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织系统理论
6
自组织类型
• 哈肯按照引起自组织运动的不同方式给出一种分类: • (1)改变控制参量引起的自组织;(2)改变组分数引起的自 组织;(3)瞬变引起的自组织。这里完全抛开物理学或其他 具体学科的背景,用动态系统理论的语言进行表述,已经 属于系统学的分类。但是否居于完备的分类,还有待研究。
7
8.3自组织判据
自组织理论发展过程
• 阿希贝、维纳提出了自组织理论的学科任务, • 阿希贝出版《自组织原理》 • 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出现了一批以揭示一般自组织规律为目标 的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普利高津、哈肯、艾根、巴克等,提出
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自组织临界态理论,以现代科
学的前沿成果为依据,建构描述自组织现象的概念框架。 • 圣塔菲学派在80年代以来强有力地推动了自组织理论得发展。 • 成熟的自组织理论应是系统学的核心部分之一。但目前还没有建 立起这种理论。 • 本章只对自组织理论最基本内容作些介绍。
d eS d iS 0
d eS
15
图8.1
自组织原理
• diS是系统内部混乱性产生的熵称,称为为熵产生,热力学原理 保证熵产生为非负量, diS ≥ 0; deS 是系统通过与环境相互作 用而交换来的熵,称为熵交换或熵流,可正可负。有四种可能情 形: • (1) deS =0,系统是封闭的,与外界没有交换,内部的熵产生使 系统混乱程度不断增加,不可能出现自组织,只可能有组织的自 发退化; • (2) deS >0,与外界交换得到的是正熵,总熵变diS >0,系统 以比封闭状态下更快的速度增加混乱程度.不会发生自组织; • (3) deS <0,但 deS diS ,通过对外开放从环境中取得负熵, 但从环境得到的负熵不足以克服内部的墒增加,总熵 变 dS diS deS 0 ,系统也不会发生自组织; • (4) deS <0,且 deS diS ,从环境中得到的负熵大于内部的 嫡增加,总熵变dS<0,系统出现减熵过程,即自组织过程。
• 一个系统在演化过程中是否建立起某种结构、形成某种模式、 创造某种形态,应有确切的判别根据,特别希望能以精确的 数学工具来判别。自组织理论尚不成熟的重要标志是目前还 没有这种判据。不同自组织理论分别提出自己的判据,一般 还不能通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 自由能判据 • 记系统的自由能这是相变理论的判据。令E记系统的总能量, F记系统的自由能,T记绝对温度,S记热力学嫡,它们满足 以下公式: F E TS (8.1) • 相变理论认为,平衡相变是由自由能F(表示系统的组织程度) 与热力学嫡 S(表示系统的混乱即无组织程度)之间的竞争所 推动的,F与S达成的某种妥协,决定了系统采取某种最小自 由能状态,从一胶状态自发演化到最小自由能状态就是实现了 自组织。 8
都连续变化,不会出现间断现象。严格地说,这是热力学系统的
分类。但对更广泛的自组织现象,都很有启发意义,二阶相变尤 其如此。
5
自组织类型
• 普利高津把自然组织产生的结构分为两大类。 • 通过平衡过程中的相变而形成的有序结构,称为平衡结构,如晶 体、超导体等。平衡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无须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
4
8.2自组织类型
• 相变理论基于热力学把相变分为两大类。
• 如果发生相变时系统的热力学势函数连续,但其一阶导数不连续,
称为一阶相变。特点是势函数代表的物理性质连续变化但其一阶 导数代表的物理性质在相变点发生突变,称为临界相变。如果相 变时势函数及其一阶导数都连续,称为二阶相变,或连续相交。 二阶相变的特点是势函数及其一阶导数代表的物理性质在相变时
自组织判据
• 最小自由能原理解释了相变的宏观机理。玻耳兹曼进一步以按 率观点给相变以微观的解释,提出微观粒子的能级分布公式
•
Ei Pi exp KT
(8.2)
• 其中,Ei为第i能级的能量,只Pi为粒子占据该能级的概串,K 为玻耳兹曼常数。(8.1)与(8.2)一起称为玻耳兹曼有序性原 理,完整地解释了形成平衡结构的自组织过程。
9
自组织判据 •
熵判据 粗略地讲,熵是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即系统无组织程 度的度量。组织的建立和瓦解过程都是熵变过程。从无组织到有
组织,从低组织度到高组织度,是系统的反熵过程。自组织是系
统在无外界干预下自我反熵的过程。令dS记系统的熵的改变量 (微分),dS>0(增熵)表示组织程度减小的变化,dS<0(减熵)表 示组织程度增加的变化,因而熵的变化可以作为自组织的判据。 相变理论最早把熵S作为判据。普利高津加以推广,用熵作为非 平衡相变的判据,提出超熵概念,建立耗散结构论。但嫡判据有 很大局限性.不仅要求对象能够作为热力学系统来研究,而且只
自下而上式、自发性、突现性是自组织必备的和重要的特征。 14
自组织原理
• 开放性原理 一个与环境没有任何交换的封闭系统不可能出现自 组织行为,对环境开放即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系
统才可能产生自组织运动。普利高津以总熵变公式
•
dS diS deS
(8.6)
为工具,科学地论证了开放性是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如图8.1所示。
16
自组织原理
• 上面的论证表明,对外开放是系统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封闭系 统不可能出现减熵运动;但开放性只是自组织的必要条件,错误
的开放从外界得到的是正熵,必将导致系统有序结构更快的瓦解;
正确的开放才能从外界得到负熵,但若开放程度不够,通过熵交 换从外部得到的负熵不足以克服自身的熵增加,仍然不能出现自
•
8.4 自组织原理
• 自组织理论的基本信念是:尽管现实世界的自组织过程产生 的结构、模式、形态干差万别,必定存在普遍起作用的原理 和规律支配着这种过程。现代科学还不能系统地揭示自组织 的一般规律,但已获得许多深入的认识,提出一系列自组织
原理,主要有:
• 突现原理 一种自行组织起来的结构、模式、形态.或者它们 所呈现的特性、行为、功能,不是系统的构成成分所固有的, 而是组织的产物、组织的效应,是通过众多组分相互作用而 在整体上突现(涌现)出来的,是由组分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
组织行为的动力。没有组分之间的合作,没有系统与环境
之间的合作,不会有新结构的出现。没有组分之间的竞争, 特别是没有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的竞争,也不会有新结 构的出现。合作与竞争本质上是非线性的。线性的相互作 用至多能产生平庸的自组织,真正的自组织只能出现在非
线性系统中,而且要有足够强的非线性才行。
18
组织。只有正确而又充分地对外开放,才能保证系统出现自组织。 • 以上论证只对于明确定义了可计算熵的系统才有实际意义。但
在隐响的意义上,其结论运用于一切系统。
• 自组织过程是系统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统一。
17
自组织原理
• 非线性原理 满足叠加原理的线性系统无法产生整体突现 性,整体突现性是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非 线性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典型的非线性效应。组分之间的 相互作用大体分为合作和竞争两种形式,都是系统产生自
• “自己运动”机理——自组织理论
2
自组织理论发展过程
• 第一批自组织理论出现于19世纪中叶。
• 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生物学的自组织理论,自然选择(或物竞天择) 原理就是一种自组织原理。 • 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理论是关于社会历史的自组织理论,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对社会历 史系统自组织机制的一种理论阐述。 • 相变理论是物理学的自组织理论,系统地解释了物质三态转变的 机理。 • 以上三者都是某个特定领域的自组织理论,但都未提出和使用自 组织概念。前两种理论还停留于,对自组织现象的定性描述,尚 不满足现代科学的规范要求。相变理论是关于自组织现象的定量 描述,但限于物理学范围,且只能描述平衡过程的自组织。 3
12
自组织判据
序参量判据 如果宏观变量P当系统处于无序状态时为0,处于有 序状态时不为0,P的性质可以指示有序结构的产生和转变,则称 P为系统的一个序参量。相变理论最先提出序参量概念。哈肯把 它推广到非平衡相交,提出序参量原理,建立了有广泛应用的协 同学。但序参量判据也不是普适的,像生命、社会、思维等复杂 系统,一般难以确定有效的序参量。哈肯把语言、科学学派等作 为序参量,只在隐喻的意义上有价值,无法对系统作出定量描述 (有人因此而建议称为序因子),也就无法应用协同学原理处理这 类问题。 • 非线性动力学没有明确提出自组织判据问题。它以稳定定态概 念来表征系统结构,到达稳定定态就意味着建立起一定的有序结 构,从一个稳定定态向另一个稳定定态转变就是从一种有序结构 向另一种有序结构转变。这实质上也是一种判据,只要有了系统 的动力学方程,即可按严谨的数学方法作出判断,十分有效。但 当面临没有或无法建立动力学方程的复杂系统时,这种方法也无 13 助于解决问题。
与负反馈适当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系统的自我组织。线性系统要
么有正反馈而无负反馈,要么有负反馈而无正反馈;非线性系统 才可能同时有正反馈和负反馈,把两者适当结合起来,使系统能 够自我创造、维持和更新。
19
自组织原理
• 不稳定性原理 新结构的出现要以原有结构失去稳定性为前提,
或者以破坏系统与环境的稳定平衡为前提。但新结构只有能够稳
第八章 自组织系统理论
1
8.1概述
• 在不同领域和层次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结构、模式、形态 • 物理层次:晶体、山峦、云团、星球 • 生命层次:花卉、树木、飞禽走兽 • 社会领域:家庭、社区、村镇、城市、国家等 • 精神领域:语言、概念、理论、文化 • 这些结构、模式及形态是如何产生的?如何演化的?支配它们的 一般原理? • 历史上哲学——“自己运动”
dHm dt
(8.5)
最大熵Hm由系统的规模(可能状态数)决定, >0表示系统 不断增加状态和元素,相当于系统从环境中吸收营养而不断
dHm dt
壮大其规模,即自我组织。 <0表示系统通过实践和学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