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1_现代婚姻观vs传统婚姻观
1_现代婚姻观vs传统婚姻观
择偶观的差异 结婚观的差异 离婚观的差异
A
B
C
D
生育观的差异
E
家庭分工观念的差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2 婚 姻 观 差 异 的 表 现
择偶观的差异
择偶方式:“60后”普遍支持将自由恋爱应该 是结婚的主要方式,但如果子女不能“按时” 选择好伴侣,父母认为他们的人生阅历能够 弥补子女经验的不足,因此出现“催婚”甚 至主动帮助子女相亲的情况;“90后”的婚姻 自主意识则越来越强。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3 婚 姻 观 产 生 差 异 的 原 因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带来的平等原则和契约精神开始深入人心, 婚姻中的男女不再是相互依赖的一块铁板,而是在 契约中互动的独立的个人。
社会流动频率增加 按照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人员的流动成为历史的 必然。社会流动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网络,结识配偶 的途径也开始向“社交网络”转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4 对 婚 姻 观 差 异 整 合 的 思 考
辩证看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正确认识矛盾的两 个方面,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前提。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婚姻观代际差异的客观存在,正视这种差异 的内在矛盾,即它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之处。 积极意义:权利意识不断提高;两性地位平等化;婚姻自由度不断提高; 消极意义:性观念过度自由,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稳定性;家庭功能有所减弱。
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 自由主义呼唤人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注重发现和宣扬个人价值的意义。这一取向 反映在婚姻观上,即认为婚姻成为个人对某种生活模式的自由选择。
女权主义的影响 新时代女性越来越多地选择依靠教育和努力工作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争取独立生活的资本,而 不是在婚姻中获得情感和物质的依赖。
“90后”:崇尚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婚姻相处模式。女性希望自己在为家庭贡献经济力量的 同时,也能适当减少承担家务,在面对个人事业发展时,男性家庭提供的更多是支持而不是 阻碍。而“90后”男性也不再以传统的女性标准要求自己的配偶,他们也愿意给予另一半更多 的发展空间和自由,“90后”夫妻仍可能因为家务分配而产生分歧,但大多都依靠聘请家政或 者父母帮助而得到问题的解决。
择偶标准:物质条件是“60后”相当关注的一 条标准。当他们如果找不到符合经济要求的 伴侣时,便退而求其次追求传统的门当户对 标准;“90后”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纯 粹的爱情、经济条件、价值观的共鸣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2 婚 姻 观 差 异 的 表 现
结婚观的差异
“60后”:通常都是在28岁之前结婚,最晚也不会超过30岁。晚婚也往往是由于工作或家庭等客观 因素,而不是个人的主动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3 婚 姻 观 产 生 差 异 的 原 因
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 “个人本位”婚姻观强调个人利益和发展在婚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婚姻虽然以爱情为基础, 但实质仍是一种非血缘的契约关系,而契约意味着平等与获利。无论是物质利益和情感利益,夫 妻双方理应在婚姻关系中获得更好的回报,而不是因为婚姻而牺牲个人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1 综 述
图:2014-2018 年结婚率和离婚率
数据来源:2018 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1 综 述
图:离婚案件中原告性别比例
图:离婚纠纷中的法院判决结果
数据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2 婚 姻 观 差 异 的 表 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3 婚 姻 观 产 生 差 异 的 原 因
美国学者摩尔根说过:“家庭是一个能动的要素,它从不停止在一个地方,而是随着社会由低级 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从低级形态发展到高级形态。”(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A
B
社会制度的影响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对爱情与婚姻赋予了美好的期望:“男性在生活中 再不需要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利的手段去买得妇女;而女性除了真实的爱情之外,再也不需为 了其他某种动机而委身于男子或因对经济后果的恐惧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2 婚 姻 观 差 异 的 表 现
家庭分工观念的差异
“60后”:女性可以独立工作,但是相夫教子是一个女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一旦结婚生子,女 人不能为了工作而对丈夫孩子不闻不问,甚至必要时为照顾丈夫和孩子而牺牲自己发展事 业的机会。至于家务方面,男性可以分担,相互理解。这比起过去完全的“男主外、女主 内”,已经是比较进步的思想了。
婚姻观: 婚姻观是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考察社会变化的主要角度之一。婚姻观的形成是人社 会化过程的一个侧面,反映的是人如何在社会生活之中接受并形成自己对婚姻家庭的观念和态度。 社会总是不断在变化发展的,尤其对于建国以来几乎每十年都有一次发展质变的中国来说,不同 时期出生和成长的两代人,必然经历着不同的社会景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都会出现相当明显 的代际差异。
“90后”:生育不再是维系一段婚姻必须要做的事,完全是 个人自由,只要夫妻双方意见一致,选择丁克就无可厚 非。“90后”拥有生育二胎的机会,但他们普遍根据自己的 事业发展情况和家庭经济情况来考虑是否选择要二胎。 在“90后”眼中,个人的发展同样重要,他们很少会为了养 育下一代而使自己做出事业或兴趣上的退让和牺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3 婚 姻 观 产 生 差 异 的 原 因
社会制度的影响
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 子辈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父辈群体。出于客观的就业压力或者主观自我发展的意愿,不少年轻人 选择了继续深造。这也就大大延迟了子辈们的工作年龄,进而也在客观上推迟了婚育年龄。 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影响 包分配的取消。大学生“自主择业”、企事业单位与个人双向选择的制度增加了竞争压力。迫使许多 年轻人不得不在工作上付出大量的时间,也导致晚婚、不婚的出现。 生育制度的影响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大部分“90后”为独生子女,父母长辈的疼爱加剧对自我体验感的重视,他 们渴望通过婚姻满足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发展需求,而反对为了婚姻家庭牺牲个人的利益。
”90后:坚持“和则结,不和则离”的理念。认为感情是维系 婚姻最主要的纽带,更多考虑的是婚姻中的个人感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2 婚 姻 观 差 异 的 表 现
生育观的差异
“60后”:生育孩子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必然要求,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和期望,只有生育 了孩子才是在真正意义上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不能理解丁克家庭存在的意义,认为结婚 成家养育下一代才是一个人应尽的本分。
“90后”:“没有应该结婚的年纪,只有想要结婚的人。”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90后”在婚姻 家庭之外拥有更多的个人选择,他们的结婚年龄比起“60后”有明显的延迟。
离婚观的差异
“60后: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婚姻中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不希望子女因为婚姻中的摩擦受到委屈;另一方面又认为没有原 则性过错的情况下,不要轻易选择离婚。
现代婚姻观vs传统婚姻观
REPORT
目录
01
综述
02 婚姻观差异的表现
03 婚姻观产生差异的原因
04 对婚姻观差异整合的思考
04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1 综 述
历史背景: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数次大的变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仅用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样的变化历程使身处其中的中国人的 思想因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在婚姻观方面尤为显著。
推动差异整合
坚持双效沟通的原则: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宽容原则 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作用,积极宣传健康向上的婚姻观;加强对电视、
网络等媒体的指导和监管,鼓励创造出宣传和谐婚姻观的作品通过娱乐文化生活来潜移默化地 影响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与研究
05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