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原虫
– 局部淋巴结肿大,无压痛和红肿,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
诊断
• 病原学检查
– 组织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
• 骨髓穿刺:安全、常用,检出率85% • 淋巴结穿刺:常用于疗效考核 • 肝穿、脾穿:检出率高,但危险性大
– 穿刺物培养:常用N.N.N培养基 – 皮肤结节刮片:用于检查皮肤型黑热病
• 免疫学检查:检测血清抗体、血清循环抗原、皮试 •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DNA探针技术
利什曼原虫
• 生物学地位
– 属动鞭纲动基体目(Kinetoplastida)、锥虫科 (Trypansomatidae)、利什曼属(Leishmania)
• 人体寄生的常见种类
–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内脏型 –热带利什曼原虫(L.tropica)——皮肤型 –巴西利什曼原虫(L.brasiliensis)——皮肤粘膜型 –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颜面溃疡型
流行
• 世界三大流行区
– 中国、印度、地中海盆地
• 中国流行区的划分及流行现状
– 平原型:人源型,病犬少见,媒介为家栖性中华白
蛉
– 山区丘陵型:动物源型,多儿童感染,病犬多, 野
栖性中华白蛉为媒介
– 荒漠型:传染源不清楚(野生动物源型?)媒介为
吴氏白蛉、亚历山大白蛉
防治
• 消灭传染源
– 捕杀病犬 – 及早治疗病人:葡萄糖酸锑钠,治愈率97.4%,对锑 剂抗药者可选用喷他脒、司替巴脒等
故又称“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
• 结节型(瘤麻风型):肉芽瘤性结节,不痛不痒 不溃烂,局部不麻木,结节内可找到无鞭毛体 • 丘疹、褪色斑型:皮肤上出现暗红色含虫丘疹,
或大小不等的褪色斑疹
皮肤型黑热病
皮肤型黑热病
皮肤型黑热病
黑热病患儿 在锑剂治疗 过程中皮肤 上出现的含 虫丘疹
2. 淋巴结型黑热病
• 消灭白蛉:白蛉娇嫩,对化学药物敏感 • 我国很快消灭黑热病的原因
–政府重视,群防群治 –黑热病原虫的生活史研究的较早、较清楚 –媒介白蛉的抵抗力较弱 –有治疗黑热病的特效药——锑剂
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骨髓涂片)
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脾组织内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
• 前鞭毛体(鞭毛体) 14.3-20 × 1.5-1.8µ m 细胞核 动基体 基体 鞭毛(大于等于虫体 长度)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培养)
生活史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二分裂增殖 (人、犬巨噬细胞) (白蛉消化道)
杜氏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donovani
又称:黑热病原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 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内脏巨噬--单核细胞 系统 • 临床上引起 内脏利什曼病
(visceral leishmaniasis)
又称:黑热病(kala-azar)
形 态
• 无鞭毛体(利杜体) 2.9-5.7 × 1.8-4.0µ m 细胞核 动基体 基体 根丝体
坏、骨髓的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免疫溶血)
• 免疫复合物性肾炎(蛋白尿、血尿) • 球/白倒置(肝生成白蛋白减少、肾小球受损导致白
蛋白从尿中排出;浆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导致球蛋白大 量增生)
黑热病患者
一 家 五 个 儿 童 同 患 黑 热 病
• 特殊临床表现 1. 皮肤型黑热病
– 多发生于黑热病治疗后期或黑热病治愈后,
遭到破坏,反应性幼稚巨噬细胞增生,由此
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 免疫抑制
主要临床表现及发生机理
• 潜伏期很长,3-5个月 • 长期不规则发热(虫体分泌物等外源性致热源与巨
噬细胞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刺激人体)
• 肝、脾、淋巴结肿大(大量巨噬细胞被破坏,同时
巨噬细胞增生)
• 全血细胞减少(脾亢导致红白细胞和血小板大量破
无鞭毛体
白 蛉 叮 咬
前鞭毛体
二分裂增殖
前鞭毛体
•感染阶段:前鞭毛体;感染方式: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生 活 史
生活史特点
– 无鞭毛体寄生于人及犬等哺乳动物的巨噬细 胞内
– 前鞭毛体寄生于媒介宿主——白蛉的消化道
内
– 前鞭毛体是感染阶段
– 经白蛉叮咬吸血而感染
致 病
• 发病机制
– 由于无鞭毛体的大量繁殖,使大量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