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

大 众 文 艺大234摘要:中国的古塔,蕴涵着中华民族科学、艺术、文化和历史的精华。

古塔是古代的高层建筑,又是江河航行的标记,城镇的象征,思乡的托物,其造型优美,结构之巧,雕刻、装饰之华丽,均堪与我国其它种类的古代建筑相比。

古塔作为外来文化它和我国原有的建筑形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类型。

关键词:古塔;历史;特征;发展;结构;建筑材料Summary : china's ancient tower. on the science, arts,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ancient pagoda is the essence of the tall buildings and rivers, the symbol of the town of trust and its design and structure of coincidence, carved, and are with our other kinds of ancient buildings in the ancient tower. as a foreign culture and the original architecture combined to form with a chinese traditional type of architecture.Keywords : ancient;tower;history;characteristic develop;structure;building material 一、中国古塔的历史塔原本产生于印度,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

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古印度的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塔就是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用的建筑物。

在佛教中,舍利是一种至高无尚的神圣物品,佛教信徒们为供奉、保存舍利,便创建了这种具有坟冢之意的塔。

塔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类型、结构、用途都有极大的变化。

尤其后来印度的塔传到了中国,塔的功能比印度塔更复杂了。

它除了保存高僧尸骨、舍利外,还有在寺庙、城郊制高点或河流转弯处、海滨港埠之巅建造的具有军事、导航、城市标志和观赏风景等功能的塔。

在塔的译名上,也出现了诸如“窣堵波”“私偷簸”“偷婆”“佛图”“浮屠”“浮图”等多种称呼。

此外,塔的造型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如在中国早期出现的楼阁式塔,其作为表相的塔刹部分具有印度“窣堵波”的形象;作为供奉佛像的主体建筑——塔身,除了原有的复钵式喇嘛塔造型外,还出现了反映中国传统建筑特点的楼阁式塔身形状;其后,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佛教本身内容的变化,又发展出密檐式塔、花塔、金刚宝座式塔、过街塔等等类型。

二、中国古塔的特征在古印度,佛舍利是埋葬、供奉在萃堵波中的。

而在我国,塔下一般都建有地宫,以埋葬或供奉舍利。

这是印度萃堵波与我国固有的陵墓制度相结合的产物。

在近代和当代维修古塔的过程中,人们在塔顶上也曾经发现过舍利,可见塔下地宫并不是中国古塔埋葬舍利的唯一地方。

但是地宫的出现,却是印度萃堵波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佛塔的时代特征尤为明显,唐和唐以前的塔平面为方形,一般用木材宇砖建造,内部构造做成空筒式。

这样构造的塔没有横向拉力材料,到地震时极易毁掉。

唐代建塔数量多,但现今存留无几,大部分都毁于地震了。

到宋代总结塔的问题时,发现空心塔极不安全,便将砖塔的结构进行改革,使外壁、塔梯、楼层三项结合在一起,采取“壁内折上”的方式,其变化式样有七八种之多。

这样一来,塔本身层层增加横向拉力,塔因此而坚固耐久。

宋代的改革也影响到明代,宋明时期建造的高大的砖塔,很少遭到破坏,所以保存至今的塔也较多。

在中国古塔的周围或旁边,有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这与古印度萃堵波周围的少数建筑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佛塔是寺院的一项建筑,也有单独修建的,但为数不多。

我们可以把寺院与佛塔的关系理解为:有塔必有寺。

有寺未必都会建塔。

佛塔传入中国后,僧人认为佛即是塔,塔就是佛,可见佛塔在佛寺中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僧人就在各寺院建塔,以示敬佛。

塔在佛寺中占主要位置,唐代和唐以前建寺,把塔建在大雄宝殿的前端;也有的佛寺把塔建在寺院外部,或建在寺院东南角;如果建造双塔时,则分别列于大雄宝殿前端之左右。

三、中国古塔的发展阶段从历史文献的记载和我国现存古塔、古塔遗址的调查分析得知,古塔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东汉到唐朝初年,印度的萃堵波开始和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互相结合,是不断磨合的阶段,为古塔发展的第一阶段。

佛教初入中国时,佛教的教义与中国固有的王权思想、儒家学说、宗教信仰等存在着分歧、冲突,为了生存,佛教不得不采取了调和的立场,力争以人们习惯或熟悉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印度的半圆形的萃堵波自然也不可能保持其原有形态,它势必要在迎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前提下改变其本来面目。

由于时间久远,当时的建筑已经没有实物,但是我们借助文献记载得知,中国最早期的佛塔,主要是楼阁式的建筑。

第二,从唐朝经两宋至辽、金时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也是我国古塔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两宋时期古塔的建筑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

塔的总体数量较前代大增,建塔的材料也更为丰富了,除了木材和砖、石以外,还使用了铜、铁、琉璃等材质。

阁楼式、密檐式、以及亭阁式塔正值盛年,花塔和宝箧印经塔又现异彩。

这一时期,是从以木塔为主转向以砖石塔为主的最后阶段。

由于材料的改变,使建筑造型与技术也相应有所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角形和八角形。

由于社会风习的变化,唐与宋、辽、金时期的古塔,在审美特征上也有了明显的差异。

大致来说,唐时修建的塔一般不尚装饰,唐人追求的主要是简练而明快、端庄的线条,亲切而和谐的节奏,唐塔表现出来的是唐人豪放的个性和气度。

而宋人却是追求细腻纤秀,精工细凿,柔和清丽,所以宋塔的艺术便在外在造型、装饰表现的方面开拓新的境界,极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轮廓变化和颇有俗艳之嫌的形式美。

至于与宋对峙的辽和金,则是在浅析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王雪芹 (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9)综合学术论坛大 众 文 艺235唐风宋韵的混合当中,谱写了中国古塔的黄金时代里又一辉煌篇章,宗教内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极力要表现的唯一主题。

第三,从元代经明代到清代,是我国古塔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元代以后,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的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

最为明显的是,随着喇嘛教的传播,瓶形的喇嘛塔进入了中国佛塔的行列。

从元至清六百年间,这种塔形的主要变化,是其塔刹(即“十三天”)比例的变更,从元代的尖锥形,发展成为直筒形。

明代以后,仿照印度佛陀伽耶金刚宝塔形式而来的金刚宝座式塔又和喇嘛塔一起,推动中国古塔的建造出现一次回光返照般的高潮。

然而,从整体来看,从元代以后,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的建造却处在不断衰落之中,而各种与佛教关系不大的文峰塔、风水塔却有大量用处,但除了个别的精品之外,它们大多是粗制滥造的,几乎没有审美价值可言。

四、古塔的结构我国的古塔虽然种类繁多,它们的建筑材料和构成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古塔的基本结构却是大体一样的。

古塔由四部分组成:地宫、塔基、塔身、塔刹。

1.地宫地宫:其中国特色很浓的名字是“龙宫”。

地宫要在建塔基之前修建,多为方形,也有六角形、八角形及圆形等。

里面安放盛有舍利的大石函或小型石塔,以及佛经、佛像、供品等陪葬品。

为什么要有这一部分构造呢?这是因为塔是埋葬舍利的。

在印度,舍利并不是深埋地下,只是藏于塔内。

而传到中国来之后,与中国传统的深葬制度结合起来,便产生了地宫这种形式。

凡是建塔,首先要在地下修建一个地宫,以埋葬舍利和陪葬器物。

这与中国帝王陵寝的地宫相似。

当然,塔的地宫远远不如帝王陵寝的规模那么大,陪葬的东西也少的多。

塔的地宫内安放的东西主要是一个石函。

石函内有层层的函匣相套,也有用石制或金银、玉翠制作的小型棺椁。

内中一层即为安放舍利之处。

此外,在地宫内还陪葬有各种器物、经书、佛像等。

地宫大都深埋地下,只有个别半入地下。

2.塔基塔基是整个塔的下部基础,覆盖在地宫上。

很多塔从塔内第一层正中即可探到地宫。

早期的塔基一般都比较低矮,只有几十厘米。

例如现存的两座唐以前的塔——北魏嵩岳寺塔和隋朝的历城四门塔的塔基。

在唐代,有的塔为了使它更加高耸突出,在塔下又建了高大的基台,例如西安唐代的小雁塔、大雁塔等。

亭阁式塔的塔基。

唐代以后,塔的基础部分有了急剧的发展,明显地分成基台与基座两部分。

基台就是早期塔下比较低矮的塔基。

在基台上,增加了一部分专门承托塔身的座子,称为基座。

在建筑艺术效果上,它使塔身更为雄伟突出。

基台,一般比较低矮,而且没有什么装饰。

基座部分则大为发展,日趋富丽,成了整个塔中雕饰最为华丽的一部分。

3.塔身塔身:塔身位于基座之上,是塔的主体。

楼阁式塔和亭阁式塔把佛像供奉在塔身各层之内,密檐式塔无论是空心还是实心都不能进入,佛像都雕刻在塔身之外。

在各式塔中,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塔身上的装饰最为丰富。

4.塔刹塔刹俗称塔顶,就是安设在塔身上的顶子,是古塔重要的、位置最高的组成部分。

就塔刹的结构而言,它本身就是一座完整的古塔。

塔刹由刹座、刹身、刹顶、刹杆等部分组成。

刹座是刹的基础,覆压在塔顶上,压着椽子、望板、角梁后尾和瓦陇,并包砌刹杆。

刹座大多砌作须弥座或仰蓬莲座、忍冬花叶形座,也有砌作素平台座的,以承托刹身。

刹身主要的形象特征是套贯在刹杆上的圆环,称为相轮。

刹身是作为塔的一种仰望的标志,以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一般大塔的相轮比较多而大,小塔的相轮比较少而小。

早期的塔制,相轮没有定式,有的塔相轮至多数十个,有的少至三五个。

以后相轮的数目逐渐形成了一、三、五、七、九、十一和十三的规律。

喇嘛塔大多采用了十三个相轮。

因此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为“十三天”了。

在相轮上置华盖,也称宝盖,作为相轮刹身的冠饰。

刹顶,是全塔是尖顶,在宝盖之上,一般为仰月、宝珠所成,也有作火焰、宝珠的,有的在火焰之上置宝珠,也有宝珠置于火焰之中的。

因避“火”字,有的称为“水烟”。

刹杆,是通贯塔刹的中轴。

金属塔刹的各部分构件,全都穿套在刹杆之上,全靠刹杆来串联和支固塔刹的各个部分。

就是比较低矮的砖制塔刹,当中也有木制或金属刹杆。

刹杆的构造,有用木杆或铁杆插入塔顶之内的;如果塔刹很高,即用大木枝插入一二层或三层塔顶。

长大的刹杆称为刹柱。

有的刹柱与塔心互相连贯,直达塔底地宫之上。

五、中国古塔的建筑材料正如其他建筑物一样,古塔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的改进促使古塔结构和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塔是木塔,例如东汉第一座佛寺白马寺的塔就是木塔,木塔抗震力强,便于登高远眺,但它有着致命的弱点——容易起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