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一、消费需求的转变促使经济转型二、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内在要求三、文化产业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详细内容参见书3-6页)
第二节
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以文化产品及其活动为主体对象,按照工业标准从事文化
产品的生产、再生产、储存、分配并提供相关管理服务的行业。

最早提出“文化产业”的人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霍克海默
文化产业管理的定义: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
经济活动的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内容:对文化产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活动的一般
规律的总结,以及文化产业经济活动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规律的分析。

人类财富分为:一、是原材料等物质资源通过体力劳动形成的物质载体
二、是品牌、造型、技术等要素在脑力劳动的凝结下形成的精神内容。

人类劳动的一般结果必然有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一是物质形式。

公共产品的概念:是指由政府或者非营利性机构免费或低费提供给
消费者使用的物品与服务。

准公共产品的概念:是指公共性与私有性两者兼备,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之间的物品与服务。

私人产品的概念:是指消费者支付了一定的费用就取得其所有权的,并排斥他
人消费的物品与服务,这类产品由企业提供。

微观管理的概念:涉及企业内部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等基本的管
理职能和过程。

文化产业管理的中观层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协
调问题;二是文化产业各行业的管理与协调发展问题。

宏观管理和调控的主体是
国家,宏观管理的具体执行这是各级政府机构。

文化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任务:保持产业工序的基本平衡,促进结构优化,引
导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宏观管理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精神需求
和消费的多样性,造成供给和需求结构上的矛盾;二是从经济系统整体来讲,伴随
着经济总量的波动,发生着需求结构的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总体结构调整
起到促进作用。

第三节
文化产业管理的基本原则:1、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公益性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分离的原则 3、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原则
二、文化产业管理的目标
宏观管理目标规定了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向。

宏观管理的目标:1、建立健全文化产业管理机制,促进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 2、推动文化艺术的本体发展,丰富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
3、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总体产业结构的提升
4、促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5、促进文化产业的收入分配的合理化
6、制定国家文化战略,宣扬本国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和对话
中观管理对地区和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对地区和行业市场进行规范。

中观管理的目标:1、形成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主导性行业
2、促进地区主导文化行业发展的产业聚集和关联
3、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形成文化产业的对外辐射和吸引
微观管理则是对微观主体内部各项经营活动的协调。

微观管理的目标:1、建设组织发展的资源基础,实现组织的可持续性增长
2、形成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
3、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管理骨干和业务骨干
4、形成具有持续创新动力的组织文化
三、文化产业管理的主要手段:1、行政手段 2、社会监督与引导手段 3、法律调控手段(国家常用的手段) 4、经济手段 5、技术手段
第四节
文化产业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一、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四、文化研究与经济管理研究
第一章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管理
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属性。

我国与西方文化监管模式上的差异:1、西方主要是通过法律监管,采用事后
监管的模式 2、政府文化意识形态的管理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事前的监管和干预。

国家意识形态在企业文化管理中的价值功能:
1、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建设的纲领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价值目
标和指标,极其有利与企业文化管理提高职工素质目标的实现。

2、国家意识形态“四有新人”的建设目标,实际上也是企业文化
管理对职工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3、国家意识形态培养国民忠诚的品质以及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
的价值要求,对于企业文化管理培养企业职工对企业的忠诚以及自觉的提高专
业和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企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微观主体,微观企业的文化管理目标
实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目标才能落到实处,而这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的。

5、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其他国家不同,有其特殊性,即国家意
识形态管理的投入不仅表现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也表现在软
件建设上。

6、国家意识形态对企业文化管理活动的经济和文化的意义表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管理活动离不开国家意识形态的
指导及其所提供的价值理念。

第一节
从制度经济学角度看,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形态是一种节约机制 2、意识形态在相互冲突行为之间的选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意识形态以“维持”和“创新”两种方式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4、任何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克服“搭便车”(意即不负任何费用从他人那里得到好处)的问题,
其基本目的在于促进一些群体不再按有关的成本与收益的简单的,享受主义和个人
计算来行事。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指一些专门机构的形式,包括:
宗教、教育、法律、政治、工会、信息、文化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文化产品以两种物化形态存在:一是既有物质形态又有文化符号并用于交换的文化物品;而
是以交换为直接目的向社会提供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它除了传统的艺术表演外,
还包括旅游、网络、策划、培训等广泛的文化服务。

第二节
一、意识形态管理的政治功能
1、首先是政府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宣传,通过各种工具,如文
艺、教育等,来赢得公民对其统治地位、权力结构、社会制度
的心理认同和支持,达到政治合法化的功能。

2、 3、其次是意识形态管理的政治动员功能。

是意识形态的政治团结功能。

二、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协调功能政府意识形态管理的范围应该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是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产品的管理。

它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要面向大众与市场,通过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建设向社会提供私人所不能生产的公共性文化产品,并通过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推进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精英文化
和高雅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政策规范和监督,协调主流文化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三、对大众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协调功能第三节制度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管理功能: A.把利益冲突改变为利益协调,权责
对称,将一种具有“外部性” 
如产
成本或收益的行为尽可能并恰如其分的“内在化” 
权制度。

, B.协调与管理经济人行为及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最终达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平衡,高效率运行。

C.制度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
管理功能,即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建设,达到治理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合法权益,
合理配置风险的社会目标。

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管理的主要机器——大众媒介被赋予两项主要的
政治任务:培植良好的市民价值观,传播促使民主政府恰当行使职能的必要新闻、观点、辩论。

西方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监管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1. 早期的文化监管着重于对图书、报刊等纸质媒介的监督。

(从 15 世纪中期——19 世纪)2. 无线电和电子技术的发展(20 世纪初——20 世纪 80 年代) 3.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文化监管机构 1.设置专门的文化部门或者行业
管理机构 2.公安、海关、邮政、工商等机构。

3.情报、安全、国防等部门。

4.税务部门 5.教务部门 6. 通讯部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