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摩擦学设计PPT之第章摩擦学性能试验
摩擦学设计PPT之第章摩擦学性能试验
采用具有波长连续分布的光透过磨损磨粒,某些波长的光被 磨粒吸收而形成吸收光谱。在一般情况下,物质吸收光谱的波长与 该物质发射光谱波长相等,同样可以确定金属的种类和含量。因为 发射光谱一般必须在高温下获得,而高温下的分子或晶体往往易于 分解,因此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还适宜用于研究金属的结构。
19
7.5.8 磨损测量
14
7.5.8 磨损测量
l
金相分析法 观察摩擦表面在磨损前后的金相显微组织的变化,分析其变化规律 来判断磨损程度。可采用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来观测,这种方 法特别适宜研究腐蚀磨损和疲劳磨损。
15
7.5.8 磨损测量
l 润滑油分析法 分析润滑油中含铁量法
当摩擦表面不断地供给润滑油时,磨损产物便被润滑油带走, 并悬浮于润滑油中。显然润滑油的含铁量与零件的磨损程度有关。 若能确定润滑油中的含铁量,即可估计零件的磨损程度。首先从润 滑油中提取试样,将取出的润滑油烧成灰烬再进行化学分析或光谱 分析,以确定试样中的含铁量。在不同的间隔时间所取试样的含铁 量差值,即表示零件的磨损率。
机理的主要方法之一,而且是工程上磨损预测和预报的重要手段。 光谱分析 铁谱分析法
17
7.5.8 磨损测量
光谱分析法 --- 应用光谱学原理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成分。
一般条件下,物质的原子是处于稳定状态,若用光子能量来 激发物质的原子,使其原子得到一定的能量,从基体跃到较高的能 级,由于激发的原子是不稳定的,在10-8秒内便要向基态转化而跃 到较低的能级,多余的能量则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而产生光谱。光 谱分析法就是利用物质原子在一定条件下能发射具有特征的光谱的 这一特性进行的。因为每种元素都有各自的特征光谱线,这样测定 其物质所发射的光谱,便能定性地确定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因为 每种元素所发射特征光谱线的强度,都与它在物质中的含量有关, 所以可通过对光谱强度的比较,确定物质中各元素含量的多少。光 谱分析法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且分析速度快,能对运转时 的机器零件的磨损状态进行检测,预报机械设备的磨损状态。
23
7.5.8 磨损测量
用铁谱片加热法检测分析 对铁谱片进行加热处理,根据其回火颜色,可鉴别出 各种磨粒的材料和成分。 对于铜合金,由于它们特有的黄色和青铜色,不需加 热便可识别; 对于如银、镉、铬、铝、镁、钛、锌等非铁磁性材料, 加热后其回火颜色没有变化; 对于铸铁、镍、奥氏体不锈钢等磁性材料,加热到不 同温度,其回火后的颜色有所不同。这种铁谱片加热法检 测磨粒材料和成分是一种比较可行和有用的方法。
24
7.5.8 磨损测量 对于磨损磨粒的分析,铁谱和光谱分析各有所长。
铁谱能将磨损磨粒按尺寸列出,并反映出颗粒的形状、 磨损的性质,但是进一步定性定量分析有困难。
光谱能够区别磨损微粒的元素,并能进行定量分析, 但对于大于2微米的微粒即失去检测效能,而很多机械的 失效,磨损磨粒往往大于2微米。
因此,对磨损磨粒的分析,联合使用铁谱和光谱可以 相互补充,达到比较完美的检测效果.
25
7.5.8 磨损测量
此法。
9
7.5 磨损量参数
1 磨损量是评定摩擦材料的耐磨性,控制产品质量和研究摩擦 磨损机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2 磨损量测量方法有两类,即间接测法和直接测定法。 3 间接测定法只能确定各个摩擦表面磨损量的总值,而不能确
定磨损量在摩擦表面的分布情况和由于磨损造成的零件尺 寸的变化。 4 直接测定法是专门测定某一工作表面的磨损量的方法,它能 测出摩擦表面尺寸的变化和磨损量在摩擦表面的分布情况。 各类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互相代替而只能互相补充。
大家好
1
摩 擦 学设计
• 第七章 摩擦学性能试验
2
摩擦学性能试验实验
7.1 摩擦学试验的目的及内容 包括摩擦性能试验和磨损性能试验。
• 材料性能评定 • 润滑剂性能评定 • 摩擦磨损机理分析 • 进行基础研究
3
7.2 影响摩擦磨损的因素
• 温度
• 载荷 • 速度 • 接触几何条件 • 环境气氛 • 表面性质 • 运动形式 • 润滑状态
.用铁谱显微镜检测分析 铁谱显微镜(Ferroscope)又称双色显微镜,它由带铁谱读
数器的双色显微镜组成。它不单用来研究微粒,而且可鉴别材料成 分,从而确定磨粒的来源,即判断磨损零件及其具体部位。确定磨 损状态的原理与上述相同,这里只介绍鉴别材料成分。
沉积在铁谱片上的磨损微粒,除有金属微粒外,还有由于氧 化或腐蚀产生的化合物微粒。金属磨损微粒是非透明的,而化合物 微料通常是透明或半透明的,因而要用双色显微镜检测。双色显微 镜利用一组绿色透射光和一组红色反射光同时照射到微粒上,不同 成分的微粒将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根据颜色和形状就可以确定磨粒 的成分,判断出磨损的具体部位,以便研究磨损机理。
10
7.5 磨损量参数
7.5.1直接参数 线磨损量H:磨损表面在法向尺寸的变化,mm或μm; 重量磨损量W:磨损表面材料的重量损失,g或mg; 体积磨损量V:磨损表面材料的体积损失变化,mm7.3.或cm7.3.;
7.5.2相关参数 利用磨损量的倒数来表示摩擦副的耐磨性 磨损速度 磨损量与摩擦路程的比值
底片上。通常抽取约2毫升的试样在底片上,用清洗液冲洗底片上
残余油液,最后用固定液使微粒牢固地贴附在底片上便制成铁谱片,
以便观察和检测。
20
7.5.8 磨损测量
通过检测和分析铁谱片, 判断磨损变化程度, 两个特征量 磨损微粒量 Iq=AL+A 它表示不同时间磨损微粒量的变化,称为磨损定量指数。当
严重磨损开始时,其数值急剧增大。 大小微粒量之差 IS=AL-AS 它表示不同时间磨损微粒尺寸比例的相对变化。其数值越大
6
静摩擦系数测量一
倾斜法:把被测物体放在对偶材料的斜面上,如图所示,逐渐增大 斜面的倾斜角,当被测物体开始滑动时,其斜面的倾斜角θ即为摩
擦角。根据下面公式计算出静摩擦系数 μs :
θW
μs =tgθ
7
静摩擦系数测量二
牵引法:把重量为N的被测物体放在对偶材料的平面上, 如图所示,用砝码牵引,逐渐增加砝码被测物体开始滑动时, 此时所加砝码重量W就是最大的静摩擦力F。根据下面公式计 算出摩擦系数μs :
1)台阶式:在摩擦表面边缘上专门加工一个台阶表面作为测量 基准。
2)切槽式:在摩擦表面上专门加工一条凹槽作为测量基准。
7.3.)压印式:利用硬度计压头,在试样表面上压下凹痕,测量 压痕尺寸在试验前后变化计算磨损量。
切槽式和压印式测定摩擦表面局部磨损较为方便,也有利于测 量摩擦表面的磨损分布情况,但由于要局部破坏试件的表层,对研 究摩擦磨损过程中表层组织结构变化不利,而且只适用于测定试件 表面光洁度较高,磨损量又不大等情况。
4
7.3 摩擦磨损测量参数
7.3.1 摩擦参数: 摩擦力 摩擦力矩 摩擦系数
7.3.2 磨损量参数
7.3. 2.1直接参数
线性磨损量 -- 长度变化
面积磨损量 -- 面积变化
体积磨损量 -- 体积变化
质量磨损量 -- 质量变化来自7.3..2.2相关参数
利用磨损量的倒数来表示摩擦副的耐磨性
磨损速度
磨损量与摩擦路程的比值
7.3.2.3.间接参数:
使用寿命
7.3.3. 摩擦温升 ( 体积温升 摩擦表面温度 闪点温度)
7.3.4 摩擦振动及躁声
5
7.4 摩擦测量
摩擦力及摩擦系数 摩擦系数大小是表示摩擦材料系统特性的主要参数之一。 摩擦系数分为静摩擦系数μs和动摩擦系数μ。 在给出某种材料的摩擦系数时,必须注明该数值的试验条件和所 用的测试设备,因为不同的试验条件和不同测试设备所测定的摩 擦系数大小是不一样的。
考虑到滑轮系统的摩擦力对测量精度有一定的影响, 测量前应首先对滑轮系进行标定。
μs =W/N
N W
8
动摩擦系数的测定方法
动摩擦系数的测定系用间接测量方法。根据动摩擦系数公式
μ=F/N ,
通过测出摩擦力F或摩擦力矩M和正压力N,便可计算出摩擦 系数。
常用的测量摩擦力或摩擦力矩的方法有机械法和电测法。
则磨损越恶化,故称为磨损严重性指数。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对于整个磨损情况可得出磨损
度指数方程如下: IA=Iq·IS=(AL+AS)(AL-AS)
IA称为磨损度指数;Iq称为磨损定量指数;IS称为磨损严重性指数。
根据磨损度指数方程的磨损度指数IA,可以判断系统状态是否正常。
21
7.5.8 磨损测量
13
7.5.8 磨损测量
l 测重法 零件在试验或使用过程中,由于磨损的结果都会发生重量和
尺寸的变化,称重法就是根据试样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变化,用精密 分析天平称量来确定磨损量。按照称重精度选用天平精度,一般常 用万分之一克。这种方法简单,采用最普遍。 若试样在摩擦过程中其摩擦表层产生了较大的塑性变形时,试样尺 寸虽然变化了,但是重量损失不大,则测量磨损量误差增大,就不 能采用此法。它适用于小试件和在摩擦过程中不发生较大塑性变形 的材料。
用光谱分析时,一般从机器设备中抽出带有磨损磨粒的润滑
油,分析其磨损磨粒的金属种类及其含量的变化,从而了解其磨损
情况。
18
7.5.8 磨损测量
光谱分析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两种。 (原子发射光谱(AES)分析法
磨损磨粒在高温状态用带电粒子撞(一般用电火花),使发 射出代表各元素特征的各种波长的辐射线,并采用一个适当的分光 仪分离出所要求的辐射线,通过把所测的辐射线与事先准备的校准 器相比较来确定磨损磨粒的种类和含量。 (原子吸收光谱(AAS)分析法
7.5.3间接参数 使用寿命
11
7.5.6摩擦温升 ( 体积温升 闪温)
7.5.7 摩擦振动及躁声
12
7.5. 8 磨损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