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88.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教案】

0588.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18 古诗二首【教案】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想象”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这3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七”。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选材经典,语言生动,充满儿童情趣。

本单元最主要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讲解课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学生想象描写的画面;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课后习题,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说话。

本单元第一次提出了默读课文的要求,起步阶段的默读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试着做到不出声地读。

“语文园地七”通过识字、字词句运用、想象的写话练习、形近字和同音字的展示台、《数九歌》的积累和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等多种形式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本次写话练习,以猫和老鼠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猫和老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小动物,可以引导学生从动画片、图画书等多角度地解读它们之间的关系。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二首2《夜宿山寺》用夸张的手法和绝妙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夜宿山寺,身临高处的独特感受。

《敕勒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草原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1.认识3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5个生字,会写22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夜宿山寺》《敕勒歌》。

3.学习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

4.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雾说话时的语气,体会雾的淘气;在想象中续编故事,感受雪孩子的勇敢善良。

5.通过句子的对比朗读与抄写,感受语言表达的具体生动。

雾在哪里 2 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雾的变化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

雾把大海、天空、城市等景物依次藏起,呈现出大雾笼罩下世界一片朦胧的景象。

雪孩子 2 雪孩子陪小白兔玩,给小白兔带来了欢乐。

小白兔的家着火了,勇敢的雪孩子从大火中救出了小白兔,而自己却化成了一朵白云。

课文富有童趣,意境优美,同时将水的变化常识融于故事之中。

语文园地七 4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和我爱阅读1.联系生活,学习与自然风光有关的4组词语,认识9个生字。

2.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积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8个四字词语;学习拟人句,体会句子的有趣。

3.能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编写故事。

4.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复习巩固易错字。

5.积累民谣《数九歌》,阅读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

18古诗二首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似、庐、笼、盖、苍、茫”12个生字,会写“危、敢、惊、阴、似、野、苍、茫”8个生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体会作者的情感。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通过图文结合、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体会作者的情感。

1.把握特点,识写生字本文要求会认读的生字有12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有8个,其中“危、惊、似、苍、茫”既要求会认读也要求会写。

针对生字本身的特点,以多种方式进行识记。

认读“宿、寺、恐、惊”4个生字,宜将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先借助拼音读一读,读音上要特别注意“宿、寺”是平舌音,“恐、惊”是后鼻音,要读准。

然后,理解字义,用字组词说一说。

“危”是会意字,可以结合字源、字形来理解。

“敢”与“取”容易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进行区别。

2.朗读诗句,想象画面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从而理解古诗,这种方法始终贯穿于教学中。

教学时,学生在充分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结合课本图片想象画面,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把想象的画面描述出来。

教学《夜宿山寺》时,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和李白一起,此时正站在“危楼”之上,举目远眺,你们会看到什么呢?教学《敕勒歌》时,引导学生结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想象草原辽阔的景色。

3.描述画面,表达运用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想象画面之后,如不能一下子表达出来,可借助多幅相似的图片,或悠扬的音乐,入情入境地进行想象说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预习提纲(1)借助拼音读课文,初步了解诗题的意思。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和会写字。

(3)再读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夜宿山寺》课时目标: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

一、诗人导入,理解诗题。

1.直入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古诗二首。

2.介绍诗人:李白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被称为“诗仙”。

他的很多诗都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如我们都很熟悉的《静夜思》。

(师领诵,生齐背)(多媒体出示:李白图片)课件出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

其诗风格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富有浪漫主义精神,有“诗仙”之称。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3.结合写作背景导入新课,理解诗题《夜宿山寺》。

过渡:李白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写诗的人,他去过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到过天门山,写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一次,李白在山西大同悬空寺游玩,晚上借宿在寺庙里。

夜深了,李白站在寺院的楼台上,仰望满天的星星,觉得美丽极了。

于是,他展开美妙的想象,写下了一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夜宿山寺》。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1)强调“宿、寺”为平舌音,引导学生注意“诗”和“寺”的区别,再齐读诗题。

(2)理解诗题。

(时间:夜。

地点:山寺。

事件:宿。

)(3)理解“宿”的含义,说说诗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抓诗题,引关注,助理解。

诗歌的题目往往藏着很多信息,从诗题入手,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初读诗歌,学习字词。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重点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3)示范读:老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课件出示: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指名读:点3名学生朗读。

(发现问题,师生一起纠正)(5)齐声读: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2.学字词。

(1)强调易错字音。

①通过“晨”“震”“振”的读音,进而强调“辰”是翘舌音、前鼻音。

②“恐、惊”是后鼻音、形声字,可借助部首帮助理解字义。

(2)摘苹果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苹果树)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

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必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本环节还利用规律归类识字,强化学生的记忆。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山寺给自己的印象。

(高耸入云)2.学习“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随文学习“危”。

①通过组词,了解“危”现在大多指“危险”的意思。

②出示“危”的字形结构:中间的“厂”代表山崖,上面的部分代表一个人站在山崖上,下面是一个跪坐着向山崖之上看的人:啊,那个人站在这么高的山崖上,太危险了!“危”的本义是表示“高”。

(板书:“危楼”即“高楼”)(2)找找句中有哪些字词写出了楼之高。

①高百尺。

(板书)质疑:一米等于三尺,这座楼真的有33米,相当于11层楼那么高吗?明确:“百尺”是虚指,这里运用夸张的写法,形容楼很高。

想象:想象诗人站在山顶寺庙的高楼上远眺时的感觉,并说一说。

②摘星辰。

(板书)理解:“星辰”是日、月、星的总称。

想象:诗人站立处离天很近,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到星辰。

体会诗人想象力的丰富。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朗读时强调“高”和“可”字,突出楼之高。

3.学习“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继续体会“楼之高”。

提问:此时,诗人应该是很高兴的,那他为什么不敢大声说话呢?(板书:不敢)明确:因为担心惊动天上的神仙,“恐惊天上人”。

(板书:恐惊)这更加说明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不远,突显楼很高。

(2)随文学习“敢”。

“敢”与“取”容易混淆,可通过口诀“耳朵上面挂上钩,右边反文不是又”进行区别。

(3)模拟诗人此时的神态,轻声朗读诗句。

注意“高声语”“天上人”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4.背诵古诗。

老师示范背诵,然后点名背、齐背。

小结:夜晚,诗人站在寺庙的高楼上远眺,一边想象着山寺的高耸入云,一边想象着山寺与天上人相距之近。

多么独特的感受啊!设计意图:本环节紧扣“楼之高”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初步感悟夸张手法的妙处。

通过随文识字落实生字的要求,强化基础。

四、指导写字,规范书写。

1.多媒体播放“危、敢、惊”的书写动画,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笔顺、笔画和位置。

2.明确:(1)书写姿势。

强调“三个一”的要求:眼离书本一尺,胸离书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2)书写要点:3.教师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当堂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同桌之间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要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因此,本环节通过写前观察,写后完善,让学生在“看”和“练”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书写能力。

五、实践活动。

1.背诵古诗。

2.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结合教师的讲解,想象画面,画一幅简笔画,并将《夜宿山寺》抄在旁边。

引导学生拓展图文结合的理念,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对诗意的理解,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检测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2课时《敕勒歌》课时目标:1.认识“似、庐、笼、盖、苍、茫”6个生字,会写“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理解诗意,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齐背《夜宿山寺》。

2.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并配乐。

课件出示:3.引导学生描述看到的画面。

(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啊!)4.导入新课。

(1)介绍《敕勒歌》。

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

(2)板书诗题。

生齐读诗题并书空。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诗歌教学注重景的描绘,情的生成。

情景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引领他们迅速地走进诗歌。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读诗歌。

(1)自由读: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合作读:同桌一人读,一人听,重点注意字音是否读准确,不正确的互相教一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