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

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

山西省金融改革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山西金融振兴的意见》,深化全省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对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建设与实体经济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的战略部署,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总思路,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金融业竞争力,为我省全面推进廉洁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统筹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市场主导、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加快推进全省金融改革发展,力争用较短时间建成与我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相适应、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功能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三)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省金融业现实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5-2020年我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1.金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金融业增加值突破16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全省基础性和关键产业。

2.融资总量显著增长。

2020年社会融资总量达到6900亿元,间接融资突破4200亿元,其中,银行贷款2200亿元,表外融资2000亿元;直接融资突破2700亿元,其中,债券融资2000亿元,股票融资700亿元。

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公司数量分别突破60 家、30家、30家、300家,总数达到420家,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达到3000家,区域股权市场融资规模突破200亿元。

保费收入达到750 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

3.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

力争到2020年,全国性金融机构和主要外资金融机构全部在山西设立分支机构;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驻晋分支机构业务规模在本系统内排名不断前移;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较高品牌价值的地方金融机构,晋商银行、国信集团资产总额分别达到3000亿元、530 亿元;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数量突破75家,比2014年末增加37家;小额贷款公司达到700家,比2014年末增加124家,注册资本金总额700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345亿元,平均注册资本金从2014年末的6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注册资本超10亿元的大型公司不少于1家;全省融资担保机构达到300家,比2014年末增加76家,注册资本总额达到300亿元,比2014年末增加129亿元,注册资本超10亿元的特大型机构不少于5家,比2014年末增加3家,每市至少有1家实收资本达到3亿元、每县(市、区)有1家实收资本超5000万元的机构。

2020年前力争新组建地方法人寿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民营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消费金融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各1家,再担保公司3家、财务公司2家、期货公司2家;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现货以及商品场外衍生品交易市场,将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建设成为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

将太原打造成为在中西部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

全省金融机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进一步完善。

4.金融市场进一步健全。

货币市场交易量显著增加,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建成,证券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股票、债券市场份额占全国比重显著提高,区域股权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创业和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发展,资本规模大幅增加;保险市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保障功能不断完善;金融中介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到2020年,力争形成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市场体系。

5.普惠金融不断发展。

小微企业、“三农”、大学生创业、下岗再就业、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水利建设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城乡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服务产品和层次更加丰富,城市社区便民金融服务圈基本形成,农村金融服务实现全覆盖。

全省金融改革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各个阶层、所有群体。

二、主要任务(一)分类扶持各类机构。

1.打造山西地方金融投资控股集团。

以山西国信投资集团为基础,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资本为纽带,向国内外知名投资者开放股权,引进优质战略投资者,支持集团整体上市或推动控股法人公司单独上市,按照市场化方式,逐步整合保险、金融租赁等牌照,形成集信托、证券、融资担保、股权交易、产权交易、银行、期货、基金等各种要素于一体,有较强影响力的一流金融控股集团。

2.做大做强城市商业银行。

推动我省城市商业银行扩大省内业务和网点覆盖面,逐步成为深耕本地市场、经营稳健、服务领先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推动晋商银行通过兼并、重组、收购等方式进入保险、基金、金融租赁、担保等领域,形成综合化经营优势,积极争取中票、短融、中债等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承销业务资格,向基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市场发展,做大做强同业、投行、金融市场、理财等业务,实现全牌照、多元化发展,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发展战略,充实资本规模,优化治理结构,加快上市进程,把晋商银行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股份制银行。

支持晋城银行、长治银行、大同银行、晋中银行巩固和夯实基础,加快创新发展,支持阳泉商行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风险处置。

鼓励地方法人机构争取市场做市商资质,增强市场交易的广度和深度。

3.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

以股份制为方向,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目标,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到2016年6月底,全面完成高风险农信社改制工作,到2020年,县级农信社全部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

培育条件成熟的尧都农村商业银行上市。

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并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优质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村镇银行。

4.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

按照“控制总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防范风险”的要求,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制度设计,加强行业监管,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

扶持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大做强,鼓励中小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逐步形成省市县三级融资担保服务体系。

加快再担保机构设立,发挥再担保机构提供增信和分担风险的功能。

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拓展面向“三农”及小企业的融资服务。

5.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

吸收、借鉴各种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和产品,稳步发展互联网金融,与电商龙头企业密切合作,稳妥发展第三方支付、众筹基金、P2P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

支持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开展煤炭现货交易,积极推动场外衍生品交易,拓宽交易品种,逐步建设成为区域能源交易现货和期货市场。

推进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中心建设。

推动各市设立城镇化私募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基金。

6.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

加快中煤财险增资扩股和网点布局,拓宽服务领域,打造全国保险品牌。

加快成立我省人身保险法人机构。

积极引进健康保险、养老保险、责任保险、汽车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机构。

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村镇保险公司,鼓励发展相互制、合作制、专业自保等新型保险企业组织形式。

7.支持其他地方金融机构发展。

支持山西金融租赁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增强经营活力。

做大做强我省期货公司。

壮大现有6家财务公司,继续支持省内大型企业集团组建财务公司。

加快组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

(二)加大金融市场创新。

8.稳步扩大社会融资总量。

一是扩大信贷规模。

加强与全国各银行机构总行的战略合作,充分发挥信贷投放主渠道作用,积极扩大信贷投放和资金配置。

支持银行业机构通过跨业跨区银团(社团)贷款、票据市场运作、发行大额同业存单、绿色金融债券等方式筹集信贷资金。

综合利用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放大放贷能力。

二是加快发展直接融资。

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融及其他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规模。

继续做好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发行工作。

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市场上市。

通过公开增发、定向增发、配股等方式,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

出台专项改革措施,加快推动我省中小企业股份制改造,为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创造条件。

加快股权融资发展,丰富直接融资手段。

三是推进险资入晋。

加强与国内大型保险机构的战略合作,拓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鼓励保险资金投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非上市公司股权,参与企业战略重组。

9.大力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市场。

按照管理科学、运作规范、功能健全、风险可控的原则,提升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功能,近期目标是将其打造成为全省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中远期目标是建成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加快建立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双向“转板”机制,探索赴沪、深证券交易所延伸挂牌的路径。

大力培育挂牌企业主体,发展壮大合格投资者队伍。

创新交易品种,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私募债,逐步推出固定收益类、私募债券和资产证券化等新产品。

10.加快发展期货交易市场。

广泛开展期货市场宣传与培训,进一步提高我省企业对期货市场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充分发挥我省煤炭交易中心现货交易的优势,完善市场功能,加快发展煤炭期货交易。

支持实体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发挥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分散风险、套期保值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

11.统筹规划要素交易市场建设。

合理设计要素市场品种结构、数量规模和区域分布,促进要素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加快发展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用市场化手段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优质服务。

依法处置我省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

促进物权、股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各类权益产品在山西产权交易中心平台交易。

加快推进股权、农村产权、集体林权、知识产权、碳排放权、土地交易、能源交易等要素平台建设。

12.拓宽保险服务领域。

一是探索设立再保险金融机构、小额保险公司。

支持保险机构加快发展养老、医疗、疾病等商业保险,大力拓展企业年金业务。

支持保险机构在做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承办工作、实现全省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镇职工大病保险承办工作。

鼓励各级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保险机构开展养老、医疗保险经办服务。

积极申报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业。

二是推动煤炭行业实行商业保险与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保险化配套改革试点,创新煤炭安全责任保险发展模式。

探索建立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医疗、高危行业安全生产等地方性强制责任保险制度。

加强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管理与运用,切实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

试点开展巨灾保险,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对地震、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业旱灾等巨灾的保障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