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分制科和常科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政府将无主荒地按规定分配给成年男女;受田农民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租税及乡土所产的绢、帛,并无偿地为政府服役若干时日,不服役则折交相当的绢布(庸),这就叫秘庸调制。

方志时期: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气候做了更详细的记录,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很有帮助。

所以,竺可帧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

方志时期又称为寒冷时期。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成,到周代渐趋完备。

宗法制在春秋时期瓦解之后,其影响长期存留在中国传统社会之中。

血亲五服制: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学问。

像汉代的晁错、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出于此。

其他科目科学家有明经、明法、尤异、治剧等。

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用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潮。

清谈:魏晋玄学之风的重要现象,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清谈时谈士手持廛尾,一主一客,主者称述自己的意见为“通”,客方起而论难为“难”。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

逐月列举应做农事及其具体措施,近于农家历的性质。

《四时纂要》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其形,不能在口中宜呼其音。

避讳之风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直到民国以前才被废除,前后长达两千年。

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三纲五常:由西汉董仲舒提出来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表现了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和隶属关系。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五服”:周代的古礼,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还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税利分割关系。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叫分封制。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交流物质和中外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重本抑末:重本抑末是重农主义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

“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

小农是王朝统治的基础,重农主义(本)抑制工商业(末)作为国策,即重本抑末。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隋称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负责诏书起草,是决策机构;门下省职掌封驳,为审议机构;尚书省负责政策执行,属行政机构。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隋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本草之学:本草之学就是中国古代的药学。

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采集、加工和保存等知识。

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血缘凝聚力: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

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建立的较察举制度严格的选官制度,本质上是维护土族利益。

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察访本地人士,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

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凶,;宾;军;嘉。

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一种神秘的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

起源于语言巫术天人合一:一层意义,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普遍规律。

二层意义,自然界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帧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地线:此地线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5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汉时分布着大小36个国家,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

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

汉代风尚,往往有名望的公卿,身居高位,以能罗致天下名士,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而世间的英才俊士,亦以此途益自奋勉,作为出身捷径。

这种选举取土方法,始于西汉,盛于东汉。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被举的人一般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

举孝廉后,有的做地方县的令、长、远以至州郡一级的太守、刺史,更多的则是到中央做郎官。

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

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独尊儒术:在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多信奉黄老之学,从道家“清静无为”思想出发,实行“我无为而民白化”的治民之策,这样的政治理念特别适宜汉初社会经济恢复时期的现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