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广告学
网络广告互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上网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习惯和必需。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
它有着传统媒体广告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最突出的是互动性。
网络广告的互动性正改变着现有的广告传播方式,也决定了受众的关注和参与程度,进而影响网络广告传播的效果。
网络传播方式变革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它促进了网络广告的发展,但同时也阻碍了它的发展。
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使广告信息的无意注意受到很大限制。
在网络广告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互动性的存在,受众一般都是以有意注意的方式接收信息,直接影响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
同时网络广告在发挥互动性时不得不面对一些元素的限制,网络广告的互动性优势因这些因素限制被抵消掉了不少。
因此对于网络广告互动性以及传播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提高网络广告的效果,促进网络广告市场的繁荣有很大的意义。
网络广告媒体、广告主、广告公司都看好网络作为重要的载体,都期望从中得到利益。
基于网络广告的本质特征、网络受众心理因素、网络广告设计策略、媒体投放等都是影响互动性的要素。
互动是网络广告深度发展的核心动力也直接影响着传播效率。
互动性可以增强广告受众的参与程度,使他们对产品更熟悉,更容易对产品产生好感,广告主就更容易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积极稳定的关系,通过建立关系来促进销售。
所以说互动性对网络广告传播效果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研究网络广告互动性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总结一些有关网络和网络广告的文献,在对网络传播特点,网络广告传播效果和目标受众心理因素的了解基础上,分析网络广告的互动性与传播效果的关系。
从广告信息的互动过程来研究互动性对网络广告传播效果的负面影响。
此外研究因没充分利用互动性的优势和空间而导致广告信息无法传递给受众和受到无意注意渠道的限制等问题。
对品牌信任度、网络广告信息投放、网络广告形式、信息传播等影响互动性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以开发网络广告友好互动技术、个性化策略、激励式策略等措施尽量避免上述的负面影响和问题。
1.网络传播分析:
1.1网络广告传播研究
1.2网络广告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1.3传播效果与网络广告策略
2.网络广告互动传播的因素分析
2.1网络广告的“互动’概念.
2.2网络广告互动特性的体现
2.3网络广告互动实现机制分析.
3.4网络广告互动传播的动因分析.
3.以受众角度分析网络广告互动性与传播效果关系
研究原因:网络媒体最大的特性就在于它的互动性,在网络媒体上作广告,要想得到传播的效果,单单依靠一方对另一方的诉求是不够的,只有在适当的时间把信息传达给目标受众并得到受众的响应,从而形成双向的交流才能真正达到广告效果。
所以要对目标受众接受进行分析。
4.网络广告互动性对传播效果影响分析
4.1以互动性价值来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
4.2负面影响以及解决方法
4.3如何利用网络广告互动性提升传播效果
4.3.1制作广告加强对受众的心理分析
4.3.2开发网络广告友好互动技术
4.3.3运用个性化策略
4.3.4运用激励式策略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首先,收集资料。
利用图书馆的文献对所要研究的课题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和整理。
还要使用网络搜索的方便性,在互联网上寻找关于题目的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文献。
确定完文献资料后,进行再次的整理和研究,拟定基本的论文框架,撰写好论文的粗钢。
再次,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的结合。
最后,二次整理资料,修改粗钢,完成初稿。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10年11月28日至12月5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选题,确定研究领域。
2.2010年12月5日至12月17日:撰写开题报告。
3.2010年12月22日: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
4.2011年1月1日至2月21日:寒假期间与指导老师沟通拟定论文粗钢,修改完善。
5.2011年3月1日至3月10日:完成论文细纲写作,并着手论文初稿写作。
6.2011年3月11日至3月31日:完成论文初稿。
7.2011年4月01日至5月01日:在论文初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定稿。
8.2011年5月02日至5月07日:在指导老师帮助下完成外文文献翻译,装订成册。
9.2011年5月08日至5月23日:参加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马文良.网络广告经营技巧.[M]中国国际出版社:2001
[2]谢成开,王波.网络广告设计与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秦宇新.网络广告互动传播与受众接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人学硕十学位论文:2004
[4]武瑛,朱岩.基于Web日志挖掘的个性化网络广告模型[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01):103-106
[5] 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清典.基于web2.0的互联网新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朝阳.让广告传播进入新媒体时代[J].中国广告:2007,(7):45-46.
[8]禹跃昆,汪思婕.浅析网络广告的受众心理与传播策略[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01):93-94
[9] 胡克.网络广告的互动性应用探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3月
[10]杨建宏.论网络广告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商场现代化[D]2007年2月
[11]王中华. 网络广告模式现存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1-182
[12] 周象贤,孙鹏志 .网络广告的心理传播效果及其理论探讨
[13] 江波网络广告心理效果模式初探.心理学动态[D]2009年 (3),270–275.
[14] 秦宇新网络广告互动传播与受众接受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人学硕十学位论文,2004
[15] 肯特•沃泰姆伊恩•芬威克[美],奥美的数字营销观点 [M]
[16] Don. E Schulta: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Maybe definition is in the point of view Marketing News January 18,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