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第7版——考试题型重点

流行病学第7版——考试题型重点

名词解释(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与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P6(2)现况调查: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

(百度)通过对特定的时点(或期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和有关因素的分布状况的资料收集、描述,从而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病因线索。

(来源未知)(3)发病率:是指一定的期间内、一定范围人群中某疾病新发生病例出现频率。

P15(4)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病例。

P16(5)队列研究:将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的亚组之间结局频率的差异。

从而判定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系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P60(6)病例对照研究: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百度)以当前已经确诊的患有某一特定疾病的一组病人作为病例组,以不患有该病但具有可比性的一组个体作为对照组,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收集研究对象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通过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因素的暴露比例,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

P81(7)相对危险度:是指暴露组与非暴露组中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表示暴露者易患某病的程度。

(8)归因危险度:又称作特异危险度、危险度差和超额危险度,是暴露组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它表示危险度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

P76(9)比值比(OR):病例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之比。

P92(10)伤害:凡因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伤,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的活动,需要医治或看护,称之为伤害。

P228(11)临床试验:是以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原则分组,评价临床各种治疗措施有效性的方法。

P108 (12)偏倚:是随机误差以外的,可以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的系统误差,其可发生于研究的各个环节,有方向性,理论上可以避免。

P144(13)筛检: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无病者鉴别开。

P127(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P255(15)潜在减寿年数(PYLL):是某病某年龄组人群死亡者的期望寿命与实际死亡年龄之差的总和,即死亡所造成的寿命损失。

P19简答题1.简述流行病学的用途有哪些?P71)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2)疾病监测3)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4)疾病的自然史5)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2.请比较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P15(1)发病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其分子是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分母是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常用于探讨发病因素,提出病因假说,评价防制措施效果。

(2)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

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3.简述“5E”伤害预防策略P2491)教育预防策略2)环境改善策略3)工程策略4)强化执法策略5)评估策略4.简述临床试验应遵循哪些原则?其意义如何?P108原则:1.对照 2.随机化 3.盲法 4.重复意义:1.对新药进行研究2.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药物或治疗方案进行评价,从中找出一种最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案。

5.流行特征P2241)不确定性。

2)缺乏特效治疗和免疫预防。

3)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对医务人员容易造成直接伤害。

4)动物源性。

5)人群对于新传染病缺乏免疫力。

6)新的病原微生物到来的传染性是全球的,而非局部的独立事件,7)在疫情发生的初期,不能充分认识,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8)新发的传染病的生物学性状,传播因素及传播规律等方面尚缺乏足够的认识,传播迅速,易造成暴发或流行,病死率高。

6.简述偏倚的种类P1441)选择偏倚:选择性偏倚是指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

2)信息偏倚:信息偏倚又称观察偏倚,是指在研究的实施阶段自研究对象获取研究所需的信息时所产生的系统误差。

3)混杂偏倚:混杂偏倚或称混杂,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或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

7.简述混杂偏倚的概念及控制混杂偏倚有哪些方法?P155概念: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的联系被错误的估计的系统误差。

混杂偏倚的控制:1.限制 2.随机化 3.匹配 4.统计学处理8.简述筛检试验的应用原则?P128(1)筛检的疾病应是该地区现阶段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它指的是疾病的患病率水平高,且能对人群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

(2)疾病的筛查试验要求试验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准确,且容易被受检者接受。

(3)疾病的治疗对筛检阳性者能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可行的干预措施。

(4)整个筛查项目可以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病死率,筛检带来的益处应当超过临床确诊检查和治疗引起的躯体和精神损害,成本效益合理且均能接受该筛检服务。

9.何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主要特征?P254定义:突然发生,正常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主要特征:1)突发性2)准备和预防困难性3)表现呈多样性4)处置和结局的复杂性5)群体性6)后果的严重性10.试比较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优缺点?P44优点:①确定调查对象简单,是某人群的全部成员。

②所获数据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三间分布特征及对疾病流行因素有一定启示。

缺点:①调查对象多,期限短,漏查难免。

②调查人员多,技术方法熟练程度不一,质量难以控制。

③对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宜普查。

抽样调查的优点、缺点与普查相反(参照普查)。

论述题1.请论述队列研究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P79优点:(1)由于研究对象的暴露资料是在结局发生之前收集的,并且都是研究者亲自观察得到的,所以资料可靠,一般不存在回忆偏倚。

(2)可以直接获得暴露组和对照组人群的发病或死亡率,可直接计算出RR和AR等反映疾病危险强度的指标,可以充分而直接的分析暴露的病因作用。

(3)由于病因发生在前,疾病发生在后,因果现象发生的时间顺序是合理的,加之偏倚较少,又可直接计算各项测量疾病危险强度的指标,故其验证病因假设能力强,一般可证实病因联系。

(4)有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还可获得多种预期以外的疾病的结局资料,可分析一因与多种疾病的关系。

局限性:(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太大,前瞻性队列研究一般难以达到。

(2)由于随访时间长,对象不易保持依从性,容易产生失访偏倚,同时由于跨度太长,研究对象可能在研究过程中了解研究目的而改变其态度。

因此,应尽量缩短随访期。

(3)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或人群中已知变量的变化等,都可使结局受到影响,使分析复杂化。

(4)研究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较多,其组织与后勤工作亦相当艰巨。

2.请论述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此时队列研究常常不实际。

2.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3.该方法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于许多方面,例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爆发调查等。

4.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

局限性: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

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

4.获取既往信息时,难免避免回忆偏倚。

5.不能测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

3.请论述实验流行病学研究的优缺点?P123优点:1.按照随机化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提高了可比性,能较好的控制研究中的偏倚和混杂。

2.为前瞻性研究,研究因素事先设计,结局变量和测量方法事先规定,通过随访将每个对象的干预过程和结局自始至终观察到底,通过和对照组比较,最终的论证强度高。

3.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自然史,并且可以获得一种干预和多个结果的关系。

缺点:1.整个试验设计和是实施条件要求高、控制严、难度大,在实际工作中有时难以做到。

2.受干预措施适用范围的约束,所选择的研究对象代表性不高,以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实验结果推论到总体。

3.研究人群数量大,随访时间长,因此依从性不易做得很好,影响试验效应的评价。

4.由于研究因素是研究者为实现研究目的的而施加于研究对象,故容易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4.请论述病因因果判定的标准有哪些?P171(1)关联的时序性: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前因后果时间关系。

前瞻性设计(队列或实验研究)在确定前因后果时间顺序上最佳,回顾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次之,横断面设计较差。

(2)关联的强度:指怀疑病因与疾病的统计学关联越大,是因果关系的可能性就越大,是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

一般指分类资料的相关。

(3)关联的可重复性:指某种因素与某疾病的关联在不同研究背景下、不同研究者用不同方法均可获得一致性的结论。

重复出现的次数越多,因果推断约有说服力。

(4)关联的特异性:指某因素只能引起某种特定的疾病,常可确立某病原微生物与某疾病之间的特异性因果关联。

当关联具有特异性时,可增强病因推断的说服力,但当不存在说服力时,并不能排除因果关联的可能。

(5)剂量—反应关系:指某因素暴露的剂量、时间、与某种疾病的发生之间存在的一种阶梯曲线,即暴露剂量越大、时间越长则疾病发生的概率也越大。

(6)生理学合理性:即所观察到的因果关联可以用已知的生物学知识加以合理解释。

(7)关联的一致性:指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与该病已知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相一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