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就是人们主动地、独立地发现新的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

它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思维的独创性;二是思维的多向性;三是思维的深刻性;四是思维的敏捷性。

对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我也进行过一些研究,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与众人、前人有所不同,独具卓识,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能力破陈规,锐意进取,敢于向旧的传统习惯挑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向创新过渡,培养学生的独特性。

例如:在教环形面积时,出了这样一道题:大圆的周长为628厘米,小圆的周长为314厘米,求环形的面积(如下图)。

师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呢?
一个学生回答说: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可以求出环形的面积,形式是:
3.14×[628÷(3.14×2)]2-3.14×[314÷(3.14×2)]2
=23550(平方厘米)
另一位学生回答说:环形的面积也可以这样计算,把这个环形剪开,变成一个梯,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可以求出。

因为把环形剪开后,上底是大圆的周长,下底是小圆的周长,高是两圆半径之差,因此可列式为:(628+314)× 23.14314-628 ÷2=23550(平方厘米)。

这位学生通过大胆尝试、想象,创造出一种独具一格的解法,实在令人佩服。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经常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思维的多向性
思维的多向性表现在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它包括顺向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

以解答应用题为例,顺向思维是根据数量关系,通过已知条件提出所解答的问题,它的特点是由因导果。

传统教学中解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典型的顺向思维。

逆向思维则是执果索因,横向思维在应用较普遍的是一题多解。

例如:100克花生可榨花生油28克,2000克花生可榨花生油多少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出多种解法:
(1)(28÷ 100)×2000
(2)28×(2000÷100)
(3)28:100=X :2000
(4)2000×28%
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这些解法进行归类,使他们发现,解法(1)是按归一法求解的;解法(2)是按倍比法求解的;解法(3)是用比例方法求解的;解法(4)是按百分数应用题求解的,其中28%是含油率。

纵向思维多采用由浅入深的方法逐步开拓思维。

例如:有一段路修了 51 ,还剩下28米, ?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提出那些问题呢?(1)这段路有多长?(2)修了多少米?(3)剩下的比已修的多多少米?(4)已修的是剩下的几分之几?(5)剩下的是已修的几倍?(6)已修的比剩下的少几分之几?(7)剩下的比已修的多几倍?……
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四通八达的认识网络系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加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形象、本质特征及其联系的认识,达到透彻理解的程度。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出示长方体教具。

师问:我们已经学过长方体的特征了,大家一齐来推导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式,怎么样?
学生很快就推出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宽+长×高+宽×高)×2。

接着,我问:同学们,除此之外,还可以怎样来计算长方体表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后,一个学生回答说:“还可以这样计算:长×宽×2+(长+宽)×2×高。

”另一个学生回答说:“还可以这样计算:长×宽×2+底面周长×高。


可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和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就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掌握了一般表面积计算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对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认识更深刻,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表现在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因素,寻求更佳的解题方法,解题速度快,且灵活。

例如:挖一条长800米,宽3米,深2米的水渠,原计划15天挖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挖25%,可以提前几天挖完?按一般解法是:先求出水渠所要挖的土石总方数,再求出原计划每天挖土石多少方,然后再求出实际每天挖多少方,用土石方总数除以实际工作效率,求出实际需要的天数,最后再求提前几天完成。

即15-800×3×2÷[(800×3×2)÷15×(1+25%)]=3(天)。

这题用不同方法去解答,就显得快捷、简单了,如:先求实际工作效率占原计划的百分之几?接着转换为实际工作时间比原计划少百分之几?就能求出提前几天完成。

即:15×[1-1÷(1+25%)]=3(天)。

又如:一道
工程问题的应用题。

“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单开甲管21
小时可以把一池水灌满,单开乙管31小时可以灌满,单开丙管51
小时可以灌满,如果三管齐开,灌满水需要多少小时?按一般工程解
法,把全池水看作“1”得:1÷(1÷21
+1÷31+1÷51)=101(小
时),如果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去分析,即把21
小时灌满一池水,
看成一小时灌满2池水,31
小时灌满一池水,看成一小时灌满3池水,51
小时灌满一池水,看成一小时灌满5池水,然后,再求
一池水要灌多少小时,列式为:1÷(3+2+5)=101
(小时)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可以说明,如果注意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克服定势的影响,不按常规思路,而是根据题目的特征,灵活地寻求解题的捷径,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