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规范0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规范03

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规范编制:审核:批准:日期:2015年8月21日发布2015年10月22日实施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 I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规范 . (1)1.概述 (1)2.设计原则 (1)3.参考引用标准 (1)4.术语和定义 (2)5.设计要求 (4)6.设计验证 (24)前言本规范规定山东省普天新能源汽车(山东)有限公司开发的专用车辆时的线束设计规范。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产品开发部提出。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批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劲松本规范于2015年8月首次发布。

电动汽车动力系统设计规范1.概述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电动汽车驱动提供能量来源。

由于电池系统是高电压高能量密度产品,在设计电池系统时,主要从箱体设计、电池成组设计、电池安全、以及电池管理系统设计等方面进行。

2.设计原则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以满足车辆动力要求为前提,同时从电池系统自身内部结构和安全设计、电池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池箱外观尺寸:电池箱体尺寸主要根据车辆提供的电池安装空间进行设计,并且要考虑到接插件和机械连接部位的尺寸影响。

电池箱内部尺寸,主要从整体设计考虑,从电池的排布、线束的排布以及电池管理系统尺寸位置、热管理系统尺寸及位置等方面进行设计。

电池箱的外观设计主要从材质、表面防腐蚀、绝缘处理、产品标识等方面进行设计。

(2)电池性能参数:电池系统参数,比如电压平台、额定容量、额定能量、最大可持续放电电流、瞬间峰值放电电流、瞬间峰值充电电流等,在设计时要根据车辆的动力参数和要求进行匹配。

(3)电池管理:动力电池系统管理主要通过电池管理系统完成。

通过制定电池的充放电策略、温度管理策略、报警策略等实现对电池系统的管理。

(4)整车对电池系统的管理:通过整车控制器与电池管理系统的通信进行电池系统的管理。

具体通过制定通信协议完成3.参考引用标准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1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00.11 电池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GB 501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橡皮绝缘电缆第一部分:一般要求GB 5023.1-1997额定电压450/750V及以下聚氯乙烯绝缘电缆第一部分:一般要求GB/T 19666-2005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通则GB/T 18384.1 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1部分:车载储能装置GB/T 18384.2 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2部分:功能安全和故障保护GB/T 18384.3 2001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第3部分:人员触电防护GB/T 18487.1-2001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一般要求GB/T 19596-2004 电动汽车术语GB-T2423.17-1993 盐雾试验方法GB-T2424.1-2005高温低温试验导则GB T 17619-1998机动车电子电器组件的电磁辐射QC/T 413-2002 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QC/T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QC/T 417.1-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1部分定义,试验方法和一般性能要求) QC/T 417.3-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3部分单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4-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4部分多线片式插接件的尺寸和特殊要求) QC/T 417.5-2001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第5部分用于单线和多线插接器圆柱式插接件尺寸和特殊要求)QC/T 238-1997 汽车零部件的储存和保管QC/T625汽车用涂镀层和化学处理层JBT 11141-2001锂离子蓄电池模块箱通用要求ISO 7637 道路车辆-传导和耦合的电气骚扰ISO12405-2《电动道路车辆-锂离子电池组和电池系统的测试规范》SAE J1797 reaffirmed JUN2008SAE J1939 汽车现场总线协议4.术语和定义2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1电池包电池包是一种能量储存装置,包括单体电池,单体电池的组合,单体电池电子部件,高压线路(可含接触器)和过流切断装置(包含电子连接装置),冷却、高压、辅助低压、通信接口,所有的器件通常都安装于一个电池箱体内。

4.2电池系统电池系统是一种能量储存装置,由一个或多个电池包以及电池管理(控制)系统组成。

4.3电池系统标称容量电池系统标准充电后标准放电,标准放电的容量为电池系统的标称容量。

4.4电池系统标称能量电池系统标准充电后标准放电,标准放电的电量为电池系统的标称能量。

4.5电池系统标称电压电池系统标准充电后标准放电,标准放电的电量比标准放电的容量为电池系统的标称电压。

4.6电池系统SOC电池系统的荷电量与电池系统标称容量的比值。

4.7标准环境状态温度为20--25℃,湿度为70~90%相对湿度。

4.8标准充电标准环境状态下,电池系统以1I3(A)电流放电,至电池系统自动终止或发出充电终止命令停止放电,静置1h。

然后在标准环境下以1I3(A)电流充电,至电池系统自动终止或发出充电终止命令停止充电,静置1h。

4.9标准放电标准环境状态下,以1I3(A)恒流对电池系统进行放电,电池系统自动终止放电或发出终止放电命令停止放电。

4.10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电池系统所储存的能量与电池系统质量的比值。

4.11充电速率电池系统SOC从10%充电到90%所需的时间。

4.12电池系统储能效率3电池系统释放出的电量与电池系统储存对应的充入电量的比值5.设计要求5.1整体要求5.1.1基本技术要求1)电池箱内所有连接线阻燃和耐火性能需满足GB/T 19666-2005的要求。

2)电池箱的标识和铭牌明晰,正确,应组装在第一观赏面处,人接触时应清楚可见;标识应符合GB/T 18384.1中4.1条的要求。

3)电池箱的外观、尺寸及材质要满足JBT 11141-2011的要求4)动力连接线应符合GB 5013.1-1997和GB 5023.1-1997的要求。

5)低压控制线路、采集线路的连接器应满足QC/T417.1-2001、QC/T417.3-2001、QC/T417.4-2001的要求。

6)低压控制线路、采集线路的线束应符合QC/T 417.1-2001的要求,材料要求应符合QC/T 413-2002的要求。

7)防水、防尘及安全防护等级应满足JBT 11141-2011和GB/T 18384.3中的要求。

8)单体电池及模组应满足QC/T 743的要求,并且具有国家认可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报告。

5.1.2规格要求总电压:330~360V。

总容量:>75Ah。

5.1.3电性能要求表1 电性能要求45.1.4安全要求单体蓄电池应满足QC/T 743的5.1.11安全性要求;蓄电池模组应满足QC/T 743的5.2.7安全性要求。

5.1.5 低温充电加热5低温充电加热方案:加热功率小于1000W,加热模块供电来源于充电机。

5.2电池管理系统设计要求5.2.1电池管理系统基本功能1)数据采集功能,实时采集总电压、总电流、单体电压、温度等电池状态信息;2)绝缘检测功能,实时检测高压正、负极端对电底盘之间的绝缘电阻;3)电流和功率估计功能,根据温度、SOC和单体电压估计电池最大充放电电流和功率;4)电池荷电状态(SOC)估算功能;5)均衡功能,均衡电流≥100mA;6)热管理功能;7)两个或两个以上的CAN通信接口;8)能通过在不拆开电池箱的情况下进行参数修改、标定及软件升级;9)故障诊断功能,包括温度、电压、电流、绝缘、接触器状态、保险丝、传感器、通信等;10)电池系统安全管理功能,包括过充、过放、过流、绝缘失效、过热、压差、温差等保护;11)故障实时告警功能,故障按紧急程度分为三级。

报警级别顺序定义应统一为从低到高,即一级为最低级别报警,越往上警示级别越高;5.2.2电池管理系统基本技术指标65.2.3电池管理系统保护条件及动作参数表3:故障策略75.2.4环境适应性1)过电压运行满足QC/T 897-2011中4.2.6的要求。

2)欠电压运行8满足QC/T 897-2011中4.2.7的要求。

3)高温运行满足QC/T 897-2011中4.2.8的要求。

4)低温运行满足QC/T 897-2011中4.2.9的要求。

5)耐高温性满足QC/T 897-2011中4.2.10的要求。

6)耐低温性能满足QC/T 897-2011中4.2.11的要求。

7)耐温度变化性能满足QC/T 897-2011中4.2.12的要求。

8)耐盐雾性能满足QC/T 897-2011中4.2.13的要求。

9)耐湿热性能满足QC/T 897-2011中4.2.14的要求。

10)耐振动性能满足QC/T 897-2011中4.2.15的要求。

11)耐电源极性反接性能满足QC/T 897-2011中4.2.16的要求12)电磁辐射抗扰性满足QC/T 897-2011中4.2.17的要求。

5.3、通讯协议设计要求5.3.1通讯格式协议应用层协议遵循SEAJ1939规范,其与CAN协议的29位对应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CAN协议的29位对应关系5.3.2网络拓扑图及节点分配网络拓扑图见图1所示,节点地址分配表见表5所示。

9图1 网络拓扑图网络拓扑说明:1)整车CAN1终端电阻分别加在电机控制器和整车控制器2)充电CAN2终端电阻分别加在电池管理系统和直流充电机5.3.3协议信息1)通讯规范2)数据链路层协议遵循J1939规范,其与CAN2.0B协议的29位对应关系如表1-1所示。

表6 CAN协议的29位对应关系103)网络拓扑图及节点分配网络拓扑图见图2所示,节点地址分配表见表7所示。

图2网络拓扑图网络拓扑说明:整车CAN1终端电阻分别加在电机控制器和整车控制器充电CAN2终端电阻分别加在电池管理系统和直流充电机车载智能终端暂定只接入CAN1,充电时相关数据由充电机发给智能平台4)报文格式1)ID:0x1823A1A911注:“加热模式”,即关闭反接保护。

此时充电机不管模拟电池开或关都能在电子负载上工作BYTE4 :控制BYTE5 :工作模式122)ID:0x1830A9A1BYTE4 :状态标志STATUS3)ID: 0x0800A6A913BYTE0:电池故障1BYETE1:电池故障2BYTE2:电池故障3BYETE3:电池故障4BYTE4:电池故障514BYETE5:电池故障64)ID:0x1000A6A91516说明:直流充电协议按照国标“GBT 27930-2011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