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轨道维修知识

轨道维修知识


中波
3~30m非周期 性
12.5m及25m等 与轨长有关的 周期性
1~40mm
高低、轨向、扭曲、 水平、轨距
接头、焊缝处道床沉 降形成的周期性高低 不平顺 路基、道床不均匀沉 降,中跨桥梁挠曲变 形桥梁、隧道头尾刚 度差异
1~30mm
长波
30~100m
1~60mm
轨道几何尺寸验收标准
项目 轨距(mm) 轨距变化率 水平(mm) 三角坑(水平变化率) 5m/30m 高低(mm) 150m/300m 10m人工拉弦线 5m/30m 轨向(mm) 150m/300m 10m人工拉弦线 验标 ±1 1/1500 1 2mm/2.5m 2 10 2 2 10 2
按不同激扰方式轨道不平顺
垂向轨道不平顺:高低、水平、扭曲、轨 面短波不平顺;钢轨轧制校直过程中形成 的垂向周期性不平顺。 横向轨道不平顺:轨向、轨距;钢轨轧制 校直过程中形成的横向周期性不平顺。 复合不平顺:轨向水平逆向复合、曲线头 尾的几何偏差。
荷载作用方式下不平顺
静态
动态
不同波长轨道不平顺
动态评价指标
• ⑴ 轨道动态检测无Ⅰ级及以上偏差; • ⑵ 轨道动力学检测无超标处所; • ⑶ TQI值,低速轨检(七项指标)3.6以内, 高速轨检(四项指标)2.1以内,单项指标 宜控制在0.5以内; • ⑷ 轨道动态检测波形平顺,无突变、无周 期性多波不平顺。 • ⑸ 动车添乘无明显晃车。
正线道岔单独测量时,与两端线路搭接长度不 少于35m。最终调整前,道岔直股应与两端各不 少于150m正线一并测量,以控制道岔整体平顺性, 特别是控制好300m长波不平顺。
⑷轨道、扣件必须处于良好状态; ⑸在轨道静态测量之前应对CPⅢ控制网进行复测 (6)核对线路设计平、纵断面资料,重点复核轨面高 程、轨道中线、坡度、竖曲线、平面曲线、曲线超 高等关键参数。
缓和曲线零缺陷调整,静态几何尺寸高精度,特别是 方向、水平(超高)务必严格控制,实现平顺过渡。与
缓和曲线衔接的150m直线段轨道精度务必达标,尽可
能使与曲线上股(高股)同侧的钢轨比另股钢轨略高 1mm。切忌在缓和曲线头出现反超高和反弯。
圆曲线方向、超高应严格控制。
曲线全长范围内钢轨外口扣件与轨底外侧必须密贴 (特别是曲上股),扣件扭力矩必须达到设计要求。
某道岔各项几何尺寸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均在维修标准内,但是直向过 岔时仍有晃车现象,采用轨检小车对道岔前后线路及岔区直股高低和 方向结果如下:
4
1 0
3
高低不平顺/mm
方向不平顺/mm
-50 0 50 100 150
-1 -2 -3 -4 -5 -50 0 50 100 150
2
1
0
-1
岔枕号
岔枕号
不平顺进行检测后发现,该道岔正好位于波长为80米的高低不平 顺中,不平顺幅度约为4mm,同时还位于波长为82米的方向不 平顺中,不平顺幅度约为5.5mm,这就是引起该道岔晃车的主 要原因。

+3,-2 3 3 3 3

+4,-3 5 4 5 4

+6,-4 6 6 8 5

+7,-5 7 7 10 6

+8,-6 8 8 11 7
高 低(mm)
120m波长 轨 向(mm) - -
4
4
7
6 1.0 0.6 1.2
9
8 1.5 0.9
12
10 2.0 1.5
15
12 2.5 2.0
车体垂直加速度(m/s2) 车体水平加速度(m/s2)
轨距变化率(基长2.5m)(‰) 1.0
350km/h线路轨道质量指数(TQI)管理值
项 目
高 低
轨 向
轨 距
水 平
0.7 — —
扭 TQI 曲
0.7 — — 5.0 — —
波长 范围 42~ 2.0 1.5 120m ×2 ×2
1.5~ 0.8 0.7 0.6 42m ×2 ×2 — —
注:波长为1.5~42m的单元区段长度为200m;波长为42~120m的单元区段长度为500m。
检测位置
降低值(mm)
轨头宽度(mm)
心轨尖端
距心端389mm 距心端1225mm
16
4 0
0
22.5 50
高速铁路道岔精调维护
2 道岔几何尺寸的精调 (2.1) 道岔外部几何尺寸的调整 高速车辆车体的自振频率多在1~1.5Hz, 300km/h~ 350km/速度区间内易引起车体谐振、使车体平稳性恶化的 不平顺波长约为80~100米。 而高速18号道岔全长仅69米,若采用过去常规的10或20米 弦长进行道岔几何不平顺的检测,将无法获取长波不平顺 状态。
(参照科技基[2008]65号
长弦测量矢高差的容许偏差管理值
项目 基线长(m)
480a 高低
测点间距(m)
240a
容许偏差(mm)
≤10
48a
480a 方向 48a
8a
240a 8a
≤2
≤10 ≤2
注:当基线长为30m时,相邻测点距离为5m时的实际矢高差与设计矢高差的偏差不得大于 2mm;当基线长为300m时,相邻测点距离为150m时的实际矢高差与设计矢高差的偏差不 得大于10mm。
• 坚持以直股为主的原则;
道岔精调维护 • 1 道岔结构不密贴病害的整治
高速铁路道岔精调维护
• 从尖轨始端到跟端设计岔枕中心位置处直基本轨 与曲基本轨工作边的距离,对比铺设图上数据, 调整框架尺寸,偏差控制在±1.0mm; • 检查基本轨轨底边缘轨距块离缝情况,对存在离 缝的进行更换,保证框架不发生变化。
• 列车运行速度越高,乘客对舒适度的要求 也越高 • 中国铁路轨道管理从运行安全性管理向舒 适度管理过渡 • 长波长及变化率主要用于评价列车运行的 乘坐舒适性
• 变化率是轨道不平顺局部波形特征描述的 方法之一,其反应的是幅值的变化快慢, 不同于单纯的幅值大小
• 轨距变化率是以2.5m 基长轨距测量值的差 值与基长的比值
高速铁路道岔精调维护
高速铁路道岔精调维护 • 结合道岔高低、水平情况,调整轨下调高 垫片及滚轮调整片,使尖轨或可动心轨轨 底与滑床板间隙不超标
高速铁路道岔精调维护
控制尖轨心轨降低值: 尖轨及心轨顶宽20、35mm等控制断面与基 本轨、翼轨的相对高差做了严格规定,其 偏差不得超过1mm。
350km/h 18号无砟道岔(客专线(07)009)尖轨降低值(单位:mm)
• ⑴减载率,导致减载率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轨面高低短波不 平顺(波长0.1~3.0m,波幅0.5~1.0mm),直接原因 主要表现为接头平顺性不良、扣件缺陷或轨下支撑刚度突 变等,应根据检测情况,及时到现场检查确认后妥善处理。 • ⑵横向力是对轨道破坏的主要因素,导致横向力偏大的主 要原因是轨向连续多波不平顺、轨向与水平的复合不平顺、 接头支嘴等,应根据现场检查情况及时处理。 • ⑶脱轨系数,直接危及行车安全,必须立即处理。目前检 测情况绝大部分都是因为减载造成。 • ⑷横向平稳性,舒适度指标,连续小轨向影响较大。 • ⑸垂向平稳性,舒适度指标,连续小高低影响较大。
轨道静态调整 -静态调整量计算
轨道静态调整 -扣件
扣件应安装正确,无缺少、无损坏、无污染、无 空吊,扭力矩达到设计标准(±10%),弹条中部前 端 下颏与轨距块凸台间隙≯0.5mm,轨底外侧边缘与 轨距块间隙≯0.3mm,轨枕挡肩与轨距块间隙 ≯0.3mm。
轨道静态调整 -曲线
轨道静态调整 -道岔
道岔测量和调整的程序与区间轨道总体上是一致的,由于道
岔结构比区间轨道要复杂,所以还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调整前,全面检查各项密贴状况(钢轨外口轨底与垫板挡肩, 顶铁与尖轨、心轨轨腰,尖轨、心轨轨轨底与滑床板,尖轨与基
本轨,心轨与翼轨,扣件弹条中部前端下颏与轨底顶面);
• 调整前,检查所有钢轨接头平顺性,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 调整后,道岔各项几何尺寸、平顺性指标必须满足要求;
(2.2) 道岔内部几何尺寸的调整
对道岔内几何尺寸进行调整时选直尖轨 为基准股,拉长弦线控制直基本轨轨向。 起道作业时,直、曲股同时起平,保证 可动心轨辙叉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并做好 辙叉前后及曲股顺坡。 改道作业时,4mm之内的轨距调整,通 过更换不同尺寸的轨距垫片进行; 4~8mm的轨距调整,采用调整轨距挡片 与轨距挡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时,应以曲尖轨为 基准调整。调整轨距作业时要注意轨向, 整修后偏差值控制在±1mm。
• 曲率变化率是以18m基长曲率测量值的差 值与基长的比值 1.2 ~ 2.0×10 -6
• 横加变化率是以18m基长车体横向加速度测量 值的差值与车体通过基长所用时间的比值
轮轨动力学检测标准
检测项目 轮轴横向力(kN) 脱轨系数Q/P 轮轴减载率△P/P 横向平稳性 垂向平稳性 评价标准 48.03 0.80 0.80(双峰) 优:≤2.5;良好:2.5~2.75;合格: 2.75~3.0 优:≤2.5;良好:2.5~2.75;合格: 2.75~3.0
轨道静态调整 -轨道测量
高度重视轨道测量工作, 确保测量数据真实可靠。
⑴测量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⑵测量仪器必须满足精度要求; ⑶测量方法、设站精度等必须科学、合理; 设站精度应不低于1mm,一次测量长度不宜大于 60m;两站重叠不少于10根轨枕;一天测量长度 不宜超过600m。
轨道静态调整 -轨道测量
高速轨道维修养护
相对精度控制的包括轨道几何尺寸控 制和轨道线形控制(平顺性)两个方 面。 轨道平顺性不仅应包括高低、轨向的 长、短波偏差,还应包含轨距、水平、 中线、高程变化率。
• 轨道不平顺:是指轨道几何形状、尺寸和 空间位置的偏差。 • 凡是直线轨道不平、不直,与轨道中心 线位置和轨道髙度、宽度正确尺寸的偏离 ;曲线轨道不园顺,偏离曲线中心线位置 ,偏离曲率、超高、轨距的正确数值,偏 离顺坡变化尺寸等的轨道几何偏差。 • 通称轨道不平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