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与新文化运动
代表观点: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正 面 评 价
通过创办《新青年》,陈独秀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开创了五 四这一新时代。当年,他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一文 中提出的“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两大口号, 可谓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最强音。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无人企及。不过,《新青年》时期的陈 独秀,也并非完美无瑕,他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也值得后人深思。《新青年》 时期陈独秀的言论主张,有三点需要反思。
负 面 评 价
◇第一,提倡民主的人缺乏民主气质。
胡适重新回首这一段,颇有感触地写道: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 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 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这种容忍异己的民主气质恰是《新青年》时期的陈独 秀缺乏的。一个提倡“民主”的人,在自己主办的刊物上,基本的编辑底线应该 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然而,对那些反对意见,陈独秀不仅不予以考虑,反 而必不容别人的异见。
负 面 评 价
谢 谢 欣 赏
壹
生 平 简 介
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从1921年7月的中国共产党“一大”,直 至“五大”,陈独秀都是最高领导人,先后 有书记、委员长、总书记的职务之称。 1927年7月离开中央。 1929年11月因就中东路事件发表不同意见 而被开除党籍。 1931年5月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 书记。 1932年10月被国民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 于南京。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月出狱, 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江津。 晚年生活困顿,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 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 《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少有的杰出代表作。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 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 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 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 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此时正是我们中国用德先生的意思废了君主第八年的开始,所 以我要写出本志得罪社会的原由,布告天下。”——陈独秀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他们把改造国民性臵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 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要根本改 造由这种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他们没有把新文化 运动同工农运动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 (2)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 帝的任务。 (3)以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论,虽然提出建设“国民文学”,但当 时的文学活动也只限于一部分知识分子中,还没有可能普及到工农 群众中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味批判以及对西学的全盘肯定具有 片面性,最终导致了西方文学不彻底,东方文学被否定,是中华古 典文化走向没落的开端。 (4)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 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 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 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陈 独 新 秀 文 与 化 运 动
壹
陈 独 秀 简 介
陈独秀
(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 同,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 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伟大的 革命家与改革家、伟大的民主主义者、伟大 的启蒙思想家。
壹
陈 独 秀 简 介
评价: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及思想指导者; 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 领导人; 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 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 训的人。
第三,对私有制的否定与批判。
1919年12月1日,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七卷 第一号上发表《调和论与旧道德》,文中说道: 西洋的男子游惰好利,女人奢侈卖淫,战争、 罢工种种悲惨不安的事,那(哪)一样不是私 有制度之下的旧道德造成的?现在他们前途的 光明,正在要抛弃私有制度之下的一个人、一 阶级、一国家利己主义的旧道德,开发那公有、 互助、富于同情心、利他心的新道德,才可望 将战争、罢工、好利、卖淫等等悲惨不安的事 止住。 在这里,陈独秀公然批判私有制,认为抛 弃私有制,人们才会走向光明的未来。殊不知, 事实恰恰相反,倘使没有私有财产做保障,自 由就会完全丧失。
○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局 限 性
叁
对于新文化时期陈独秀的 评价
对于新文化时期陈独秀的评价
新 文 化 时 期 陈 独 秀 的 评 价 1932年10月30日,胡适在北大国文系作《陈独秀与文学革命》的演讲中, 高度赞扬了《新青年》时代陈独秀在文学革命中做出的三大贡献: (1)由我们的玩意儿变成了文学革命,变成三大主义; (2)由他才把伦理道德政治的革命与文学合成一个大运动; (3)由他一往无前的精神,使得文学革命有了很大的收获。 与此相呼应,傅斯年也把陈独秀称作“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丈的大彗 星”。
《敬告青年》原载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1卷1号,是陈独秀为自己主编的《青 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又见《独秀文存》卷1。《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正 面 评 价
“循斯现象,于人身则必死,于社会则必亡。欲救此 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于自觉、勇于奋 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 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 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 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 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 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陈独秀《敬告青年》
◇第二,追求自由的陈独秀没有界定自由的边界。
负 面 评 价ຫໍສະໝຸດ 这典型体现在他在《新青年》七卷一号发表的《法律 与言论自由》一文。文中陈独秀写道:法律只应拘束人 民的行为,不应拘束人民的言论;因为言论要有逾越现 行法律以外的绝对自由,才能够发见现在文明的弊端, 现在法律的缺点。言论自由若要受法律的限制,那便不 自由了。 在这篇文章中,陈独秀公然鼓吹言论必须有违背法 律的自由,这属于对“自由”的误读。一个人的自由界 限,以不侵犯另外一个人的自由为界。在这方面,正义 的法律不仅不是自由的束缚,而是自由的保障。陈独秀 主张言论要有违背法律的自由,其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 法治的丧失与自由的陨落,导致“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的局面。
○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 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 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 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 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 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 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 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 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贰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 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 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 革命运动。
新 文 化 运 动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孔 读经。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 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但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 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 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陈独秀任 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陈独秀是一名激进民主主义者,他仇视当时的封建军阀统治,要 求实现真正的民主;他批判了封建社会制度和伦理思想,认为要实现 民主制度,必须消灭封建宗法制度和道德规范。该杂志于1916年9月出 版第二卷第一期时,迁往北京并改名为《新青年》。进步知识分子团 结在《新青年》周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从政治观点、学术 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向封建复古势力进行猛烈的冲击。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实际上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 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