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功与 过
主要事迹
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 年》。《新青年》的出现,被史学家誉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最为壮丽的一次精神日出, 它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此走上轨道。而陈独秀则扛起 “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通过倡导和组织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地成为“思想界的明 星”。 陈独秀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是该刊的纲领性文章。该 文开明宗义指出“人权说”“生物进化论”、“社会主义”这三 事是近代文明的特征。他勉励青年崇尚自由、进步、科学,要有 世界眼光,要讲求实行和进取。他总结近代欧洲强盛的原因,认 为人权和科学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两个车轮。从而首先在中国 高举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新青年》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 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写在最后
通过了解更多的历史,我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陈独秀,在那战火纷飞的革命时代,他 不愧为:
中国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在他的呼喊倡导下,民主与科学成了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与运动主调,影响极其深远。他 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对封建主义的批判既深刻又尖锐,是当时的人无谁 可比拟的。
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的革命者
主要事迹
散发《北京市民宣言》
1919年6 月11 日,41岁的陈独秀上街向群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要求政府“对日外 交,不抛弃山东省及经济上之权利,并取消民国四年七年两次密约”“市民需有绝对集会、 言论自由权”。 当晚,他被逮捕。9 月16 日,在各界人士多方奔走和强大舆论 压力下,北洋当局被迫将他释放。出狱后的陈独秀一改此前20 年不 谈政治之主张,开始积极投身于实际政治活动。按警方规定,保释 后陈独秀只能在北京活动。但1919 年底至翌年初,陈独秀未经警方 许可即到武汉做学术讲演,回京后警察找上门来。李大钊闻讯后抢 先赶到火车站接陈独秀,几经辗转,两人南下上海。从此,陈独秀 开始与李大钊一起,着手创建中国共产党。
独 立 之 思 想 自 由 之 人 格
人物介绍
陈独秀(1879.10.9-1942.5.27)
原名干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省怀宁县十里铺 (今属安庆市)人。思想家、政治人物、语言学家,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他是新 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 《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他于1927年 7 月被共产国际剥夺中共党内领导职务。 1929 年因为 在中东路事件中反对当时中共提出的“武装保卫苏联” 的口号,被开除党籍。之后,陈独秀思想开始向托洛 茨基靠近,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并于1931年成立中 国托派组织。
《中国共产党历史》
在大革命后期,当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内 的斗争愈演愈烈之际,“以陈独秀为首的中 共中央却很难适应复杂多变的形势,以致在 右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使党内的右倾 错误逐步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使党在大 革命的危急时刻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 指出共产国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毛泽东认为陈独秀的“动摇的机会主义, 在进一步妥协明明就意味着灾难的关头,使 党丧失了决定性的领导和自己的路线”。甚 至认为,“陈独秀是个不自觉的叛徒。”第 二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多次指出,陈独 秀“放弃对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 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 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 降的政策”的投降主义“引导了那时的革命 归于失败”,警醒“每个共产党员都不应忘 记这个历史上的血的教训”。
5
主要事迹
创立中国共产党
1921 年 7 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 独秀没有前去出席,而是派新婚的陈公博为 广州代表,又派包惠僧代表他出席,带去他 的信件和 4 点意见:“一曰培植党员;二曰 民权主义之指导;三曰纪律;四曰慎重进行 征服群众政权问题。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 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从一大到五大,历经国共合作的风风雨 雨,中共由一个 50 多人的小党发展为近 6 万人的党,陈独秀也连任五届党的总书记。
主要事迹
“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
1927 年7 月,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8 月7 日,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 会议作出决议,认为中共在陈独秀领导下, “执行了很深的机会主义的错误方针”,导致 大革命失败。陈独秀事实上被撤消了总书记的 职务,其中共政治领袖生涯也正式宣告结束。
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 不接受敌人的馈赠。坚决地揭露和批判旧制度、旧思想、旧文化和社会种种弊病,代表了社 会良心,为后人做出了杰出的表率。
终生的反对派
作为“康党”分子而反对满清顽固派,作为“乱党”分子而革命排满,作为革命派反对北 洋军阀,作为“五四”新思潮的代表人物而反对一切封建卫道士和守旧者,作为马克思主义 者而反对国民党的统治。最后,他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反对派,反对共产国际,反对马克思、 列宁、以及斯大林主义中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主要事迹
晚年记事
1932年,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被逮捕,1937 年出狱。此后他拒绝出任劳动部长,拒 绝蒋介石出资让他组织“新共党”,拒绝胡适的邀请去美国,拒绝谭平山要他出面组织第三党 的建议。 他所作的主要是两件事:一是公开声称欲 将“我辈以前的见解,彻底推翻”,“重新估 定一切价值”,对于“民主”和“独裁”等问 题提出自己的“根本意见”;二是在沉默孤寂 中,进行自己的语言文字学研究。长期隐居在 四川江津,以教书为生,保持低调。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因病于四川江津鹤 山坪石墙院逝世,享年63岁。
寒夜醉成
——陈独秀 孤桑好勇独撑风,乱叶颠狂舞太空。 寒幸万家蚕缩茧,暖偷一室雀趋丛。 纵横谈以忘形健,衰飒心因得句雄。 自得酒兵鏖百战,醉乡老子是元戎。
生平简介
• 1901年,参加有关反清的宣传活动。 • 1918年,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 • 1919年6月11日,在北京街头亲自散发《北京市民宣言》 • 1920年,参与建党活动,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 1927年,犯 “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同时低估了农村运动的力量 • 1929年,致信中共中央提出批评,反对武装保卫苏联口号,被开除党籍 • 1932年,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被逮捕,1937 年出狱 • 1942年病逝
主要事迹
开除党籍
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中东路事件,苏联占据我国领土黑瞎子岛,这是日后中俄在领土 争端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与此同时,受共产国际影响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李立三、向忠发、 周恩来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 陈独秀专门致信中共中央提出 批评,主张在这个时候片面宣传 “拥护苏联”“于我们不利”,绝 不能简单地认为“广大群众都认同 苏联是中国解放的朋友”。为此, 中共中央很快正式决议将陈独秀等 人开除出党。 陈独秀后发表《告全党同志书》 公开信。陈独秀是少数经过30年代 还幸存下来的中共领袖之一,但对 自己所创建的政党已经不再能产生 任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