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杆件强度计算
x x
Iz Iy
tan
12 1
从式(12-1’)可看出,只要 Iz I y ,则 ,即荷载作
用平面与中性轴不垂直,这是斜弯曲与平面弯曲的区别之一。
对于圆截面,正方形截面及正多边形,形心主惯性矩Iz=Iy, 此时 ,说明是平面弯曲,荷载作用面与中性轴垂直。
b. 强度条件
max
材料力学
组合变形时杆件的强度计算
解组合变形的一般步骤(见框图)
一、斜弯曲
(一)平面弯曲与斜弯曲的区分
平面弯曲: ① 外力作用平面必须通过截面的弯曲中心(S)。 ② 外力作用平面必须通过或平行截面的任一主形心惯性平面。
斜弯曲: ① 外力作用平面必须通过截面的弯曲中心(S)。 ② 外力作用平面不通过也不平行截面的任一主形心惯性平面。 ③ 外力作用平面与中性轴不垂直。
max
min
N A
My Wy
Mz Wz
12 5
例2 构件受偏心压力如图示,已知P=100KN, a=0.2m, b=0.4m, ey=0.05m, ez=0.2m, 5MPa, 10MPa ,试确定中性 轴位置并校核构件的强度。
解(一)外力简化(见图)
P 100KN
ba
b2 12
0.0133m 2
ay
iz2 ey
0.0667m
az
i
2 y
ez
0.0665m
中性轴见图示位置
(四)校核危险点的强度
由于各横截面上的内
力相同,可取底截面来计 算。中性轴位置确定后, 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就是危 险点。图中A点为拉应力 最大,B点为压应力最大。
max
A
N A
My Wy
二、拉(压)与弯曲、偏心压缩(拉伸)
(一)拉伸(压缩)与弯曲的组合
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发生在弯矩最大的横截面上离中 性轴最远的点(由于是单向应力状态)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max
min
N A
Mmax Wz
12 3
(二)偏心压缩(拉伸)
a. 中性轴的位置
ay
az
iz2 ey
点为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点,即为危险点。
应力分布图
(四)计算中性轴位置及最大正应力
AB段中性轴与z轴的夹角为:(坐标原点可设在C截面处)
tan
Iz Iy
My x Mz x
Iz Iy
P2
x 0.5
P1 x
0.5m
x
1m
从上式可看出,中性轴位置在AB段内是随x的变化而变化 的。在A截面处(x=1m),中性轴位置为:
i
2 y
ez
12
4
式(12-4)中ay, az为中性轴在直角坐标轴上的截距(图12-3); ey, ez为偏心力P的作用点的位置(图中E点),iy, iz为惯性半径, 其计算式为:
i
y
Iy A
iz
Iz A
b. 正应力强度条件 最大正应力和最小正应力发生在离中性轴最远的点,危
险点的应力状态是单向应力状态,建立的强度条件为:
的弯形为两个平面弯曲 的组合——斜弯曲。受 力简图如图示。
受力简图
(二)内力分析
受力简图
分别绘出Mz(x) 和My(x)图如图示。 两个平面内的最大
弯矩都发生在固定 端A截面上,A截面 为危险截面。
Mz 1KN m
M
y
1KN
m
(三)应力分析和最大应力 绘出A截面的应力分布图,从应力分布图可看出a、b两
m y Pez 20KN m
mz
Pe y
5KN
m
例2图
(二)内力计算
任意横截面上的内力为:
N P 100KN 压
M y my 20KN m
M
z
mz
5KN
m
例2图
(三)中性轴位置
iz2
Iz A
1 ba3 12
ba
a2 12
0.00333m 2
i
2 y
Iy A
1 ab3 12
合成后总变矩为:
M
M
2 z
M
2 y
1.41KN
m
max
min
c
d
M W
115MPa
A截面应力分布图
a b
容易出现的一种计算错误:
max
Mz Wz
My Wy
163MPa
A截面应力分布图
的应力此时M式y 中WMMyyz引在起图的中应b点力,显M然z 不WM能zz 将在不图同中点a点处;的M应y引力起进 行相加,作为该截面上的最大正应力。
A截面中性轴确定后可绘出总应力分布图(见图)。
最大和最小正应力为:
max
min
a
b
Mz Wz
My Wy
70.2MPa
(五)改为圆截面时的计算
矩形截面改为圆截面后,受力图不变,内力图也不变。
此时对于圆截面来说,不存在斜弯曲问题,两个平面弯曲合 成后,还是一个平面弯曲的问题。危险截面A截面上弯矩的 合成由矢量来表示(见图)。总弯矩的矢量方向与中性轴重 合,说明总弯矩是绕中性轴弯曲(荷载作用平面与中性轴垂 直)离中性轴最远的两点(c,d)是正应力最大和最小的点。
M z max Wz
M y max Wy
12 2
例1 矩形截面的悬臂梁受荷载如图示。试确定危险截面、危 险点所在位置;计算梁内最大正应力及AB段的中性轴位 置;若将截面改为直径 D=50mm 的圆形,试确定危险点 的位置,并计算最大正应力。
例1图
解(一)外力分析 例1图
梁在P1作用下绕z轴 弯曲(平面弯曲),在 P2作用下绕y轴弯曲 (平面弯曲),故此梁
(二)斜弯曲时的强度条件 a. 中性轴与z轴的夹角
tan Iz M y 12 1
Iy Mz
以图12-2为例,此时中性轴位置的表达式为:
图12-2
tan
Iz Iy
P sin l P cos l
x x
Iz Iy
tan
12 1
tan
Iz Iy
P sin l P cos l
40 803
tan
Iz Iy
P2 0.5 P1 1
12 80 403
1 103 1103
4
12
应力分布图
40 803
tan
Iz Iy
P2 0.5 P1 1
12 80 403
1 1
103 103
4
12
解得: 76(o 见图)
应力分布图
如以合成后的总
弯矩以矢量表示,中 性轴与M的矢量不重 合,说明荷载作用平 面与中性轴不垂直, 这是斜弯a
min
B
N A
My Wy
Mz Wz
6.87 MPa
最后得出结论,构件强度满足
三、弯曲与扭转的组合
工程中有些杆件受弯曲和扭转的联合作用,对于一些圆截 面杆件,在弯和扭共同作用下危险点的应力状态都为图12-4所 示的单元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