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州概况介绍

台州概况介绍

台州概况浏览:530次时间:2012-5-7发布:管理员城市区位台州是中国黄金海岸线上一个年轻的滨海城市,位于浙江沿海中部,上海经济区的南翼。

台州市中心处东经122度,北纬28度。

台州全市人口578万,市区设椒江、黄岩、路桥3个区,下辖临海、温岭两市,玉环、天台、仙居、三门4县。

全市陆地面积9411平方千米,海洋面积8万平方千米。

山奇水秀、风光旖旎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仙山碧海美不胜收。

台州海岸曲折,山奇水秀,风光旖旎。

共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124处,其中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全国4A级旅游区(点)、国家级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等10多个。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台州是中国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是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

台州经济机制灵活,民间资金丰厚,市场繁荣发达。

1982年6月,中国第一家经工商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温岭县牧屿牧南工艺品厂在台州诞生。

经过20多年的奋斗,民营经济不断发展。

民营经济占台州经济总量的95%以上。

台州现有民营工业企业8万多家,涌现出了吉利、星星、华海、飞跃、宝石、苏泊尔、中捷等一批著名的民营企业。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来台州考察后说:“在台州一带,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亮点。

”台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被经济学界称为“台州现象”。

2009年,台州被浙江省确定为省级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2010年,台州共有上市企业23家,融资160亿元,其中中小板上市企业数量在全国地级市中居第二位。

台州海洋经济201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台州是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州以丰富的海洋资源为依托,以760平方公里沿海产业带及近岸海域为主战场,以项目化推进为抓手,加快沿海开发,加速沿海崛起,构筑台州发展新优势,引领台州走向滨海新时代。

独特的产业竞争力台州产业聚集程度高,目前已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

科技创新力和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共有23家上市公司,拥有工商认定的19件中国驰名商标、19个中国名牌产品、273个浙江名牌产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78个工业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被评为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电机及机械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台州。

“台州制造”遍及全球台州制造业门类齐全,目前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等“5+1”主导产业。

获得了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全国化学原料药基地、中国缝制设备制造之都、中国再生金属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等称号,国家级工业生产基地增至49个。

201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144亿元,有规模以上企业632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783亿元。

全市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724家。

汽摩及配件产业台州是中国经济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出口基地,也是中国摩托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2010年产值482.83亿元。

台州拥有吉利、吉奥、彪马、永源、中能等整车生产企业,吉利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

以钱江集团为龙头的摩托车产业集群,共有整车生产企业20多家,年产量达200万辆,占全国总量的10%。

台州是国内踏板式摩托车的发源地,产量占全国市场的一半以上。

台州被国家商务部与发改委授予首批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

玉环县和天台县分别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授予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和中国汽车用品生产基地的称号。

医药化工产业台州是国家级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世界原料药生产出口基地,亚太地区的“药谷”。

2010年共有规模以上医化企业430家,总产值381.59亿元,原料药出口占全国的10%以上。

缝制设备产业中国最大的服装机械生产和出口基地。

2010年,台州生产缝制设备263万台(套),缝制设备的产量占全国的30%左右,工业缝纫机占世界市场的25%左右,家用多功能缝纫机占世界市场的10%以上。

中捷、宝石、杰克和飞跃是缝制行业的龙头企业。

船舶制造产业船舶制造业是台州新兴的主导产业。

台州拥有93余家造船厂,其中制造万吨以上船舶的企业有30多家。

2010年,台州船舶制造能力达234万载重吨,占到了全国10%左右。

家用电器产业2010年,全市家电行业完成总产值477亿元,冷柜、压力锅、不粘锅、便洁宝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居第一。

塑料模具产业台州是中国塑料模具生产基地。

2010年,全市塑料模具行业共有企业1047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98亿元。

台州今后5年重点发展产业(1)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台州成为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和应用示范基地。

发展重点:光伏太阳能。

风电,生物质能等(2)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台州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发展重点:汽车新型能源技术、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等(3)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台州成为国内重要的应用电子、汽车电子、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

发展重点:应用电子、汽车电子领、新型元器件领域、集成电路、软件产业等(4)生物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台州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生物环保制造基地和技术承接基地。

发展重点:生物医药、生物环保等(5)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台州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材料、光纤光缆材料、绿色建材、工程塑料等新材料的研发和制造基地。

发展重点:电子材料、光纤光缆材料领域绿色建材、工程塑料等(6)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台州成为全省重要的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和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基地。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海水直接利用、海洋能源开发产业海洋功能生物资源利用产业等台州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地处中国海岸带中段。

陆地面积9411平方公里,浅海大陆架海域8万平方公里,500平方米以上岛屿691个。

北接宁波、绍兴,西邻金华、丽水,南连温州,东濒东海。

台州市区由椒江、黄岩、路桥三区组成,市辖临海、温岭两个县级市和玉环、天台、仙居、三门四个县。

台州历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

秦始皇时设立回浦乡,西汉始元二年(前85年)设立回浦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置临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称海州,次年改称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以行政公署建制。

199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设立地级台州市。

市政府驻椒江区,为组合式滨海城市。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台州人口以汉族为主,是少数民族的散居地。

全市有47个少数民族,共2.27万人,占总人口的0.44%。

千人以上的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布依族、壮族。

台州依山面海,地形大势由西向东倾斜。

沿海海岸曲折,港湾众多,岛屿星罗棋布。

境内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海湾、岛屿均有分布。

其中山地、丘陵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海洋为陆地面积的8.5倍,兼得山海之利。

境内有大小河流700多条,椒江是最大河流,也是浙江第三大河,全长197.3公里。

全市有大小港口21个,海门港、健跳港和大麦屿港经交通部批准,总称为台州港,是现代化的国际大港。

2001年,台州港完成吞吐量1397.7万吨。

台州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黄鱼、小黄鱼等数十种经济鱼类及对虾、梭子蟹和大量的贝壳类海产品。

台州众多的港湾为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理想的场所。

目前,集火电、水电、核电、潮汐电、风电于一体的台州湾综合能源小区已初步建成。

台州发电厂为全省第二大火电厂。

天台桐柏抽水蓄能电站、三门核电站、华能玉环电厂建成后,台州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

台州是中国著名的果品基地。

黄岩蜜橘历史悠久,名闻遐迩。

玉环柚(文旦)为世界四大名柚之一,已连续8年在中国柚类评比中夺冠。

临海无核蜜橘、黄岩东魁杨梅、仙居仙梅享誉中外。

有11个品牌的水果获浙江省优质名牌称号。

台州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1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8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217亿元,增长13.7%。

全市财政总收入65亿元,增长22.3%。

自营出口总额15.4亿美元,增长34.8%。

台州是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

农业经济中,粮食与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60:40。

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总量全省第一。

工业经济是台州经济的主体。

工业支柱产业有电力能源、汽摩配件、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新兴材料、鞋帽服装。

台州是全国精细化工、人造水晶、工业缝纫机、抗肿瘤药、留体激素及避孕药、头孢类药物、冷柜、压力锅、汽车摩托车及其模具和配件的重要生产基地。

“钱江”、“苏泊尔”、“飞跃”和“星星”为中国驰名商标。

“星星”冷柜和“双鹿”空调获国家免检商品称号,“钱江”、“海正”列入全国520强。

台州市共有23个工业产品获浙江省名牌产品称号,有24个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

台州自古以“海上名山”著称,山奇水秀,风光旖旎。

旅游资源丰富,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各60多处。

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和神仙居,国家4A级旅游区长屿硐天,省级风景名胜区桃渚、方山南嵩岩及大陈岛、大鹿岛海上公园,天台县的国清寺、临海市台州古城和桃渚抗倭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台州市确定为浙江省城市化格局中的大城市和一级经济亚区中心。

2000年,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发展大工业、开发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的战略目标,把台州定位于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大城市。

台州第二次腾飞的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科工贸发达的现代化滨海城市。

改革的台州盼科技,开放的台州盼人才,台州是您创业的乐园!港口海岸线漫长,港湾优良,历来是对外交往的海上门户。

早在公元230年,东吴孙权派遣大将卫温、诸葛直率军队2万余人,从章安(今台州市区海门港北岸章安)出发,经略夷洲(今台湾),标志着大陆对台湾开始行使管辖权。

全市现有大小港口21个,以台州湾的海门港、三门湾的健跳港和乐清湾的大麦屿港“三湾三港”为主体。

位于市区的海门港,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宋理宗时就有日本商船出入,19世纪起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海上贸易口岸。

1989年,国务院批准海门港为中国对外开放港口。

2001年,国家交通部批准台州市港口统一冠名为台州港,并确定台州港是以海门港区为中心,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为南北两翼的多功能、全方位、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大港口。

海门港区岸线顺直,港域开阔,南北两岸规划岸线长4500米,目前建有万吨级等各类码头81座,其中千吨级至万吨级码头20座,年吞吐能力2000万吨,辟有国际定期集装箱航班;大麦屿港区属国家二类口岸;健跳港区曾被孙中山先生称之为“实业之要港”,在《建国方略》里定为“东方第九渔业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