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写作教学方法略谈

写作教学方法略谈

写作教学方法略谈
发表时间:2009-03-18T17:43:53.030Z 来源:《中华现代教育》2009年第1、2期合刊供稿作者:白艳红[导读] 引导观察,丰富素材。

学习写作首先应从观察入手。

引导观察,丰富素材。

学习写作首先应从观察入手。

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素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就看你能不能做到信手拈来。

当然,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交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一、要关注生活中的小题材。

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有“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素材,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

但是,学生经历的往往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等。

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

因此,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

二、要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结合。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是遇到新鲜的感受,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我认为,当学生进入初中时,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

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

学生通过观察得到的素材,教师要引导他们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三、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学生写作需要有语言的积累。

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

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

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在抓语言积累上,我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有时我还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制作“阅读卡”,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从小练笔入手,适当增加训练量。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

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记叙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

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小练笔固然重要,大练笔也同样不可缺少。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

这样的作文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它没有时间的限制。

学生的写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才产生。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的记录下来。

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从而形成一篇完整、出色的文章。

总之,写作教学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它要求教师有极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去,在不断钻研、探索、发现中补充和完善,以寻求更适合学生写作发展的教学思路,这一过程很艰辛,但乐趣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