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专业:汉语言文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波德莱尔不但是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先驱,而且是现代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现代主义认为,美学上的善恶美丑,与一般世俗的美丑善恶概念不同。
现代主义所谓美与善,是指诗人用最适合于表现他内心隐秘和真实的感情的艺术手法,独特地完美地显示自己的精神境界。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美学使命。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而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是毒草。
但他们不能不承认《恶之花》的艺术特色,福楼拜在给他的信中说:“您找到了使浪漫年轻的方法。
你迥异于任何人(这是所有优点中的第一位)。
风格独特取决于创作。
你的句子塞满了思想,以致都要爆开来。
”①兰波进一步指出:“波德莱尔是第一个通灵人②,诗王。
”③奠定波德莱尔在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作品,是诗集《恶之花》。
这部诗集1857年初版问世时,只收100首诗。
1861年再版时,增为129首。
以后多次重版,陆续有所增益。
其中诗集一度被认为是淫秽的读物,被当时政府禁了其中的6首诗,并进行罚款。
此事对波德莱尔冲击颇大。
从题材上看,《恶之花》歌唱醇酒、美人,强调官能陶醉,似乎诗人愤世嫉俗,对现实生活采取厌倦和逃避的态度。
实质上作者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客观世界采取了绝望的反抗态度。
他揭露生活的阴暗面,歌唱丑恶事物,甚至不厌其烦地描写一具《腐尸》蛆虫成堆,恶臭触鼻,来表现其独特的爱情观。
所以他的诗是对资产阶级传统美学观点的冲击,而并非他人所谓“毒草”。
说他的诗歌是毒草的人,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用心去感受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各种美,而只是停留于诗歌的表面文字。
因此,我希望透过自己的笔墨将自己的一些理解一一阐述,希望能使人更全面地了解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
自从确定“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的论文选题后,我在了解了大量有关波德莱尔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大量地翻阅了有关波德莱尔的相关书籍和文献。
其中包括波德莱尔的一些重要作品:《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诗集《恶之花》、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等。
有关波德莱尔诗歌美学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张旭东,魏文生译;《回忆波德莱尔》(法)戈蒂耶(Gautier,T.)著,陈圣生译;《波德莱尔诗论及其他》郭宏安著;陈书平《从〈恶之花〉看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民族论坛2007年12月15日;孔凡娟《恶与美的交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8月15日;刘辉成《论波德莱尔的颓废美思想》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2月15日;张宏涛《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丑为美”的特征》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4月20日。
虽然这些资料没有完全体现在我的论文当中,但是,对我完成论文写作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要了解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内涵,除了要阅读他的大量作品外,当然还必须对他的生活经历有所了解。
波德莱尔出生于法国贵族家庭,6岁时父亲去世,其母改嫁给一个古板偏狭的军官。
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
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对其母亲感情深厚。
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波德莱尔成年后,靠着父亲的遗产过着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生活,整日流浪于现代都市中,处处标新立异,和女演员同居,过着花花公子的生活,很快就把遗产挥霍得所剩无几。
1844年,他在继父和母亲的干预下,受到法律约束,每月只有可怜巴巴的一点生活费(200法郎),这迫使他自食其力,另谋生路。
他拿起笔,写作文学作品、艺术评论。
但以文为生是十分艰苦的,他一直生活拮据。
1848年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反对复辟王朝,波德莱尔登上街垒,参加了战斗。
1857年,他发表了诗集《恶之花》这是他酝酿了15年之久的一部作品。
但《恶之花》受到当局的起诉,被下令删除了6首诗。
波德莱尔没有泄气,最终顶住了威胁和打击,继续写诗。
并于1861年出版了《恶之花》第二版,成为当时很多青年人的精神导师。
尽管如此,诗人还是没有摆脱贫病交加的生活。
1867年,名满天下的波德莱尔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资产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在这个意义上,波德莱尔是资产阶级的浪子。
他的主要诗篇都是在这种内心矛盾和苦闷的气氛中创作的。
他的诗集《恶之花》的出版,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咒骂之声不绝如缕,竟至于有官方出面将之查封,判处诗人伤风败俗的罪名;另一方面许多著名作家好评如潮,一些报纸争相刊登为《恶之花》辩护的文章。
波德莱尔的艺术观令人瞩目。
第一,他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
他不认为丑恶事物就是绝对的丑,而是认为丑中有美。
他提出:“自然是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平庸的”;自然景色是丑的、“邪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相反,美德是人为的、超自然的”。
④这种美学观点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第二,他提出了通感理论。
在《通感》这首诗中,他把诗人看作自然界和人之间的媒介者。
诗人能理解自然。
因为自然同人相似;树木是活的柱子,发出含含糊糊的语言。
诗人在各种感觉中看到宇宙的可感反映。
他区分了两种现实:自然的,即物质的现实,这只是表面;精神的,即内在的现实,他认为这是宇宙起源的基因。
他由此指出不同感觉之间又通感:“香味、颜色和声音交相呼应。
”诗歌同别的艺术也是相通的,亦即可以用色彩和声音去表达感情。
第三,以象征手法去表现通感。
象征时由自然提供的物质的、具体的符号,也是具有抽象意义的负载者,由此打到的更高的。
更精神的现实。
他认为诗人能破译这些象征符号,穿越象征的森林。
象征的含义时丰富的、复杂的、深邃的、具有哲理性,这是借有形寓无形。
象征手法丰富了挖掘人的精神世界的手段。
第四,波德莱尔力图解放诗歌的形式,他注意到散文诗这种刚出现的文学样式:“这种散文是诗意的,没有诗韵和节奏,相当灵活,对比相当强烈,以致能适应心灵的抒情冲动,适应梦想的起伏和意识的跳跃。
”他认为散文诗是介于诗歌和小说的一种文学体裁,能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与小说反映真实的自由结婚起来,兼有两者之长。
它的主要目标同样是要发掘内心世界。
国内外早有关于波德莱尔诗歌美学特征的研究,大多是一些学者文人在一些学术刊物上的发表的学术论文。
而这些研究大多只是对波德莱尔最富盛名的“死亡之美”加以论述,并没有全面地探究其诗歌和散文诗中其他的一些美。
就现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看,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已被研究得非常透彻,该方面的论文数量颇多,研究的层次也很深入。
但并没有对波德莱尔的美学特征做出全面的阐述。
因此,在本次的论文写作上,关于波德莱尔诗歌和散文诗的美学特征,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波德莱尔的美学观:一、以丑为美;二、以死为美;三、以梦为美、四、自然之美。
三、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
他的代表作是诗集《恶之花》。
历来对于波德莱尔有各种不同的评论。
保守的评论家认为波德莱尔是颓废诗人,而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是毒草。
说他的诗歌是毒草的人,他们并没有用心去挖掘波德莱尔诗歌中的各种美,其实波德莱尔诗歌和散文中不仅仅只有颓废美,除此之外还有以丑为美、梦之美、自然美等。
因此,我希望透过自己的笔墨将自己的一些理解一一阐述,希望能使人更全面地了解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
关于波德莱尔诗歌美学特征的研究,大多只是对波德莱尔最富盛名的“死亡之美”加以论述,而有关波德莱尔的死亡美学,已经有大量文人学者研究过,但是很少有人探究其诗歌和散文诗中其他的一些美,其实波德莱尔诗歌中其他的一些美也是非常突出的,目前已渐渐开始有人注意到了这一方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波德莱尔作品中其他的一些美学特征也将会被大量研究。
自从确定“波德莱尔散文诗、诗歌美学特征”的论文选题后,我在了解了大量有关波德莱尔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大量地翻阅了有关波德莱尔的相关书籍和文献。
在本次的论文写作中,关于波德莱尔诗歌和散文诗的美学特征,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波德莱尔的美学观:一、以丑为美;二、以死为美;三、以梦为美、四、自然之美。
四、注释(根据文中参阅和引用的先后次序按序编排)①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24页②“通灵人”指的是敢于突破传统,找到现代诗歌表现手法的诗人。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24页③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24页④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23页五、参考文献⑴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年10月⑵(德)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张旭东,魏文生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论波德莱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年⑶(法)戈蒂耶(Gautier,T.)著;陈圣生译:《回忆波德莱尔》,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年8月⑷郭宏安著:《波德莱尔诗论及其他》,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⑸(法)夏尔•波德莱尔著;郭宏安译:《巴黎的忧郁》,花城出版社, 2004年3月⑹波德莱尔,郭宏安译:《恶之花》,漓江出版社,1992年⑺陈书平:《从〈恶之花〉看波德莱尔的美学观》,《民族论坛》,2007年12月15日⑻孔凡娟:《恶与美的交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8月15日⑼刘辉成:《论波德莱尔的颓废美思想》,《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2月15日⑽张宏涛:《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丑为美”的特征》.《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4月20日⑾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