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目标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2.通过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心态。
[教学过程](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解题目]题目点明时间地点及写作内容,简洁、概括。
[辨文体]“记”即游记。
[知作者]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豪放词风。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查背景]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
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二、立基础[记音形]遂(suì)至亦未寝(qǐn)无与(yǔ)乐者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竹柏(bǎi)影也解(jiě)衣积水空(kōng)明[释词义]1.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2.一词多义(1)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一起(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寻:寻张怀民寻找寻病终不久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一)文言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二)逐句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欲:想要,正要欣然:高兴的样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释: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全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划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知石】三、划结构(一)线索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二)结构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2.描写(“……盖竹柏影也”):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四、概内容(一)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2.地点:承天寺中庭3.人物:“我”和张怀民4.起因:(1)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2)月色很美。
(二)主要内容记叙了作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寻朋友一起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
描写了月光下清幽宁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解读园】五、析文本[导向厅]赏“闲”景(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五)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a.丛中蛙鸣不断。
B.村中狗吠鸡鸣。
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悟“闲”理(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八)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闲”情(九)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十)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善思堂]赏“闲”景(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表明作者知道要寻的这个人,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
2.“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1.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
2.作用:(1)“月色入户”运用拟人修辞,将月拟作人来写。
一个“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可爱(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体现了苏轼的旷达的胸怀。
(2)“盖竹柏影”写出月色之浓。
(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1.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作用:①“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透明。
衬托了赏月者的恬静、舒适、愉悦、悠闲的心境。
②“藻、荇交横”,比喻月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影(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1.比喻修辞,虚实结合。
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写静景;“藻、荇交横”写动景,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和“积水空明”相映生色。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含蓄深沉:全句渲染出一个皎洁、空灵、透明,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五)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a.丛中蛙鸣不断。
B.村中狗吠鸡鸣。
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悟“闲”理(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1.“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八)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1.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3.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4.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参“闲”情(九)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1.欲睡月入起行心情:兴奋喜悦2.念无与为乐心情:有点遗憾3.遂心情: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4.寻心情:有急切访友之情5.亦未寝心情: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6.相与步于中庭心情:一份闲适,一份从容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心情:壮志未酬的苦闷、达观的处世态度(十)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1.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2.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3.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4.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六、探主题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七、绘板书【拓展林】八、拓思维(一)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1.思想: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仍然有进取之心,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2.启发: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旷达的胸怀,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⑵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
要善于观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