, 或瘤 一个--以肺上境肺界段面,可有时间甚质至反可应, 肿 累瘤及周一围个也 肺可 叶有 。其病薄理层大膨体胀形不态全与带大。叶有肺的炎肿 块 相内似形。成在瘢 病痕 理或 切坏 面死 上。 可瘤 清体 楚位 看于到胸肺膜小下叶及间肿隔。 瘤 肿内瘤有周较边多部瘢 与痕 正时 常, 肺肿 组瘤 织表 移面 行胸,膜缺可乏向明瘤确体界 内 线陷。入终,末形 细成 支胸 气膜 管凹 以陷 上。 的肿 各瘤 级坏支死气经管支不气易管受 排 肿出瘤后侵则犯形 。成空洞。
常见肿瘤与支气管的关系:a.支气管到 达肿瘤边缘时被阻断;b.支气管进入瘤 体,癌组织沿支气管壁浸润,致管壁不 规则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c.肿瘤推 压支气管,成手抱球样。(图27-29)
周围型肺癌的增强CT表现:
理论上,肺结节灶在注射造影剂后,强 化程度取决结节供血的多少和病灶内血 管外间隙造影剂的浓度。
病灶均匀强化型,多见于8-15mm大小的 病灶。
外周强化型,在病灶外围见宽窄不一的 高密度带,而中心强化不明显。多见于3 -4cm大小的病灶。
不均匀强化,表现为结节状强化。
(图30-32)
周围型肺癌的转移:

周围型肺癌不常见的CT表现:

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

谢谢观看!
图1
注:病理证实为腺癌。
周围型肺癌CT征象分析
攀钢密地医院放射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