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路径探析——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摘要: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当前,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科学水平有待提高;通俗化程度不够;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必须针对问题,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是一个重大的命题。
从理论上研究这一命题,从而落实这一命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任务。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
”因而大学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群体,他们接受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积极探讨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高校通过普及宣传教育等活动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创新成果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大学生掌握到为大多数大学生理解和接受,并成为他们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的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根据“05方案”的精神,本科、专科必修课程的基本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以上课程,有助于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大学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渠道,在大学生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让学生真正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转变为他们行动的指南,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首先,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
在我国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存在的今天,大众文化低俗化现象严重,我们不能因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话语、大众生活联系起来,就降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品位或者把马克思主义低俗化、庸俗化,而应在保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前提下,全面、正确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缺乏实事求是、科学研究的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甚至为了哗众取宠随意解读,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其次,通俗化程度不够。
所谓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易于为大众理解和接受,诸如将概念原理由抽象、深奥、晦涩变为具体、浅显、形象,使科学理论明白晓畅,深入人心。
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通俗化是大众化的手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做的一些研究和论文,越来越经院化、小众化和边缘化。
具体表现为:“问题越来越高雅,视域越来越狭窄,字眼越来越生僻,概念越来越抽象,语言越来越晦涩,文章越来越难懂”。
有的文章咬文嚼字,有的随意生造概念使人不知所云,有的文章写得越来越看不懂。
“不好好说话”这种现象已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
再次,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
时代的变化日新月异,当前大学生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易于接受新事物。
而有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照本宣科、满堂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在授课内容上,只注重理论的讲解,甚至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导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流于形式,而没有失效。
最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时,也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巨大反作用。
因此,我们要重视形式的作用,把丰富的内容和恰当的形式结合起来。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和改革,比如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缺乏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利用、考试形式单一等等,导致教学的针对性和失效行不强,也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的因素之一。
三、思想理论课进一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师是关键,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内化为他们行动的指南。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进的建议。
1.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这是实现大众化最基本的前提。
这就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静下心来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通过学理化来推动大众化,学术研究是宣传普及的基础,它为后者提供所需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材料。
如果没有学术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理论论证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很容易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庸俗化和简单化,从而使理论丧失说服力和教育功能。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学术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说服力,以科研促教学,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深入。
2.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化通俗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通俗易懂,马克思在整理《资本论》第一卷手稿的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尽可能让做到通俗易懂”[2]99,“不能说这本书难懂”[2]99。
列宁则直接用一个公式,简洁而直观地强调通俗化的重要性,“最马克思主义=最通俗和朴实”[3]442。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这一传统,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树立了通俗化的光辉典范。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上尽量实现表达方式的通俗化,要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学术词语以及以往的精英话语,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理解障碍,平实易懂、幽默风趣、喜闻乐道的语言风格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
“语言是理论传播最重要的载体,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来说,精英话语是一种抽象而晦涩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与普通群众间的距离,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普及的效果和认知程度。
”[4]这就要求在保持马克思主义主义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语言。
3.理论联系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大众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范畴,实践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本质的诉求。
与一切旧思想不同,马克思主义“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求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5]92同时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61所以笔者认为,空洞的说教早已失去任何教育的意义,只能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大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比如政治信仰、思想迷惘、就业问题、恋爱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的程度,只有通过大学生把它应用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来得以确证。
4.加强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教学具体内容,不断进行方法创新,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
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推广名师大班讲授和小班辅导的教学经验,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把已接受的理论自觉转化为行动。
最后,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除了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党团组织建设等途径通力配合,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1]秦宣.问题与对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邵军.从客体角度解读“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