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科学2008,36(4):56~58JournalofShanxiAgriculturalSciences*收稿日期:2008-03-10作者简介:王艳君(1982-),女,吉林松原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大气、水体等环境质量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居环境受到威胁,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
人的一生约有2/3的时间在居住区中渡过,人们越来越关注居住区环境的质量,具有绿地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居住区便成为人们择居的首选地。
居住区景观设计具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改善小气候等多项生态功能,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根据日本与西德的实验报告,居住区每人有10m2森林或25m2草坪就可以自动调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比例,使空气保持新鲜。
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地位,它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烟和粉尘,还能散发出有杀菌作用的物质,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与绿量成正比,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量[1]。
我国居住区建设数十年来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规划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详细的居住区绿化用地指标体系,规定绿地率最低为30%,小区人均公共绿地最低为1m2[2],相对于许多国外居住区而言,我国的绿地指标是明显偏低的,但是由于我国地少人多的现实,过多增加绿化用地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善种植结构,从提高绿化三维量和绿化覆盖率,以及运用科学合理的生态学理论作为规划的原则和依据来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3]。
使居住区的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能力。
1生态学理论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关系1.1生态学规划居住区中的“三力理论”植物生态学原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王艳君,郝倩,丁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在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迫切希望改善居住环境。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与人类、人类与环境成为一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矛盾。
居住区生态系统平衡是通过规划,调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状态。
生态园林是良性循环的园林,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多层次人工植物群落中,通过植物与微生物之间的代谢作用,实现无废物循环生产。
生态园林要尊重自然过程,尊重文化传统。
关键词:植物生态学;居住区;生态园林;生态设计中图分类号:S7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481(2008)04-0056-03ApplicationinthePlanningandDesignofInhabitedRegionofEcologyPrincipleofPlantWANGYan-jun,HAOQian,DINGRong(CollegeofLandscapeArchitecture;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100083,P.R.China)Abstract:Today,theconsciousness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improvingconstantly,Peoplehopetoimprovethelivingenvironmenturgently.Becausemankind'sfunctionoftransformingontheenvironment,Environmentandthemankind,mankindandenvironmentbecomecontradictionsthatthecouplerepel,seteachotheragainst,denyeachothereachother.Theecosystemofinhabitedregionregulatestherelationbetweenecosystemeverykeyelementthroughplanningbalancedly,thusreachakindofdynamic,harmoniousstate。
Theecologicalgardenisthegardenofbenigncycle,employtheecologicaleconomicsprinciple,inthemulti-levelartificialplantcommunity,passthemetabolismbetweenplantandmicroorganism.Respectthenaturalcourseintheecologicalgarden,respecttheculturaltradition.Keywords:Ecologyofplant;Inhabitedregion;Ecologicalgarden;Ecologydesign56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人类居住学”,其对国内外人类聚居的系统思想和研究方法都具有重大的启发。
我国刘滨谊教授于2002年首次提出了“三力理论”,它为我国居住小区进行生态学规划指明了方向。
“三力”具体是指一个地区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4]。
吸引力是针对环境与资源而言,指小区居住环境的价值对于人或物的吸引程度。
吸引力不仅与现状环境有关,还与人为因素有关。
根据环境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一个小区环境的价值也会提升或降低。
吸引力是一个事在人为的变量,而非仅仅取决于环境现状资源的常数:吸引力是衡量一个小区人居环境现状与改变潜力的标准。
生命力是针对居住活动与运营方式而言,指推动一个小区发展的一段时间内成长壮大的能力。
特指一个人居环境在规划建成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命力与建成环境的硬件有关,更与后期管理政策等软件有关,一个小区的生命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主观文化因素。
承载力是针对居住环境和人的活动行为而言的,是指原有的环境被改变后的发展状况和建成后的新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们活动行为的能力。
承载力与居住区规划设计有直接的关系,科学合理的以实际环境条件和人口条件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承载能力会很强,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反之,盲目的环境规划,会使这个区域的环境承载力大大下降[5 ̄8]。
1.2生态学与居住小区规划关系的辩证分析由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和环境对人类,人类与环境成为一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矛盾[9]。
1.2.1生态环境是居住区规划的基础居住区是以一定的行政区域为界线,是人为划分出来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综合体系[10]。
人为盲目地建设和划分,很容易破坏原有的自然与生态平衡系统,使得小区本身暴露出许多缺陷,如小区系统内自然生态平衡不完善,对系统外的母系统环境的极大依赖性以及人类的主导作用。
这就决定了在进行规划时,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科技知识和手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更要尊重小区环境条件和客观发展规律,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改善环境质量。
探索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在高层次中不断演进,寻找一种可以在稳定中持续发展的规划模式[11]。
1.2.2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是居住区规划的重要依据居住区生态环境系统的自净能力和人工净化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区的生存和发展规模。
由于小区内人口的数量和密度、企业产业种类结构与布局以及高强度的资源利用,对小区内生态系统的开发、污染的产生与净化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规划设计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通过人为控制,提高资源循环,减少生态环境的负荷,营造出一个人为要素较为浓厚又与自然要素相互交融的充满活力的小区,从而相对提高小区的自我调控能力[12]。
1.2.3实现生态平衡是规划科学合理的标志居住区生态系统平衡是通过规划,调节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的状态[13]。
居住区生态平衡不仅保持小区实现健康发展,而且不断促使它所依赖的母生态系统在高层次上达到平衡。
这种作用要通过规划得到保证。
2居住区规划设计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2.1功能原则必须把维护居民身心健康、维护自然生态过程作为园林的主要功能来评价。
2.2经济与高效原则强调用最少的投入来健全自然生态过程。
强调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来实现一述功能。
2.3循环与再生原则强调生态系统的循环和再生能力,构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
2.4乡土与生物多样性原则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乡土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之一,应节制引用外来物种,保护和发展乡土物种。
2.5地方与地方精神原则强调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对地方精神的表达决不仅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体验。
2.6整体与连续原则园林绿地不是一个独立的游赏空间,而是城市与大地综合体的有机部分,应作为人类生活空间和自然过程的连续体来设计和管理。
以上原则可简练概括为:尊重自然过程,尊重文化传统。
3居住区规划设计植物景观的配置方法和生态学方法3.1生态设计的概念“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生态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王艳君等:植物生态学原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57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
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最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14]。
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15],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16],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
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17]。
3.2生态设计的方法3.2.1研究和学习生态园林观点是搞好居住区绿地设计的先决条件生态园林是根据植物共生、循环、生态位、竞争、植物种群生态学等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地将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相互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有层次、厚度、色彩,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各得其所,从而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肥力,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壮观而能长期共存的复层混交的立体植物群落[18]。
3.2.2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化的绿地率和绿视率在居住区设计时,应合理分配园林诸要素,(植物、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的比例关系,重点突出植物造景,同时充分运用植物覆盖所有可以覆盖的黄土,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地率和绿视率[19]。
3.2.3努力提高居住区绿地单位面积的叶面积系数叶面积系数=叶面积/单位面积。
园林绿地中的物流和能流数量的大小决定园林绿地生态效益大小的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改善植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提高绿化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