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讲稿)主要内容:一、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来源与发展二、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含义三、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四、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五、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六、水稻强化栽培的应用前景一、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来源与发展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从国外引进的一项新技术。
它最早是在1983年由马达加斯加的Henri de laulanie(劳拉尼)神父提出的。
他在马达加斯加帮助农民改进水稻生产技术时,发现小苗移栽的水稻分蘖和产量能大幅度增加,后来进一步研究进行技术配套,提出了水稻强化栽培(SRI)的概念,很多农户采用强化栽培以后,产量成倍提高,一般由原来的150㎏左右提高到300~400㎏,有的达到了600~800㎏,据报导,有的甚至达到1000㎏以上。
其中一位名叫Ralalason 的农民在第6年熟练采用SRI时,在1.875亩水田里获得每亩高达1400㎏的产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01年第4期《杂交水稻》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SRI的译文,把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介绍到中国,并开展多点试验。
之后,中国水稻研究所、湖南、四川、江苏、浙江、福建、安徽、黑龙江等地科研单位、农业院校以及农技推广部门纷纷进行SRI的试验研究,取得不少令人振奋的试验结果。
农业部从2005年起,在全国12个重点省市组织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提出的主推技术中,第一项就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我省从2002年开始引进,在几块田上试验,高产田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
2003年、2004年和2005年开展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县越来越多,应用面积逐年扩大。
到2006年,全省有60多个县研究示范强化栽培技术,应用面积扩大到137万亩。
不少县市在单季晚稻高产示范方中采用强化栽培技术创造了亩产700公斤的高产记录。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成为我省单季晚稻生产重点示范和应用的技术。
我市2003年开始引进该项技术,在瓯海郭溪、瑞安马屿、平阳萧江、鹿城藤桥等地开展了水稻强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品种分别为协优9308、粤优938、两优培九等杂交组合,从四个试验点产量结果来看,强化栽培技术在产量上比常规栽培技术均有一定的增产优势,增幅在8.6-12.7%。
2004年、2005年,温州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分别对对文成县二源乡、平阳腾蛟镇两个强化栽培技术示范片进行现场实割验收,二源示范片平均亩产达620.1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69.9公斤,增幅为12.7%;腾蛟示范片平均亩产为653.0公斤,比对照亩增87.6公斤,增幅为15.5%。
二、强化栽培技术的含义1、水稻强化栽培的3个基本观点①水稻植株是具有巨大生长潜能的生物体,如果我们在水稻的种植密度、施肥、水分管理等方面改进技术措施,给水稻植株提供最佳的生长条件,就能挖掘出这种生长潜能,水稻植株就会变得更高产。
如:杂交籼稻两优培九是我市水稻主导品种之一,作单季晚稻栽培,在移栽秧龄6叶以上,栽插密度每亩1.5万丛的条件下,单株成穗为10~13个;而在移栽秧龄3.5叶以内,栽插密度每亩0.6~1.0万丛的条件下,单株成穗可达16~25个;栽插密度每亩0.4万丛,并在良好的肥水管理条件下,单株成穗可达45个。
据报导,马达加斯有位农民在第6年熟练应用强化栽培技术后,有一块田获得了亩产1000公斤以上的高产水平。
这块田在前作种马铃薯时施了大量有机肥,土壤疏松透气肥力高,种植密度是50㎝×50㎝(15寸×15寸),每亩只有2667株。
结果,水稻植株长得象灌木丛一样,每株有80个分蘖,最后长成稻穗的有70个,每亩有效穗18.67万,而且穗形很大,每穗实粒数260粒,千粒重29g,理论产量为1400公斤。
又如,一些杂交籼稻高产组合(Ⅱ优7954)在我省现有生产条件和技术条件下作高产攻关最高产量为每亩700公斤左右,而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土质和气候条件优良的局部区域作高产攻关,亩产高达1200公斤。
说明生长环境条件越好,水稻的生长潜能发挥得越好,其产量也就越高。
②为使稻株产量更高,每株必须有更多的分蘖和更多的有效穗;每个有效穗有更多的籽粒;籽粒更大。
③为了使地上部分生长良好,地下部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根系。
2、水稻强化栽培的含义根据水稻生长特性,通过强化技术措施,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达到“强根促蘖”,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力,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目的。
3、水稻强化栽培的核心技术栽期—早—小苗早栽密度—稀—单本稀植灌溉—湿—湿润灌溉施肥—土—有机肥为主除草—耘—耘田除草(提倡)三、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优势1、增产潜力大产量从三个方面说明。
大区对比结果:2004——2006年多点大面积调查,平均亩产546.3公斤,比常规栽培亩增52.8公斤,增幅为10.7 %。
示范方产量:2004——2006年建立强化栽培技术示范点71个,示范面积26543亩,平均亩产达 573.4公斤,比常规栽培技术亩增79.9公斤,增幅 16.1 %。
高产攻关田:亩产650公斤以上。
说明,SRI的增产潜力很大。
2005年全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活动,SRI成为不少县市区的中心示范的核心技术。
2、节省成本,经济效益高。
SRI采用小苗移植能降低育秧成本;单本稀植能较大幅度减少用种量和移栽用工;以露田为主的湿润灌溉方式是一种节水栽培;植株健壮,抗病虫能力增强也有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
因此,SRI在获得增产增收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节省成本。
SRI的经济效益从5个方面核算分析,增产、省工、省种、节水、增加肥料成本,每亩可增效益100元以上。
3、环境友好,生态效益高。
SRI减少灌溉用水和增施有机肥,有利于改善稻田通透性和土壤含氧量,加强土壤微生物活动,使土壤地力得到活化;同时大大降低水稻耗水量,节省水资源。
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都是促进米质改良的有效措施,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因此SRI有利于促进无公害稻米生产、绿色农产品生产和有机农业的发展,符合绿色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的要求四、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的增产机理。
1、早发优势明显水稻强化栽培的小苗移栽带来稻苗活力强,单本稀植又增大了生长空间,无水层湿润灌溉和增施有机肥增强了土壤通透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分蘖的早生快发。
根据2004年对2个不同组合采用不同栽培方式田间考察记载,水稻强化栽培表现为平均每丛分蘖早生快发,但分蘖高峰较低,分蘖的增加相对常规栽培显得比较平稳,每丛成穗数有所提高。
如两优培九6月19日播种,强化栽培7月5日移栽,常规栽培7月23日移栽(试验地点为平阳县腾蛟镇联源村),7月30日考查,强化栽培每丛苗数达24个,常规栽培每丛苗数15个,每丛苗数比常规栽培多9个,8月14日,大田达分蘖高峰期,强化栽培每丛苗数38个,常规栽培43个,每丛最高苗数比常规栽培少5个,大田最高苗少4.5万/亩,至8月29日,强化栽培每丛苗数18个,常规栽培每丛苗数15个。
同样在苍南县宜山镇吴家库村选用丰两优1号进行强化栽培(6月15日播种,强化栽培7月3日移栽,常规栽培7月18日移栽)也表现出类同的趋势。
2、根系发育良好根据2005年对平阳腾蛟镇试验点两优培九强化栽培成熟期考查,强化栽培根系旺而长,单丛根系干重达11.3克,亩根系干重达108.5公斤,常规栽培根系少而短,单丛根系干重达7.1克,亩根系干重达85.2公斤,强化栽培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9.2%和27.3%。
因此,发根力强,根系发达是强化栽培稻苗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所在,它有利于促进地上部分植株充分生长发育,从而为高产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植株生长强健根据田间观察,水稻强化栽培稻苗在生育过程中保持着旺盛的生长势,植株高大。
据2004年对苍南宜山、平阳腾蛟、鹿城藤桥等试验点成熟期不同品种植株形态考查,强化栽培株高均比常规栽培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现出较明显的个体生长优势,强化栽培株高分别为117.5厘米、118.2厘米和118.4厘米,分别比对照增加4.3厘米、9.0厘米和6.8厘米,分别增3.8%、8.2%和6.1%。
同时,由于其生长势强,茎杆粗壮,据同点考查:强化栽培的主茎第一节间长度均比常规栽培缩短,两优培九缩短0.34~0.36厘米,丰两优1号缩短0.11厘米;主茎第一节间、第二节间宽度略微增加,两优培九分别增加0.02厘米与0.06厘米(鹿城藤桥点),0.03厘米与0.03厘米(平阳腾蛟点),丰两优1号分别增加0.05厘米与0.04厘米,从而为其植株的个体生长与提高抗倒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库源供应充足通过强化栽培的水稻,提高了主茎上部三张功能叶的利用率与使用效率,库大源足,为大穗型品种的后期供应提供了充足的库源,促进了大穗的形成,增加了粒数,提高了千粒重。
据2004年苍南宜山、平阳腾蛟、鹿城藤桥等试验点对主茎顶部三张功能叶考查分析,强化栽培上部三张叶片长度、宽度、叶面积均比常规栽培有所增加,三张功能叶长度增加0.4—10.3厘米,宽度加宽0.08—0.22厘米;苍南试验点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45.3%、21.0%、12.3%(品种为丰两优1号);平阳试验点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12.1%、14.9%、22.2%(品种为两优培九);鹿城试验点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面积分别增加12.5%、11.8%、13.8%(品种为两优培九)。
即说明通过强化栽培可有效提高三张功能叶的面积及利用率,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库源供应充足,从而使结实率提高1.7—3.0%。
同时,据成熟期不同组合穗部性状考查,强化栽培主要通过Ⅱ枝梗数的增加而形成大穗,提高总粒,其Ⅱ枝梗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7.9%、25.2%和11.4%,每穗总粒增加12.4—34.9粒。
对总颖花数进行分析,强化栽培比常规栽培每亩总颖花数提高11.4%—26.3%,每亩总实粒数增加16.1%—29.3%,实现穗大粒多,达到个体群体协调。
5 、抗性表现增强由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采用无水层灌溉的田间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田间湿度,大大地抑制了后期易发的纹枯病,根据2005年对两优培九田间调查,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纹枯病株发病率减轻11.2%,病情指数减轻21.7%,确保了稻株青秆黄熟。
五、水稻强化栽培的关键技术根据水强化栽培高产水稻生长规律,针对单季晚稻生育期间气候资源和品种特点等条件,经2003~2005年多点试验研究和较大面积示范应用,特别是高产攻关实践经验的积累,形成了“选用大穗品种、小苗移栽、适当稀植、湿润灌溉、增施穗肥”为中心的水稻强化栽培技术体系,达到了“强根促蘖、壮杆抗倒、库大源足、增穗增粒、节本增效”的效果。
1、品种选择适宜优良品种的筛选,是强化栽培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的关键之一。
通过不同试验点的大区对比,结果表明:强化栽培技术在重穗型品种上应用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常规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